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家书传正气 “农民后人”葆本色

作者:童梦宁 来源:江西日报
2017-06-19 08:12:00
分享

英烈家书传正气 “农民后人”葆本色

  高跃萍和妻子曾继华向记者讲述祖辈的事迹

“馥英女儿,二十多年没有写信给你,也无法照顾你的生活,原因是环境不好,写信给你,反怕害了你,寄钱又怕被国民党没收。现在我县(注:家乡原萍乡县,1949年7月23日解放)解放了,故可通信。本来父亲可调江西省工作,不料得病,故没实现。现在国外治疗,病况好了许多。如有机会,我可能回老家一趟,或者要你母亲回家接你来我处……”“吾儿现已年过二十,不知已婚否?如未结婚,暂时可不结婚,我拟送你入学,求得一项专门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上自立……”

走进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室,能查阅到由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农民高跃萍捐献的2封家书。这是其爷爷高自立于1949年8月、11月先后写给高跃萍的母亲高馥英(1983年去世)的书信,至今鲜为人知。

高自立出生于1900年,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萍乡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9月带领200余人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历任红三军政委、红五军十五军政委兼军长、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监察委员会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中共七大代表、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委员兼财经委员会书记等重要职务。他24岁结婚不到一年,便远离家乡参加革命,直到1950年1月病逝。

如今,这位“高干”留下的4代后人基本上均为农民,且遭遇大病、残疾等折磨,背负数万元债务,却从未“居功自傲”向地方政府喊苦、索要救助,自强自立面对生活。

农屋大门书写革命标语

6月9日,记者来到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高跃萍家,一眼便见他家旧式水泥楼房的两扇木质大门留有“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标语,12个乌黑大字虽已脱色,但在幽静的乡村中特别醒目。

在他家珍藏的一大沓已发黄的照片中,有一张1938年8月毛泽东与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凤凰山住地的合影留念,照片上留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井冈山的同志们”7个大字,坐在前排毛泽东旁边的就有高自立。

年逾六旬的高跃萍介绍,爷爷高自立在沈阳病逝后,奶奶杨竟成未找组织安排工作,于1951年夏天悄然回萍乡老家定居当农民,为残疾独女高馥英招上门女婿,并在大门上特别留下了这12个大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又将木房改建成水泥楼房,但完好保存了那2扇写有标语的木门,并将其重新安装在新居。他说,“这2扇木门是传承爷爷精神和家风的气节牌,教育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应一心为公,自力更生,与人为善。”

革命先烈未圆团聚梦

谈起爷爷留下的2封家书,高跃萍和妻子曾继华的眼睛都湿了。他们告诉记者,1925年夏天起,爷爷高自立辞别亲人的13年间,先后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并率部队参加中央苏区一至四次反“围剿”,多次身负重伤,一直未能与家人联系。家人以为他已牺牲,直到1938年春天,奶奶杨竟成才接到高自立从延安秘密寄来的“平安信”,得知丈夫还活着,便将女儿交由家人照料,历经艰辛赶往延安与爷爷团聚,一直陪伴到爷爷病逝。病重期间,他始终放心不下从未谋面的残疾独女和家中老人,尤其是对女儿未能尽到父亲责任充满了内疚。

记者注意到,高自立在2封家书中都提到想回江西,或回乡接女儿到身边生活,并反复叮嘱女儿要学会自立自强,多学习文化,却只字未提要找政府“关照”女儿。然而年仅50岁的他英年早逝,终未能圆骨肉团聚梦。1983年6月,他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高馥英虽未曾与生父谋面,但在父亲书信中汲取到强大力量,始终坚定父亲信仰,牢记父亲叮嘱,自强自立地生活。1983年8月,她在弥留之际,委托儿子高跃萍将2封家书及父亲生前用过的指南针、放大镜、钢笔等遗物捐献给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当时纪念馆曾提出给报酬,但被她拒绝。她说,父亲穷尽家中的一切支持、参加革命,她和儿女们不可能拿父亲的遗物去换钱,否则就对不起父亲一心为党为国的忠贞情怀以及高尚的信仰和人格。

“农民后人”自强不息

安源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凭着高自立的身份及功劳,杨竟成完全可接受组织为其母女俩在大城市安排工作,而她却回乡安心当农民,直到1969年去世。期间,时任省长邵式平曾专程到萍乡给杨竟成拜年,目睹她的家境后,再三劝说她举家搬迁到省城,落实工作。她婉拒省长好意,称女儿和上门女婿都没多少文化,只适宜待在农村生活。

如今,高跃萍患有肾病,已动过2次手术,无法下地干重农活,且因治病背负6万余元债务。独子高兆群外出务工时左手不慎被机器绞伤,落下了单手残疾,目前只能从事简单的工种,月薪仅2000余元。而高兆群的17岁独子小康(化名)去年临近中考时又患上了较严复的抑郁症,经数次治疗也不见好转,现不得不辍学在家,令这个家雪上加霜。

然而,多年来他全家从未向镇里反映他家困难状况,更未提出要救助。夫妇俩对记者说,“我们虽过得艰辛,但始终牢记自己是革命的后代,精神永远不能倒,即便当农民,也应像爷爷一样不忘初心,从容面对生活。”

据了解,去年青山镇了解到高跃萍家的实际困难后,已将其纳入低保救助对象,并解决大病医疗报销等问题,同时列入政府重点关怀对象。

结束采访时,高跃萍向记者透露了藏在心间31年的心愿。他说,1986年,他曾在沈阳市民政部门的援助下,带着母亲的遗愿前往沈阳烈士陵园祭拜爷爷,那也是他首次与爷爷“会面”。此后31年间,因自身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他未能再上东北祭拜,深深愧疚。他想在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之际,能再赴沈阳“看望”爷爷。

记者童梦宁 文/图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