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井冈山接受素能培训不虚此行之二

来源:中工网
2017-06-22 15:52:55
分享

  “两学一做”的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篇:

  下午课程安排:1、聆听发生在“湘赣边界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里的革命史。14时,我们在学院班主任李老师组织下,从学院住地的茨坪乘车出发,大约经过32公里左右的车程就到达了茅坪(谢氏慎公祠)“湘赣边界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学员们坐下后,一个个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讲解老师的解说:1928年5月20日--22日,由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讨论了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红军等任务。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的问题。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本月下旬,还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

  2、龙江书院的传奇。然后,我们又去龙江书院。听讲解老师介绍说:1928年4月28日,朱毛会师,毛泽东在宁冈龙江书院的门口与朱德会见。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

  5月4日在砻市召开的会师庆祝大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6月改称红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从此,朱毛开始了密切合作的漫长革命生涯。

  3、八角楼的灯光。我们来到了八角楼。讲解老师向我们解说:井冈山茅坪八角楼,位于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当时是谢观南的房子。因楼上有一个天窗,修成了与众不同的八边形,被当地群众习惯称它为八角楼。

  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成为了当时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期间,毛泽东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宁冈调查》、《永新调查》等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思想。此次,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的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讲解老师给我们集体上完讲解课后,留给了大家十几分钟的自由体验感悟的时间。

  其实,我很早就想来这里亲眼目睹一下来自于八角楼的灯光,想象中的八角楼很高大,四面一眼就能看到它。今天实地一看,才知是一栋灰暗的木结构的二层楼,因为它有一个八角的天窗才得名为八角楼。据说,这一建筑是当年保存下来的原物,所以让我平添了几分亲切和留恋。我静静地坐在床边,看着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照片,然后又目视书桌上的两本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当年的毛泽东,就是在这栋普通的阁楼上,就在这个座位上,面对惨烈的斗争,大胆地进行了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写下了这两篇光辉著作,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不得不由衷地说:如此简陋的生活环境,如此光辉的著作,怎能不使人感叹呢?此时、此景、此情,我们这才真正领悟到了毛泽东当年领导取得井冈山革命斗争胜利的力量源泉,主要体现在:始终包含着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信仰的精神;始终包含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始终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包含着从实际出发,敢闯新路的精神;始终包含着劳苦大众的权益高于一切,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始终包含着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之精神。

  4、小井红军医院的现场教学。讲解老师介绍说:这里是青山秀水的小井村,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离茨坪6公里。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而得名,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中较小的村庄,现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教学。开放的革命遗址有:红军医院旧址和红军伤病员殉难处。大家眼前看到的就是小井红军医院,它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化的医院。在它成立之前,红军主要是在大井、茅坪设立两个医疗所,而伤病员们都是住在群众家里的,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后,随着战斗日益频繁,伤病员逐渐增多,原有的两个医疗所已经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龙源口大捷后,毛泽东考虑到伤病员住在群众家里,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方便,而伤病员的治疗也不及时,于是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小井村成立一所红军医院。

  为了建医院,毛泽东从宁冈、永新、酃县等地调来很多木匠、石匠、铁匠,还从部队中抽调人员参加,医院建设的经费问题主要是发动大家募捐,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战士们都把自己平时节省下的零用钱和每天5分钱的菜金中节余的“伙食尾子”捐了出来,其中有捐3角、2角的,有捐1元、2元的,一共捐有1000多块大洋,但就这仅有的1000块大洋用来建医院,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大家就轮流参加义务劳动,就地取材,上山砍木头来修建医院。

  经过两个月的建设,医院终于初具规模,这是一幢全木质结构的房子,面积92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32间病房,可以容纳二百多名伤病员看病治疗。当时由于已经入冬,所以有二三十个轻伤员卷起自己的行李就首先搬进去住了,大家把木板和稻草铺在地上,就成了病床,后来大多数伤病员也都搬进去了,重伤员住在楼上,轻伤员住在楼下。

  医院建好后,设立了院部,院长是曹荣,党代表是肖光球,后来医院成立了党总支,曾志任书记,院部下面有个医务室,主任叫段致忠,他是一个俘虏过来的原国民党的医官,医术较好,还有六七个医生,另外还有护士排、担架排,事务排等。

  医院虽然建好了,但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最大的问题是医疗器械和药品短缺,因为敌人对井冈山实行经济封锁,药品短缺的现象经常发生,当时的药品一部分是从敌人手里缴获过来的,主要是一些西药,其余的药品就是靠医务人员自己上山采挖的一些中草药。用来给伤病员治疗。

  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医生们只能用食盐水或石灰水来给伤病员们消炎。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伤病员们在住院治疗期间还坚持开会学习,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一些轻伤员每天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伤病员们都特别乐观,积极向上,在工作治疗之余,大家自己动手用竹子做了许多乐器,编排文艺节目,在伤病员们伤好出院时,大家就演上一台节目送战士们重返战场,英勇杀敌,这也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也十分关心伤病员们的治疗和生活,他们经常带着缴获的战利品来看望大家。

  不幸的是:1929年1月下旬,因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会剿”,虽然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一天夜里,敌军由宁冈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道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敌军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视死如归。敌人未能达到目的,就把伤病员拖到小溪旁的稻田中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这块稻田里。

  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叫什么名字,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能得知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20多名伤病员的名字,大部分则为无名英雄。

  1951年井冈山军民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村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碑。

  1972年在小井村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供后人缅怀、瞻仰,表示对英雄永远怀念。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如今它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完讲解后,在小井烈士墓前,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又一次同时受到冲击,树立的一块纪念碑,就是这一红军医院130多名重伤病员烈士的纪念碑。1929年,医院被偷袭,130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全部就地枪杀,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真是太残酷了。我们又一次流泪了。

  随后在小井红军医院里,我和同学们一起默默地参观着,看见的也许是世界最简陋的军队医院,内心悲痛而沉重,眼眶一次又一次被潮湿。小井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在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腥风血雨,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医院里,看着红军战士用过的病床、木头做的手术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术刀、用了又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仿佛清晰的又一次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再次由衷地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为了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铺出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和好好工作。(下午17点10分,课程结束,返回学院。)

  周六上午课程安排:观摩当年红军军事要地的黄洋界哨所现场教学。

  黄洋界哨所。它位于茨坪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与茨坪海拔842米相比,落差高500米,茨坪与黄洋界哨所相距17公里,基本上都是盘山公路而上。

  有关黄洋界的名字来历,当地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古时,在靠近宁冈方向的村庄里住的都是姓黄的当地人;靠井冈山这边的村庄里住的都是杨姓的客家人。为了互不侵犯,两村的人在村子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为界,名为“黄杨界”。由于这里属万洋山的分支,又因“洋”和“杨”同音,后来就写作了“黄洋界”。

  昔日无人烟迹的井冈山黄洋界,就因当年黄洋界保卫战而闻名天下。而今,黄洋界哨口已成了进行革命红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堂,来访者众多,国内来访者大都以黄洋界为荣,前来学习的不计其数;外国来访者,也是众多,就其中的部分军事专业人士而言,距今三十年前的统计,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多名军事家、军事研究人员等专程登上井冈山,研究井冈山军事斗争史。黄洋界哨口则是他们井冈之行的必访之地。

  当时我们也怀着同样千里来寻访革命前辈战斗遗迹的心情,在周六上午8点钟,由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带队,从学院乘车一路经盘山公路而上,到达黄洋界停车场后,再向位于山峰的黄洋界哨口徒步石级而上。

  当我们攀登到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放眼望去,十里横排,群峰起伏,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素有井冈山北大门之称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其险、其雄,名不虚传。身临其境,也印证了当年正如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5月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诗句那样。由此可见黄洋界哨口的险峻!

  站在黄洋界哨口,早晨的浓雾还未散尽,目视远处的景色,反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氛。黄洋界上的哨所仍在,战壕依旧,大炮和滚木严阵以待。在翻滚的云雾深处,我们仿佛听到了往日的隆隆炮声和当年红军战士的喊杀声,感到了当年战场的厮杀,更体会到了革命者的豪情和勇敢。的确,黄洋界,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

  这里的炮台和耸立着的两块纪念碑,也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当年军民齐心协力,以少胜多的战史佳话。

  讲解老师由此向我们解说: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和群众为了保护这块红色的土地,在井冈山四周高山上一共修建了五个哨口。分别是:桐木岭、朱砂冲、八面山、双马石和黄洋界。当年为什么要建五个哨口呢?那是因为井冈山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五条羊肠小道。这五个哨口,就是分别扼守这五条小道的工事。从军事角度来讲,只要控制好这五个哨口工事,就基本上能确保井冈山根据地安然无恙。1928年夏天,从山脚下至山顶上层层设防,一共设了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老百姓和红军战士把山上的毛竹砍下来,削成两头尖,中间一个卡子,大约6寸长的竹钉,放在锅里炒干,再在中草药毒汁及尿里浸过,非常坚硬,然后再插到小路上,草丛中,面上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敌军踩上去,不死也得脱层皮;第二道是在半山腰挖一道深5尺、宽4尺的壕沟,延缓敌军进攻时间;第三道是用竹篱笆、竹刺做成围栏,让敌人不好过来;第四道就是把山上的大石头和大木头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组成了滚木檑石阵;第五道就是用木头、石头、泥土筑成射击掩体。修好后,井冈军民还编了一首歌谣来形容它:“山连山来岭连岭,黄洋界是高峰岭,高峰岭上设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岭。”

  接下来我们在学院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下,又来到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的广场上,站立好队形后,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了学院专门为我们聘请来的讲课老师。身着检察服的这位老师介绍说:各位学员,在这井冈山的五大哨口,其他四个哨口为什么没有黄洋界的知名度高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那就是黄洋界保卫战。1928年的七八月间,湘赣两省的敌军调集重兵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二次“会剿”。在反“会剿”之初,我井冈山的主力红军因为受湖南省委的错误指示,盲目出兵湘南,造成根据地内部兵力空虚。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兵力只有两个连。敌人以为有隙可乘,于是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偷袭黄洋界哨口,企图一举捣毁井冈山根据地。我守卫哨口的红军战士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的带领下,毫不畏惧,严阵以待。8月30日,战斗打响,我红军战士凭借着险要的工事和有利的地形,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凶猛的进攻。敌人不甘心,再次纠集兵力,发动总攻。

  这时,红军战士将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抬上哨口,但只有3发炮弹,而且弹药受了潮,头两发没打响。眼看敌人就要冲上哨口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三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人的指挥所炸响。这时,埋伏在草丛中的赤卫队和革命群众,将红旗举起来迎风招展,并齐声呐喊:“红军主力回来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也在铁皮桶内点燃了,发出清脆的响声,听起来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敌人被这个阵势吓慒了,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于是连夜撤兵,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正率领主力红军从湖南回师井冈山的毛委员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在路上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早在1960年 10月井冈山人民在营房旧址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纪念碑。1965年冬,井冈山管理局在木质碑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词《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文革”期间,林彪的死党为了宣传林彪,炸毁纪念碑,改建火炬亭。1977年,拨乱反正,又重建了今天看到的纪念碑。主碑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是朱德的题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纪念碑对面,还增建了一块大理石横碑,高7米,底座长11米,宽2.6米。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词《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接下来,又是由讲解老师带我们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各位学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红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这栋营房最早是一家客栈,大约在1922年,客栈因年久失修倒塌了。1928年夏天,红军战士在修筑哨口的同时,把这房子也修复了,作为守卫哨口战士休息的营房。

  各位学员,随我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战壕是当年保留下来的一个工事,是扼守江西宁冈方向的,阵地前的这些树木都是建国后栽种的。

  顺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了黄洋界哨口的另外一个工事,是扼守湖南方向的。这些是仿造当年的滚木、檑石、迫击炮,看着它们,我们仿佛回到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岁月。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黄洋界哨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老师又带我们到观景台前,介绍说:对面是五指峰,其山峰并列如五指,因此而得名,是井冈山的象征。

  五指峰山高林密,地域宽阔、山洞遍野、回旋余地大,是历来兵家藏龙卧虎之地。

  景区内两边巨峰对峙,中间一条深谷,谷底为龙庆河,即井冈山河。半山腰有个“天军洞”,相传为当年太平天国军驻地。与五指峰相望的还有“龙庆洞”,此洞也被传说为藏龙居仙。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也正好路经五指峰,来到了井冈山大井村,从此开始了井冈山的斗争。

  五指峰。坐车穿越一条长达900米的隧道,就到了“全国最值钱的山”--五指峰。“全国最值钱的山”的得名源于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还因为这里有第一个红色造币厂,经批准,井冈山五指峰风景照就成为了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意义深远。

  五指峰是井冈山的主峰,是井冈山第一雄峰。也是当年的杜鹃山,往夕染战旗红,今朝展现新风。它又以博大的胸怀,伟岸的气魄,神奇的色彩,载入了中华货币史册。

  讲解老师还带我们来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介绍说:这条山路原是1928年红军从宁冈县茅坪乡大陇镇一带挑粮上山路线中的一小段,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小道的起点为山下大陇镇源头村,终点为山上黄洋界哨口。全长3100多米,海拔1300多米,垂直高差大约400米,甚是陡峭。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

  当年42岁的朱德、35岁的毛泽东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毅然拿起扁担,带领红军指战员用肩挑,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红军给养问题。支撑了割据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黄洋界哨口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

  这古老的小道,是当年红军战士打破敌人封锁,运输粮食、盐巴、布匹的主要通道,是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生命线。

  当年朱毛红军行经这条挑粮上山的小道,如今已被传为佳话,小道也于是被镌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时至今日已成为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后人洗涤心灵、重温革命精神的圣地。

  今天我们行走在挑粮的小道上,脚下仿佛依旧可以感受到先烈脚板的余温,这条小道虽然狭窄、弯曲,但却昭示了一种精神,永恒的凝固于郁郁葱葱之中。......

  然后,我们紧接着在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下,又乘车到茨坪大井毛泽东的旧居参观学习。

  茨坪位于井冈山主峰的北山麓,是一块面积20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

  有关茨坪的来历:古时长满柿树,称为柿坪。因当地人念“柿”为“茨”,后渐改为茨坪。

  茨坪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现在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到达茨坪,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茨坪就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整个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的所在地。湘赣边界党的前敌委员会、特委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委员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军官教导队、公卖处都先后迁来这里。

  毛泽东旧居就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

  讲解老师解说:现在我们是在“大井毛泽东旧居”上课。大井是井冈山大小五井之中最大的一个村庄。四周青山环绕,一派田园风光。1929年1月,第三次反“会剿”中,井冈山失守了,国民党反动派窜进大井村烧杀抢掠,“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井冈山人要换种”。当时留下的是这样的一幕惨状:“村中留残墙,坡上走虎狼;山中猴子哭,田边锈水淌”。但是,历史在这里还给我们留下了三件珍贵原物,其中两件是没有生命的,一件到现在仍生机勃勃。大家猜猜看,是哪三件?一是红墙,二是常青树(老百姓还亲切地称它们为“感情树”),三是读书石。下面,我就沿着三件原物连成的一条线路,依次解说。

  这栋房子如果不被烧塌的话,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它是广东兴宁一个叫邹万荣的木材商人建造的,后来商人破产,回到老家去了,房子主人换成了井冈山的“山大王”--王佐。1927年10月24日,毛委员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第一站就来到了大井。为了表示友好,毛委员送给王佐70条枪发展武装。王佐非常高兴,当即回赠了500担稻谷和一些银元给工农革命军作军需给养,还将自己的住房让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毛泽东就住在这屋东边的厢房里。让我们进去看看。

  这是一栋典型的客家围屋,有5个大天井,4间房。我们主要参观一下毛委员的旧居。在这里昏暗的小屋里,有一盏小油灯,当时规定连以上的干部可以用3根灯芯,但是毛委员为了省油,坚持用一根灯芯照明办公。有一作家到这里参观,写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们站在毛委员当年住过的井冈山的小土坯屋里,亲自体验一下那种神秘的力量,那种让星星之火燎原全中国的革命气息,在这里,我们没有理由悲哀”。

  穿过几个大天井后,我们现在看到的厢房,是红军战士们当年的营房,睡的是稻草铺,盖的垫的都是干稻草。当年,战士们传唱着这样的歌谣:“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嘿哟嘿,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哟嘿哟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哟嘿哟嘿,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哟嘿哟嘿”!当年彭德怀还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去八面山上割茅草摊铺,风趣地说:“用井冈山上的茅草摊铺,睡觉也特别香呢”!

  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堵残墙。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了,敌人在大小五井进行了9次烧杀,大小井的120户人家被杀绝69户,所有的房子被烧塌了,可是还是有这堵墙没被烧塌。老百姓回来以后,说这是红军留下的红墙,千方百计把它保存下来。1961年,按历史的原貌重新修复这栋房屋时,把残墙镶砌在新墙之中,新墙突出一点点。墙上累累的弹坑,记下了敌人多次烧杀犯下的暴行。

  第二件是有生命的实物,就是眼前这两棵树了。右边这棵叫柞树,左边这棵叫红豆沙。这两棵常青树有一个特征:是连理枝。有人说,这棵树是朱德,那棵树是毛泽东,象征他们并肩战斗。当年两位领导人的确是站在这两棵树下观看战士操练。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会剿”时,将大井村所有的房子都烧塌了,这两棵树也烧枯了。但是20年之后的1949年春天,这两棵树奇迹般地发了芽,吐了绿,枯木逢春,老百姓奔走相告,说井冈山一定有喜事。果然,1949年8月,井冈山解放了!两棵树年年发芽、抽枝,就是难得开花。1965年春天,这两棵树又奇迹般地开出了相似的小白花,纷纷扬扬。1965年,我们知道,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是井冈山又一大喜事,这两棵树也为迎接他老人家开花了。1976年,这两棵为毛泽东开过花的树又同时枯萎。我们知道,那一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3位伟人相继辞世,天地日月和这两棵树一齐悲痛欲绝。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井冈山的山山岭岭,也吹绿了这两棵树。有人会问了,这是不是你编出来的呀?这不是我编的,是井冈山人亲眼所见。这大概是历史事件与自然的巧合吧!

  讲述完了两件历史的原物,还有一件,就是面前这块大石头。当年毛委员住在大井白屋时,经常坐在这块大石头上看书、读报、批阅文件,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读书石”。当年,大井乡暴动队长邹文楷老先生对毛委员有着特殊的感情,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义务讲解。现在,他去世了,我来接他的班,我学他用地地道道的客家话来介绍这块石头吧:“当年,毛委员就是坐在这块石头上看书呀、看报呀,关心国家大事。......”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就在毛泽东旧居旁边,1928年4月底,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成立后,军部(开始)当时设在宁冈茅坪的洋桥湖村一民房内,同年夏迁至这里办公。与毛泽东旧居相邻的黄屋是朱德、陈毅的旧居。红五军坚守井冈山时,彭德怀、滕代远等也住在这里。

  通过这次走进茨坪大井毛泽东、朱德旧居,毛泽东坐过的“读书石”、两棵常青树和布满弹洞的残墙等实地现场教学学习,使我们仿佛看到当年在敌人的“会剿”和封锁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的艰苦场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的精神,像井冈清泉,汩汩流入我们学员们的心田。

  有的学员说:既了解到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又看到了今天根据地建设的欣欣向荣。

  还有的学员赞叹:当我们第一次实实在在踩在了井冈山的红色大地上,感受来自这片圣地的魅力,当我们第一次站在了眼下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历史遗址前,切身感受这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的心也一次又一次被猛然撞击、颤栗、折服,我们的情怀也一次一次被感染、共鸣、振奋。因为在我们的心里,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成为了一种符合、一种象征、一种震撼、一种吸引、更是一种信仰。

  下午安排:龙潭体验课程 。龙潭坐落在井冈山北面,黄洋界南麓,包括小井、五龙潭和金狮面,距茨坪中心7公里,这是一个以群瀑集聚为显著特色,素有“五潭十八瀑”之称。这里峡谷深幽,奇峰险峻,林翠花香,飞瀑成群。还有著名的革命人文景观一一小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殉难处、烈士墓和红军曾住过的山洞(红军洞)。是井冈山开发最早、景观最为集中的景区,集中了井冈山自然风光的精华。

  区前标志性建筑设施特色,主要集中在龙潭主大门这组中高两低“品”字形的三拱区门是以连环彩虹为创意,中间的雕塑是以五龙潭为背景而创作的“五龙戏珠”。园门上方“龙潭”二字,是一代园林宗师、国际著名园林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所题写,整组建筑为同济大学建筑系规划设计。区前服务设施建筑,采用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形式是依据风景区总体规划提出的罗霄山脉中段的客家地方民居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体现与翠竹松杉掩映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其地域特色十分显然。

  因此,自古到今在龙潭这里,曾留下来了许许多多的传奇,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有红军的子孙后代传承井冈山红军精神的感人事迹

  井冈山龙潭是我们这次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必修课堂,也是室外现场教学的最后一站。

  大家都还记得上第一节课时,邀请的三位红军后代访谈互动课程的第二位是江满凤,她的工作岗位就在龙潭,是这里景区的一名普通的保洁员。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她又是怎样以实际行动来传承井冈山红军革命精神的呢?

  在入门前的广场上,我们排成两排横队,由讲解老师介绍说:江满凤,她是一位“唱响红歌颂井冈”的传承人。一曲深情无限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随着电视剧《井冈山》的播出,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更多记着的是江满凤,也正因为她的歌声记住了井冈山。其实她出生在井冈山脚下有着“中国第一个红色杅场”之誉的遂川县草林镇,爷爷江治华是井冈山红军队伍中的一员。作为红军后代,她不仅唱响了爷爷当年流传下来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请茶歌》等红歌,还自编了《欢迎各位来井冈》这首歌曲,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到井冈山参观。

  江满凤说:自己非常喜欢唱歌,在紧张的保洁巡逻工作间歇,她爱用歌声来放飞心情,消除疲劳,淳朴的乡音、嘹亮的歌声、动人的旋律常常吸引众多游客停步倾听,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请她唱上一曲,就这样,传唱红歌成了江满凤的“编外工作”,经常有游客说,听了江满凤的歌,爬山都不累了。江满凤逐渐成了井冈山一道独特的风景,被人们称为“井冈百灵”。

  十四年来,她不仅先后为前来龙潭景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唱过红歌,而且每年为游客义务唱歌上百次。如今,江满凤登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先后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星光大道》、《和谐中国行》、《激情广场》等节目的录制。无论走到那里,江满凤都要献上这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讲解老师还向我们介绍说:江满凤,她还是一个“勤守一段景区路”的井冈人。江满凤唱红歌唱红了,可她依旧保持着她的质朴,踏踏实实地做着“大山美容师”的本职工作。

  江满凤在龙潭景区负责第一段游步道(从入口处至揽云台)清洁工作,每天在450米的游步道上,她从事着不间断的巡逻、保洁工作,同时宣传安全常识,耐心细致地回答游客们的各种咨询,并且给以热心及时的帮助,一天下来,大家经常是累得腰酸背痛,腿脚无力,可是她从不叫苦叫累,从不怕脏怕苦。

  十四年里,江满凤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展现出最为真实质朴的劳动本色,多次被上级和本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的龙潭,也正是因为有了江满凤的这些传承红军革命精神的感人事迹,才使得景区更加变得赋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有红军战士当年神出鬼没的传奇

  讲解老师说:穿过一个小小的石门,进入景区内左边是顺步道有惊无险。前行,放眼望去是天青云淡,青山蔼蔼,到达不远的揽云台,这里可见两条山道,右边通往龙潭著名的五折瀑布,左边则通往金狮面。金狮面以奇石为主,有水帘瀑、海螺峰、人面崖、红军洞及红军造币厂等景观可看,不过这边去的人较少,有时因安全问题并不开放。

  传奇中神话般的红军洞(--红军工事--革命人文景观)。其实就位于彩裙瀑布口上的这个岩洞为天然形成。如果说金狮面是狮子脸,这就是狮子之咀,所以原来称为狮口岩。这里,过去森林密布,上下均为悬崖、瀑布所阻隔。岩洞位置低矮而隐蔽,洞前水流清澈,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所以在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红军曾选此洞储粮、住宿。1928年冬,就有50余名红军重病伤员转移到这里治疗养伤。红四军向赣南出发前夕,红四军第ll师师长、著名将领张子清因伤口化脓步履艰难,三十一团的同志要求抬着他随军下山,可张子清不同意,执意不肯走,只好把他和一些重伤病员继续安置住宿在这山洞里养伤治疗。期间,由于行动非常隐蔽,来无影,去无踪,未被敌人发现。从次,后人亲切地称此洞为“红军洞”。洞上方游道旁还有依稀可见的红军工事。小溪那边山崖还有红军造币厂遗址。

  艰苦卓绝忆当年,清清山泉水不断,这是一组珍贵的人文景观。

  三是留有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讲解老师还说:景区内处处也都融入和充满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进入景区约一百米,见一块三面凌空伸悬的巨石平台,是入区后第一观景处,我们称它为观海台。因为站立此处,一眼望去,龙潭、金狮面峡谷就像碧绿的大海,冬春时节,山岚云霭布满峡谷,更是茫茫银海,游客来到此处,大有腾云观海、登天欲海之感。旁边的那块巨大石头露咀弯,酷似展翅欲飞扑向大海的雄鹰,故名鹰咀岩。对面“险境一眼览”巨幅摩崖石刻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原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所题字。

  行进中,另有“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这两条碑刻。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于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留下的一首五律诗句,其结尾四句“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

  还有 1965年,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上井冈山时,听说龙潭山奇水异,游兴大发,提出一定要下龙潭,那时的龙潭不仅没有公路等现代设施,区内连小路也没有,于是由解放军战士披荆斩棘开路,扶樵踩草攀崖而下,就这样,也只能下到三潭,下游再无法前进。当时郭老赋了一首“龙潭”的七律诗词。诗中的结尾部分原有一稿为“四山佳木倚天剑,一枝兰花碧玉簪”,后改为“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肯锁深岚”,其意何在?不妨自想自解吧!

  四是有远古时留下来的一段最美丽的传说

  因为井冈山自然风光中最让人动情的当然还是瀑布,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这里面谷幽林深、瀑布成群、奇峰奇石、造型别致、形神兼备。五神河是龙潭的源泉,溪水冲击小井峡谷后,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在不到2公里的峡谷流程中,又连续飞下4级断层,过5处悬崖,形成的5个气势磅礴的瀑布,汇集成的五潭十瀑,以瀑布多,落差大,形态美而著称。特别是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所形成的五龙潭瀑布是井冈山气魄最雄伟,姿态最壮丽的奇景之一。

  讲解老师向我们解说:相传远古时东海龙王在龙潭水域安居立业,建立了巨大的龙宫。这个东海龙王生有五个女儿,这五龙飞峡就是龙王的五位公主在这里尽情戏耍,争娇竞艳而留下的美丽传说连成的五级瀑布。人们将这五级瀑布从上而下称作:大姐青龙公主,为青龙瀑一一碧玉潭;二姐黄龙公主,为黄龙瀑一一金锁潭;三姐赤龙公主,为赤龙瀑一一珍珠潭;四姐黑龙公主,为黑龙瀑--飞凤潭;小妹白龙公主,为白龙瀑一一玉女潭,俗称仙女潭。

  在这五潭中,最为壮观的是称为青龙漱玉的大姐,她高居上首,落差近67米,站在观景台上,瀑布的声音轰隆入耳,景色非常迷人;黄龙瀑,她酷似真实的龙女从海底龙宫飘然出水,徐徐迎客而来,又似左手端着净瓶,右手执着佛帚,两边立着金童玉女端座莲台的观音,飞醮着圣水洒向人间,在她的左下方还坐着一位栩栩如生的小观音哩!从这里引进百米下旋梯,登栈道,大家可听见隐隐水声,这就是称为黄龙叠金的二姐,她形似一位戴着金锁,侧身掩体,轻声细语,脉脉含情,芳心欲动的姑娘;赤龙瀑,从高空倾泻而下,落差30余米,激起潭面水花四射,如同串串珍珠,在阳光下闪灼耀眼,美丽无比,这就是称为赤龙戏珠的三姐,她仪态端庄,双手戏珠,热情洋溢、雅止迎宾;黑龙瀑,称为黑龙飞雪的四姐则体魄娇健、性情豪爽,武艺高超,常以演技见长;而最为美妙动人的要数五潭玉女理妆的小妹的娇憨态,犹如银装素裹的玉女下凡,降福人间,尤其在瀑布落水口有一块卷髻状苍石,水流分成两股迂迥,在苍石下又合成一股直冲而下,又象一位情窦初开的美丽少女,长裙束腰,展臂理妆,婀娜娇嗔,线条轮廓极其分明。

  因此,著名诗人郭光豹游五龙飞峡时,曾作有“龙王有女各怀情,一情更比一情真。碧玉多情先迎客,金锁含情在芳心;柔情珍珠化为水,豪情飞风作狂吟,唯独五妹关情窦,怡情理妆半娇嗔。”的《龙女诗》赞一首。这就是对龙女争艳的生动写照。

  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徒步走到瀑布近前。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瀑流的下落千姿百态,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只是一味往同伴的身后躲闪,希望借此拖延坠落的时间。于是,一帘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象。

  五是留有我们此次之行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听完讲解课程后,学院领队组织我们体验。进入龙潭景区江满凤的工作区域,当时虽然没有见到她本人,但我们感受到环境十分优雅,行人走道路面上的卫生也显得十分干净、整齐。山里树木丛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遮天蔽日,它们如大伞一般,为我们顶起了蓝天,撑开了一片绿荫,令人感觉特别荫静。

  这时,耳边传来水击石面的轰隆隆声响,我们知道,瀑布就在不远了。顺着小道盘旋而下,一路斑驳的岩石诉说了沧桑的历史,山间的风声呢喃着这里的歌谣,私自幻想着当年的红军在此,所走所看的心境定是不同。那时或许没有这么安全的阶梯,没有悠闲观看的心思,有的只是生存与为革命理想的奋斗!或许很多人小时候羡慕红军,崇拜烈士,长大后开始有些漠视那段久远的岁月,但是在这里,你不得不怀着一份敬畏的心,感谢那些不曾谋面,却为我们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英雄!

  的确,远方的瀑布如同一幅巨大的壁挂高悬于天地之间,老远就能听到喧腾的水声,那是水与石最严峻的较量,它们势均力敌,谁也不甘示弱,水此时不再是个柔弱的女子,她如一个帼国英雄,与敌人奋不顾身地抗击,使劲地打击岩石,那意图将其一举粉碎的一次次撞击声,在山谷轰鸣。有的声音似乎是斜刺里冲出的一支奇兵,急骤驰骋,势不可当;还有的水想声则如千军万马,漫山遍野而下,但见戟戈耀目,烟尘滚滚,盈耳则是风萧马嘶,吼声如雷。眼前呈现出的场景,仿佛犹如一幅当年红军战士在井冈山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大壮举的历史画面。

  由于碧玉潭瀑布,落差大,水声震耳,水雾如烟,加之它坐落在大峡谷的始端,三面危崖如削,长满绿苔。一面地势稍缓,行人便道就在这一边,巨大的水雾从这里腾空而起,这一带树木和箸竹在大雾、疾风作用下都变得向一边偃伏。

  此时此刻,我们顺着瀑布的下游,继续随着石级小路蜿蜒而下,时而感到非常陡峭、时而又觉得十分惊险,但我们丝毫没有一点害怕。是什么力量支撑的呢?因为,我们仿佛听到了江满凤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我们又仿佛看到了伴随江满凤歌声成长的这一棵棵花草、树木,倾斜着在向我们点头欢笑。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下山时,别慌忙,小心摔倒。

  然而,我们放松心情,领略到了井冈山的瑰宝--龙潭的风姿。只见河水在峡谷中左突右冲,不断向谷底跌落,形成了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和深潭。云开雾散,艳阳当空,一边眺望着远山,一边体味着近水,真的有了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正是出自于这种感觉,那一刹那自拍记录了这一美好时光。

  我们到达底部后,休息了片刻,又开始一鼓作气的往回返。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不然,我们在往返途中,一个个累得气喘呼呼,上气不接下气,大汗淋漓。顷刻间,那些树木又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致意:加油!坚持。再加油!再坚持。仿佛不停的在耳边响起。在江满凤的工作区域,我们真的没有歇息半步,就走上来了。

  可在瀑布的上方,情景却完全不同了。讲解老师告诉我们: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就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这身不由己的一跃,才使得它们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此时,倘若面前没有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看来,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只不过不是所有的溪流都能拥有这样的瞬间,但也并非所有的溪流都向往这样的辉煌。于是,小溪也罢,瀑布也罢,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并且丰富着世界。而对于大自然来说,只要存在,便是一种美丽。......

  如今的和平年代,当朝雾消散的时候,不妨在这片山林中静静的听听瀑布的喧响。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毕竟,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在此景中,再踏着红军走过的足迹,听听江满凤的红歌,没有什么比这样交至在一起的声音更加鼓舞人心,更让人沉醉了。

  到这里。我们这次接受素能培训的全部课程就结束了。

  坐在回学院的车里,在思考:江满凤出名后,上级要调动她的工作,她的选择仍然是留在景区做一名保洁员。在保洁员的工作岗位上,她又是如此的恪尽职守。我们马上就要返回工作岗位,应该以江满凤爱井冈山的山、爱井冈山的水、爱井冈山的一草一木的情怀为榜样,在自己检察官的工作岗位上,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做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铁路检察官,而努力工作。

  九、同学互动,在井冈山培训学习中结下了深厚友情

  井冈山革命圣地,是我们每个学员都想往的地方,这次能脱产上井冈山接受培训学习,机会难得。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互谦互让,彼此结下的革命友谊,情深意长。

  一是前往学院经由南昌中转车的旅途,由于有南昌铁检院董波检察长和江西省院南昌铁检分院常务副检察长徐惠敏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结识了来自山西省院太原铁检分院的周有声、太原铁检院的吕全宝和福州铁检院的吴建鸿三位学员,傍晚7点多钟我们到达井冈山火车站后,在学院方沙等同志的联络中,又与来自于湖南衡阳铁检院的程铁梁和怀化铁检院的肖攻员两位学员同坐一辆面包车,前往井冈山市茨坪镇长坑路10号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和谐苑)报到。我们到达后,学院安排十分周到,留有晚餐,通知就餐时,由于一天的疲惫和已是晚上8点多钟,实际用餐的只有我和湖南衡阳、怀化的两位同学。我们三人同坐一桌,相互交流,彼此又有所接触了解。

  二是来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院的哈密铁检院师建民和南京铁检院的郭山珉两位学员,因他们两个是我30多年前在北京上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他们这次比我先来学院报到,在学院发给的培训指南的学员名单中看到有我的名字。我刚入住,在内走廊碰见了老郭(郭山珉),他对我说:老师(师建民)在找你。第二天下午晚餐后,老师约我和老郭在一块说说话,徐徐友情,并说:自咱们从学校毕业后,又以学习的形式来见面还是第一次。的确,30多年来,虽说我几次被高检院铁检厅抽调参与自侦案件的侦破工作时,曾有3次去乌鲁木齐外调,没有与老师见过一面;5次去南京办案,也没有与老郭聚过一餐,都是因为有封闭式的办案纪律约束挺在前。在这次上井冈山重逢相聚学习培训中,昔日同学间的友情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

  三是开班前坐在教室时,徐州铁检院的王强学员,面带笑容的走到我座位前,很客气地问:还认识我不?我说:谁不知徐州铁检院大名鼎鼎的王强同志呢!是呀,时间过得真快,1996年高检院铁检厅抽调检察办案人员在北京侦破自侦案件时,他是第一批抽调去的,我是第二批去的。虽然当时他在基层院组成的办案组,我在分院组成的办案组,但是我们都同住在一个封闭式的办案区,每周召开的案件进展情况汇报会上,都在一块。由于王强的工作认真、负责,敬业,为人诚恳,在此期间,结下了革命友情。一别快20来年也没有见过一面。在井冈山相遇时的问、对话,表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此次培训学习,使得工作中曾接下的友情,再一次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四是上海铁检分院的肖友广学员。也是我们在2004年高检院铁检厅组织侦破405兰州专案时,于西安相识。当时,我在侦查组,他在起诉组。从西安移师到郑州,又由郑州集中去兰州调查取证,一路走来,相互尊重、信任、友好。现也是10多年没有见面。因此,井冈山的相会,一见面我给他打招呼寒暄时,老肖也很客气,交谈之中便风趣的笑着回应说:老马识途呀!

  五是在三天的教室听课期间,全班学员全神贯注。我是坐在第五排靠左边的第3个座位上的,一直在聚精会神的听课和不停的做学习笔记,自己自以为是最认真的那一位。结果用两眼余光环视一下,才知道个个都很尽力、认真。比如靠我左边座位上的洛阳铁检院王雪莉、以及她左边座位上的北京铁检分院徐鸿伟,和我右边同桌的吉林铁检分院李会凯同学就很认真。还有第四排右边靠中间走道第一个座位上的广东肇庆铁检院杨国元和第三排右边靠中间走道第二个座位上的柳州铁检院曾玉娟等同学,做笔记最认真,整理学习材料最用心。特别是作为东道主南昌铁检分院的张江同学,坐在第二排右边靠墙边的座位上,不仅听课、做学习笔记认真,而且克服进出不方便的困难,时而为大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令人钦佩。

  六是有许多同学把党中央“两学一做”的教育落到了实处,在单位发给的学习笔记本也带到了井冈山的培训班,白天除了听课做笔记外,晚上自学,争分夺秒的做学习抄写党章、条例、系列讲话的笔记,精神十分可佳。

  七是在晚餐后一小时的自由互动中,来自原北京铁检分院的太原、天津、河北的5位学员,他们之间相互都比较熟悉。由于我和太原的同学这次一块从南昌上来,又同住一层宿舍,门对门,也邀请一同到茨坪街了解当地的乡土民情。行径在弯弯曲曲的公路边时,因有薄雾,视线比较模糊,为了安全,每当有来往的车辆经过时,徐鸿伟同学都是提前提醒大家:后面(或是前面)有车来了,靠边走(走人行道)。一句温馨的提示,体现出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和谐氛围;在茨坪街上,看着公路两旁的高大而又笔直的水杉树木,问当地老表,他们告诉:是当年红卫兵来井冈山串连时栽下的(而回学院问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是解放后井冈山人种植的),如今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石家庄铁检院的刘建立同学,因公需提前一天返回单位,就悄悄在街道一旁的商店买了几包食盐,回到学院给我们几个人,一人送了一包盐。寓意是用它来“补钙”,精神之钙,意味深长。

  八是在室外教学期间,我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和孕育的伟大井冈山精神,而且也学习和感悟到了班级中的好品行。比如:成都铁检分院的韩志成、重庆铁检院的雷力、昆明铁检分院的易昆渝、南宁铁检分院的周琴台、合肥铁检院的宇宝华、哈尔滨铁检分院的刘海峰、西安铁检分院的赵振斌、兰州铁检分院的兰积成和乌鲁木齐铁检分院的阿不都艾尼.米拉孜木等同学,无论是在现场听讲,还是相互学习交流中,都体现出游刃有余,十分注重言行,自觉维护班级整体形象,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使得我们感觉到了这个班级象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还有在用餐中总是把方便先让给他人的海拉尔铁检院的刘丽杰、哈尔滨铁检院的孙成毅和西宁铁检院周宏等同学的文明礼节,让我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人比关心自己重要。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乘坐大客车往返现场教学时,东北的几个同学,每一次都是上车后直接往里面走,把前面的座位留给其他同学,自己却是坐在颠簸摇晃较大的后面座位上的品行,值得发扬光大。

  九是在返程时,也体现出同学之间见真情。我们是周日早餐前的行程,在一楼大厅等候济南铁检分院的陈梅、济南铁检院于尊文和福州铁检院的吴建鸿三位同学时,大连铁检院的崔卫军同学早锻炼跑步回来,在一楼大厅见我们提着行李包,就主动过来打招呼,并准备帮我们帮行李,送我们上车。

  我们几个同学集中后,在从井冈山火车站去南昌中转途中,一路上也是相互帮忙,在南昌火车站分别时,难舍难分。比如与吴建鸿同学一路深谈很投缘;还有陈梅同学对我说:我们还没有握个手。相互握手告别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十是“井冈山铁检纵队”微信平台的互动,传递正能量。在学院室外现场教学期间,曹康副会长根据学员们的建议,由高检院铁检厅负责培训班联络工作的姜耀飞负责建立了微信平台,命名为“井冈山铁检纵队”。学员通过扫二维码加入。自开通以来,全班同学参与积极性高,涉及内容广。给了我以下的感染:特别是前期班主任李学军发给的教学中的照片很珍贵;班长周有声前期发给问候大家的视频很别致;衡阳铁检院程铁梁以十送红军为主题曲编辑的《井冈山》音乐相册很精细;郑州铁检院王世华筛选后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很健康;沈阳铁检分院王旭光拍摄的照片技术很专业、很养眼;尤其是西宁铁检院周弘的微信有看点;济南铁检院于尊文转发的信息有特色;杭州铁检院申金玉转发的文章有深度;贵阳铁检院余睿发给的信息有实力;柳州铁检院曾玉娟编辑的音乐相册有个性、传递的柳州铁检院的相关视频有水平;呼和浩特铁检分院张红发给的《内蒙人不得不唱的10首草原歌曲》,鸿雁等真豪迈;通辽铁检院姜广民分享的内容接地气;曹康离别时的一首《井冈山感怀》之词,吐真情,纷纷获得大家点赞,独占鳌头、独领风骚。

  最后祝愿群主和群组成员,继续加油,越办越好。

  十、正确引领,是传承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一种政治责任

  井冈山,这片神奇的红土地。革命历史辉煌,自然风光绚烂,红绿辉映,融为以体。她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驰名中外的“红色摇篮”。她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博得了世人对“生态井冈”的关注,享有“天然动植物园”和“绿色宝库”的美誉。尤其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又被称为“天然氧吧”。特别是她以其深邃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当今,她又以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使魏巍五百里井冈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坚定信念的生动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的井冈山,不负众望,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并成功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同时,由于井冈山市长期以来,还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以生态立市,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总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城乡绿化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再次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殊荣,都是井冈山各级组织和井冈山的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奋斗所取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目共睹。为使今后创建的更加优美,更加辉煌,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为将井冈山革命圣地继续努力打造成全国红色模范教育的示范区,永保良好态势,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复兴、昌盛、强大的精神之源,为避免今后在局部环节上出现失调发展的现象,还需进一步的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发展方面,加强统一的规范管理。

  二是为将前去办班、学习、参观的所有流动人员,尽力控制在能接待的正常数值范围内,防止今后在现场教学时的拥挤和秩序混乱,还需进一步的加强协调、沟通。一方面是前去的人员,要提前联系;另一方面是对接承方的所有单位,课程的安排,要统一上报当地统管机构,做到有效的对时间、地点、人数的管控。

  三是为将在办班培训的模式和实效上,防止今后走过场。尤其是在学员取得的实际学习效果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是要坚持做好学习笔记,可由班主任在第一天的学习课程结束时,进行检查,对做的好的学习笔记,进行点评,集体传阅,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坚持写学习心得、体会,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集中交流,加强互动,营造学习氛围。特别是要给每一个学员安排自我介绍的时间,以便同学之间在第一时间段相互了解。

  总之,井冈之行,让我们在心灵上一次又一次接受过的洗礼,情感上一次又一次受到过的震撼,思想境界上一步又一步得到过的升华之后。在告别时,反而多了一份牵挂与眷念。满脑海里仿佛呈现出的那一幕幕场景,还在不停的翻滚。

  重温的革命历史,缅怀的革命先烈,虽然随着年轮,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但更多留给后来人的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重感。追逐中,我似乎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了血雨腥风的残酷,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才会使我们更加透彻理解“革命”、“奉献”、“无畏”等词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静心聆听井冈山的故事,才会给予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带来更多的思想震撼。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解放之路?这次井冈山之行,我们找到了答案。这就是井冈山精神,这就是井冈山的红土地和革命先烈的鲜血所凝炼、所铸造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井冈山精神却已成为了永恒,已嵌刻在我们中心。尤其是对于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进目标的一代代后来人来说,更是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而我们也必须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从井冈山精神汲取更多的政治营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需要进一步从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价值取向上全面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需要进一步从培养全局观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上发扬和继承井冈山精神;需要进一步从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应对挑战的开放心态上,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需要进一步从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上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这次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了一种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当年革命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同样也是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今天,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井冈山精神,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干出色。

  犹如在学习交流中,南宁铁检分院周琴台同学流露出对家乡的那份眷恋之情,说明了“你从那里来,到那里去,根在那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实一样。其实,一个自然人是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又何不是如此呢?谁能忘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垫基石,又何不是来自于井冈山呢;谁能忘却: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的前身,又何不是来自于井冈山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呢;谁能忘却: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五星红旗,又何不是至今还在井冈山上高高飘扬呢!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牢牢记住井冈山精神之精髓,之灵魂,永远牢记这个根本。

  在新的征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就必须要熟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只有学习掌握好井冈山革命史,才能够真正传承好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工作时的指示,习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思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行的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艰难险阻的勇于担当;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都要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丢廉洁奉公的高尚操守,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关键时刻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同时,我们还必须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的那样: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总之,回到单位,同仁们一个个热情洋溢地提问:“马高检”这次上井冈山学习,有何收获、体会?我除一一的向他们畅谈感受外。井冈之行,概括成了一句话: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

  说明:(本文的内容,是回到单位在两学一做教育中,又系统地学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后,根据自己当时在井冈山培训班中记录的学习笔记和记忆综合整理而成。其中配有的图片绝大多数是自己当时在现场所拍,也有少部分是老师和同学所拍;另外,还有部分传递显现正能量的图片是收集来的,能起到激励人、教育人,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井冈精神的作用。相信公开发表后,不仅能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同,也必将能引起在井冈山学习过的其他学员、乃至读者的共鸣)。

  (作者: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武汉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 马成国)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