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道情”:传承之路盼后继有人

来源:江西日报
2017-06-22 07:09:00
分享

上高“道情”:传承之路盼后继有人

  盲人曲艺队正在表演上高道情。上高县文化馆供图

6月21日,65岁的非遗传承人陈锁生手里拉着二胡,脚底踩着自制木鱼乐器正在弹唱着一曲上高“道情”,声情并茂,令人陶醉。

2008年5月,“上高道情”被列入第二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传承人均年事已高,亟须找到后人传承这一“非遗”项目,但是后继者难寻。

上高“道情”接地气

上高县文化馆副馆长丁利民介绍,上高“道情”演唱者均为盲艺人,其音调细小微嫩,长于叙事抒情,说唱方法均用当地方言,体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上高县盲人曲艺队1952年成立,目前共有12人,他们一年中有将近200多天走村串户进行演出。演出的场地也很简单,几条凳子、一张桌子就可以了。盲人们一进入村里,只要锣鼓一敲、胡琴一拉,就会引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村民。

丁利民告诉记者,县文化馆经常给盲人们上课,组织他们以读报,收听收音机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新形势,了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地政府只要有新的工作,都会请盲人曲艺队下乡宣传演唱。

被列入省非遗名录

陈锁生介绍,上高道情在2005年期间达到顶峰,让他们也风光了一把。“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我们盲人曲艺队在上高附近地区影响很大。那时候,只要农村有人家里建新房上梁,还有老人做寿,都会请我们去演唱。”陈锁生说。

那时候,上高“道情”盲人曲艺队名噪一时,家喻户晓。有时候在路上行走,都会被人认出来,明星一样。“这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毕竟我们的付出得到了认可,群众喜欢。”陈锁生说。

记者了解到,上高盲人曲艺队多次参加省、市曲艺会演,都得到了好评和奖励。1981年表演曲目《扣林山九英雄传》在全省盲聋哑人曲艺会演中获表演奖;2006年12月,上高县盲人曲艺队参加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会演获一等奖。2007年4月,他们还走进了央视二套《金土地》栏目,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民间曲艺难传承

记者了解到,为保护“道情”这一曲艺文化,上高县已制定保护计划,将所有普查到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和保存,把演唱的曲目进行录音、录像,出版发行并编印成册。另外,坚持每年举办盲人曲艺培训班,不断培养曲艺文化传承人,打造文化品牌,并将这曲艺文化与民间的婚嫁、做寿、上梁等节庆节俗相结合,促进上高“道情”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民俗日趋淡化,上高“道情”这种相对比较单调的曲艺形式更受冲击。而且,学唱“道情”要求记忆力强,吃得苦,收入却不高,所以没有年轻的盲人愿意加入,现在盲人曲艺队大多数队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人才匮乏,成为发展瓶颈。

丁利民心里也很担心,他不希望上高“道情”后继无人。为此,丁利民和陈锁生一起到了上高县特殊学校去挑选传承人。“我们到乡村去走访,终于找到了两个年轻盲人,是学‘道情’的好苗子。经过和家长沟通,家长还是希望小孩去盲校读书认字,然后学盲人按摩,那样赚钱快。”丁利民无奈说道。

丁利民告诉记者,他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对上高盲人曲艺队的投入,如果经费能够确保,就可以解决学“道情”的年轻盲人的后顾之忧。“只要经费解决了,我们会努力去寻找年轻的盲人,并教授他们学唱‘道情’。如果再过几年,我年龄大了,教不了了,就真的面临失传的境地了。”陈锁生忧心忡忡。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