20余年前的一个构想,让南昌城市建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江两岸。位于赣江西岸的红谷滩无疑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站在八一大桥桥头眺望,绿地双子塔、摩天轮、秋水广场等一个个南昌新地标跃入眼帘,赣江中大道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它们都在默默诉说着这座新城的现代与繁华。
初入南昌的新人,何曾想到,15年前,眼前的这片繁华之地上还是一片滩涂。
抽沙造地,卧龙腾空跃;荒滩筑城,高楼拔地起。2002年5月15日,红谷滩新区诞生后,一批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红谷滩人,勇往直前、奋臂挥汗,他们用1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座新城的光荣与梦想。
规划大融合 管大管小管长远
2017年5月14日晚,也就是红谷滩新区挂牌成立15周年前夕,赣江之滨的摩天轮广场上,歌声嘹亮、舞步欢快,新区干部群众在舞台上尽情表达他们追寻了15年的“红谷梦”。
一批红谷滩建设者们付诸努力,15年来,新区不断“长大”,从最初的4.28平方公里到50平方公里,再到现在的175平方公里;15年来,新区不断“长高”,从原来的低矮平房到高达303米的“双子塔”拔地而起。
15年来,红谷滩日新月异,不变的是对规划的坚守——
18年前的11月12日、13日,南昌市规划局在江西日报、南昌日报公开向社会征集红谷滩新区规划设计方案。12月18日、19日,南昌市规划局召开红谷滩规划方案评审会,聘请国内外多名规划专家,就方案进行评审。12月25日,南昌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及评审的情况汇报,并同意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在8个征集方案的基础上,综合出一个优化方案。这个优化方案,可谓是兼容了众家之长。南昌的新行政区、新商务区、新文化区、新生活区、新商业区和新休闲中心——15年来,当初的规划一一得到实现。
“用一流的规划理念、一流的建设标准,把新区建设成代表南昌未来水平和实力的标志性区域。”红谷滩新区党工委书记周亮说,红谷滩的建设者们一直不忘初心,一任接着一任干,将新区建设成了全省最具代表性的新城市中心。
富规划,穷建设。2012年,站在建成区10年建设经验的肩膀上,新区适时启动了“二次开发”——建设九龙湖新城。九龙湖新城的最大特色就是坚持了“反规划”理念,即优先控制保护良好生态,再规划建设用地。经过5年的紧张建设,昔日的不毛之地“脱胎换骨”,成为一座“生态、低碳、智慧、文化”之城,再一次树立起了一个样板。
产城大融合 求质求量求后劲
城市有了产业,才有了生命力。
谈起红谷滩的产业,永远都绕不开房地产。开发建设之初,红谷滩的房地产业确实“一枝独秀”。但是15年前,新区的决策者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危机。“那时,哪怕是一家小超市开张,区里的主要领导都异常兴奋,并要亲自去参加剪彩。”新区一名招商干部回忆道,15年前的那一幕幕,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是,正是从这种“不可思议”中,我们看到了新区干部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渴望。
这种“渴望”成就了产业发展的“希望”。15年来,金融机构过江了,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5年全面建成,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总数已达500余家,“江西基金产业园”与“江西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也于近日正式挂牌成立;15年来,商贸业过江了,万达广场、万达茂、天虹商场、铜锣湾商业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15年来,总部经济过江了,新区税收“亿元楼”已达15栋;15年来,名优企业过江了,万达文化旅游城、绿地国际博览城、香格里拉酒店、沃尔玛南昌乐世界购物中心、绿地中央广场、世茂国际广场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纷纷落户……红谷滩的崛起,正在改变着南昌的传统产业布局,倒逼失去先发优势的老城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产退出,二产淡出,三产突出。“十二五”期间,红谷滩新区已从建筑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迈向服务经济“多点开花”的新阶段,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0.48︰55.61︰43.91调整到2016年的0.82︰26.01︰73.17。
15年来,新区财政收入由零起步,一步步攀升至2016年的92.34亿元。有了产业,才有税源。新区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新兴产业的脚步。从当初的传统商贸业到后来的电子商务,再到现在最前沿的虚拟现实产业(VR)。如今,红谷滩已经扛起了南昌发展VR产业的大旗,中国(南昌)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已入驻VR企业50多家。
在虚拟现实世界中,红谷滩人又在圆一个新的“产业强区梦”。
文明大融合 见山见水见幸福
赣江市民公园、凤凰洲市民公园里,每天清晨和傍晚时分,都可见到锻炼的市民和观景的游人。15年来,这条当初的防洪大堤摇身一变,成为赣江沿线的一条靓丽风景线。
滨江月季园、渔舟湾湿地公园、摩天轮广场、赣文化长廊、秋水广场、凤凰洲市民公园,从南到北,红谷滩新区用15年的时间把赣江西岸的各大景点串成了一条约13公里长的滨江生态走廊。
赣江畔,公园依水而布;小区内,市民伴绿而舞;大街上,美景因街而异。15年来,红谷滩的建设者们塑造出了一个山水生态的城市样板。
红谷滩逐绿,更追逐着幸福。13年前的南昌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所作的《关于红谷滩人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采访的1000户居民普遍认为,新区的基础设施、楼盘建设、绿化景观等条件已具备较好的聚集人气的条件,但餐饮、休闲、医疗、集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明显不足。
生活配套上的“四难”牵动着当时新区领导班子的心。2005年1月17日,红谷滩“强力推进社区生活配套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南昌二中、省中医院门诊部、南昌市第一医院红谷滩门诊部等一大批重点功能性项目相继投入使用。今日红谷滩,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便利度已远超老城区”。仅以教育为例:新区先后引进了南昌二中、师大附中、南师附小等十余个知名教育品牌,近年来还不断有新学校启动开工、建成开学。凤凰城社区居民高大妈是13年前“关于红谷滩人气状况调查”的受访对象之一。她说,她们一家当年曾想过搬回老城区,十几年过去了,没想到一切变化得这么快,“当时选择留下,太对了。”
“城市建设好不好,百姓满意才叫好。”以人为本——这是红谷滩一贯坚持的理念。如今,这一理念又在九龙湖新城里实践着。
生态文明与城市文明大融合,行走在红谷滩,我们看见了山,看见了水,更看见了幸福。
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过去15年里,红谷滩的一批建设者们有幸参与并创作出了一部“荒滩筑城”史。合上封面,他们已开始书写新区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殷勇 范志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