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我用一生去追求

来源:江西日报
2017-06-22 07:03:00
分享

你的幸福,我用一生去追求

6月20日,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蔬菜基地里,贫困户正在收割子姜。该县致力做大富硒绿色产业,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通讯员 方名荣摄

【开栏的话】

6月28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翻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这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部委的关心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老区干部群众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接续奋斗,在主攻工业、城市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书写了振兴发展的时代篇章。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五周年”专栏,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大变样等方面为读者呈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新气象。

“五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刻度。每个砥砺奋进的五年,其指向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于赣州,即将的五年,始终指向的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年来,赣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始终把扶贫攻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创新和实干推动脱贫攻坚,探索出脱贫攻坚的“赣州模式”。

五年来,赣南大地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215.46万减少到2016年底的43.14万,5年脱贫172.3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4.2个百分点。

高位推动 构建大扶贫格局

5月5日,赣州市委组织部下发文件,明确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乡镇党政正职原则上不调整岗位,不脱贫、不换人,为全面压实乡镇主体责任提供了组织保障。

高位推动是赣州市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领导挂点联系贫困乡村的力度前所未有。赣州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明确一名党委副书记或常委专职抓扶贫,乡、村两级干部集中精力抓扶贫。针对全市932个贫困村,赣州每个村安排1名县处级干部挂点扶贫,选派3649名市县乡优秀后备干部或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队长。

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中,赣州市精准识别、精准施策。该市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精确分类,动态管理,完成了对全市贫困人口的信息识别和录入工作,构建起全市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为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移民搬迁、发展产业、转移就业等多元化方式助其脱贫致富。赣州还不断健全各类扶贫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持续增长机制,全面开展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试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综合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贷款保证保险等多种方式加强政银合作。

人力、物力、财力向扶贫工作倾斜,市、县、乡三级联动,赣州构建了精准扶贫大格局。2016年,全市2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74个贫困村达标退出。

改善民生 着力补齐短板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张贴在于都县罗坳镇古嶂村村民温章喜家门口的对联,大红醒目。5年前,全村133户大部分是土坯房,因为地处偏远,材料运费比材料费还贵,建房成了奢望,加之电力供应不稳定,生活很不方便。《若干意见》出台后,于都启动了古嶂片区整村移民搬迁工作,一批批村民搬进新房,过上“热水源源不断,用电只需一按”的日子。

近年来,赣州以实施民生工程实事为载体,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改善民生。5年来,全市共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超过130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近六成,年均增长24%。

自此,赣州进入了民生改善的历史最快时期:3年完成69.5万户农户土坯房改造工程,近300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两年解决了237.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推进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万公里、桥梁580座,在全省率先实现25户以上人口村小组通水泥路。

赣州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5年来,全市新(改、扩)建校舍503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扩大到1278万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380万平方米,消除了校舍D级危房,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7.55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8.06万套,住房保障面积提高到人均15平方米以上。

做大产业 增强造血能力

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许光奎曾是10多年的“水上漂”,2015年告别“水上漂”上岸安居。近年来,随着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备,他做起了乡村旅游,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10余万元。

在前几年解决群众最关切的水、电、路等基本民生问题之后,近年来,赣州开始为群众谋划长远。全市上下迅速达成共识:唯有产业才能为贫困户创造源源不断的收入。

当前,赣州各地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落实各项就业创业、产业扶贫政策,以激发百姓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力量务工增收,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赣州因势利导,紧抓与百姓收入密切相关的脐橙、油茶、蔬菜等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突出产业扶贫这个关键,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五个一机制”,实施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扶贫项目,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入产业链。目前,赣州已形成脐橙、生猪等多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带动51.4%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