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桌饭” 下活“整盘棋”

来源:江西日报
2017-07-04 07:14:00
分享

这是普通的“一桌饭”,热菜热饭、有奶有蛋,老人们饭来张口、互拉家常、相聚甚欢;这是特别的“一桌饭”,“党建+颐养之家”,低成本可持续,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

今年4月,新余的颐养之家实现了全市409个行政村全覆盖,到6月23日,入“家”老人6445人。新余在全国首创“党建+”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又通过颐养之家,解锁社会工作的各项难题,可谓做好养老“一桌饭”,下活社会“整盘棋”。

一桌饭:群众“盼点”=党员“干点”

观巢镇的傅清英,今年100岁。老人五世同堂,膝下子女儿孙100多人,其中不少家庭条件非常好,但她拒绝了子孙们的邀请,住进了一个新的“家”——观巢镇颐养之家。6月21日,倾盆大雨,恼人的天气并未影响老人们的心情。在这里,20多位老人正兴致勃勃地看戏,精彩处一起叫好,傅清英也在其中,面带微笑。儿媳昌连秀和傅清英一起入“家”,她告诉记者,傅清英虽然年事已高,但一个人独居惯了,不愿意跟孩子们同住,实在让人不放心,所以自己以前每天都会到老人家里去看看,但是昌连秀自己也是77岁的老人了,也很难照顾别人。去年年底,观巢镇建起了颐养之家,她和傅清英一起加入进来。老人们在这里相互陪伴,有人照顾,伙食不错,心情愉悦,大家都觉得很好。

记者看到,颐养之家的食谱规划科学,荤素搭配;老人们有各自的健康档案,卫生所会定期来为老人进行体检;工作日志详细记录老人入“家”、离“家”的时间和身体状况,如果状况不佳,会立即告知其子女;“家”里配备了棋牌室、休息室、阅读室、医务室,老人们不仅在这里解决吃饭问题,还在这里休闲娱乐。

建颐养之家,让新余市巧妙地找准了群众的“盼点”和党员的“干点”,实现了党建和民生工作的同频共振,老百姓拍手叫好。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及城镇化加速,农村养老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截至去年底,新余市60岁以上老人17.39万人,占全市人口14.81%;70岁以上老人7.14万人,六成在农村留守。新余市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探索党建与民生融合、低成本可持续的“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新路。这项工作去年底全面推开,仅仅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鹄山乡桐村村经济基础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早在2014年就把解决村里留守老人的困难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市较早探索“党建+颐养之家”模式。为节约运行成本,村干部义务承担买菜、值班等服务工作,老人及亲属无不对村干部竖大拇指。桐村党支部书记简乔古深有感触地说:“老人的冷暖安危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把老人照顾好了,党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就上去了,一户联一户,这样党在全村的威信就高了。”

通过党员服务颐养之家,把“两学一做”具体化。新余市抓住党员干部这支骨干力量,突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向每个乡镇派出1-2名党员具体指导,将服务颐养之家列入党员干部“先锋储绩”内容,强化刚性约束。此举使各级党员干部在为老服务上率先助阵,全市党员干部为颐养之家现金捐款450万元,帮助前期筹建、管理制度设计及其他物资赠送等志愿服务1000多次。

一桌饭:爱心捐助“+”可持续发展

今年正月初二,罗坊镇习彭村祠堂前热闹非凡,由爱心人士发起的为颐养之家捐款仪式在这里举行。返乡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在家的村民纷纷参与,当天募集善款5.66万元。仪式结束后,因为爱心捐献而组成的200余人“习彭村联谊群”持续升温,人们纷纷通过微信红包等各种方式献爱心,春节几天总捐款人数达124人,捐款人数占全村总数的80%以上,捐款金额达86468元。

不仅如此,群里围绕着善款的监督和管理、颐养之家两亩菜地的劳力、如何改变村内的一些陋习、如何教育子女、新年如何共同致富等问题各抒己见。有人建议由口碑好、声誉好、公信力好的人担任监督员,不拿任何报酬,做到专款专用;有人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都来献爱心,到菜地参加义务劳动;有人建议以后村里有人娶亲、添丁不再送礼,改为捐献颐养之家等等,所有重大建议,均在群内实现民主表决。颐养之家触发了一场“爱心接力”,建立了一个村民互动交流的群,大家在这里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形成了向学、向上、向善的新风尚。

既需要爱心捐助,也必须可持续发展,新余颐养之家建立了低成本、标准化和可持续推进模式。

节俭办“家”,原则上不建新房。充分利用闲置校舍仓库、村集体房产及公共祠堂、爱心人士无偿提供的房屋等场所,进行整合利用和简易装修。建设经费按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由市县乡三级财政按4:4:2比例分担。采取“政府补助、村级配套、社会捐助、个人出资”等多元渠道,使财力够得着,基层办得起、老人花得起。

运行经费以“自养”为主。按照每人每月350元标准,由市县乡每人每月各补贴50元,老人自掏200元。在管理方式上,日常伙食开销及时核算公布、入“家”老人相互服务、原则上不配专职服务人员。在具体运营中,明确村支书、村主任或村小组长是颐养之家的责任人,从老年协会或入“家”老人中推选1名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热心服务的人员,负责日常自我管理。

目前,全市80%的颐养之家自留地自采蔬菜开始自给,管理精细的“家”,月运营费控制在人均月300元以内。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保证食品安全,6月21日,新余市委组织部进行了全市颐养之家大米、食用油等物资直供签约仪式,选定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公益事业的某企业作为直供主体,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颐养之家直供大米、食用油、食盐、饮品等物资。

依托颐养之家,新余市建立了全社会的为老服务协作体系,积极发动全社会稳妥推进。今年市本级财政预算2000万元,撬动了全社会8000多万元的颐养之家建设及运营资金。其中民营企业家等各界爱心人士共捐款1200多万元。水北商会40多名会员合计捐助850多万元成立“养老基金”,帮助该镇建立48个颐养之家,入“家”老人849名。

一桌饭:工作开展“-”社会矛盾

今年3月起,新余市开展以水环境专项整治为主的“保家行动”,集中实施畜禽养殖、水库退养、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家行动”必定让部分人丢掉谋生的饭碗,因此工作开展有难度。

欧里镇带元村养殖户刘电生有一个养殖场,每年收入可观,自然不愿轻易关停。镇村干部多次上门,但推进效果缓慢。刘电生的母亲今年82岁,平时儿子忙于养殖场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母亲,便将母亲送入带元村颐养之家。村干部转而与刘电生母亲沟通,晓之以理,果然,刘母回家对儿子说:“如今政府为我们着想,为农村的老人开办颐养之家,帮你把老人养起来,不要你操心。现在政府要保护当地水源,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加上拆除养殖场还有补贴,政府各方面想得周到,我们应该支持啊。”母亲的话对刘电生触动很大,“政府解了我赡养老人的后顾之忧,现在政府启动猪场关闭拆除工作,我要做全村第一个完成猪场关闭拆除的人,解决政府的后顾之忧。”4月24日,刘电生的养殖场拆除,在村委会帮助下,他开始积极寻找再就业途径。

颐养之家仿佛一把“魔法钥匙”,它的转动,发挥了“蝴蝶效应”,让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新余市委书记蒋斌表示,“党建+颐养之家”打破了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将党建工作融入民生事业,以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危冷暖为切入点,为他们提供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群众的“获得感”得到了增强,“空心村”自然重焕生机,农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颐养之家引发的这一场全社会“爱心接力”,点燃了更多正能量,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老百姓和政府的心贴得更近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了。

小切口,大获益。受益于颐养之家的“我们”,除了老百姓,更是全社会。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