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记者随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红土地上看变化”采访团在南昌市象湖湿地公园进行参观采访。记者看到,这里是一块自然生态的城市湿地,一处市民最理想的亲水空间。据景区讲解员介绍,通过湿地建设,已使大象湖区域构建了稳定的水治理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水系的自净能力,通过静置沉淀、水草净化、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跌水滤坝、浮床绿岛等生态处理方法,把象湖原来的劣五类水质净化为优三类,使大象湖成为南昌市的饮用水备用水源。讲解员告诉记者,“我们充分运用“海绵城市”有关理论,在建设象湖湿地时,通过应用绿色屋顶、透水地面、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减少不透水面积,使雨水在土壤、植物根系、微生物、沉沙除油设施等作用下,污染物被截留和降解,从而得到净化。过滤花园还可以为各种鸟类,蛙类以及湿地昆虫等提供栖息场所,促进了象湖的生态构建。”
采访团参观采访象湖湿地公园。(摄影:王健)
据了解,为凸显象湖景区“绿肺”地位,南昌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启动大象湖景区改造提升工程,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综合整治,以原象湖景区为核心,向北延伸至抚河、向南涵盖昌南大道以南500米、向东纳入了梅湖景区、向西打造2800亩生态湿地,与赣东大堤风光带共同围合成南昌市首个“城市景观生态圈”。整个大象湖景区建设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总面积约9.64平方公里(约14450亩,不含昌南大道以南低密度开发区块),总投资约29.35亿元(不含清淤截污工程)。其中由水务局负责实施的有西堤以东(原象湖景区)约5200亩,投资约5.3亿元;西堤以西(上海城建BT)约2800亩,投资约8.2亿元;抚河公园370亩,投资约1亿元。
据介绍,象湖景区西堤以东景观改造提升工程所在的象湖风景区,曾是低洼沼泽,70年代进行改造,修坝筑堤、挖塘引水,形成水产养殖之地。1998年底开始新建象湖公园,经过多年努力,把原有鱼塘建成了省级风景名胜区。为进一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象湖”建设理念。
景区约3.45平方公里(约5200亩),其中水面约2.69平方公里(约4000亩)。据景区管理人员介绍,该区域定位是“水都明珠、休憩中心”,其核心区域建设成湿地公园,项目投资约5.3亿元,以打造滨湖花园和湿地公园为重点,对北线豫章台、湖心岛和万寿宫也进行了提升改造。其中东岸湖滨花园约300亩,沿线结合原有景观带打造真君堤、将军闸、章江晓渡、状元亭、聚贤广场等人文景点,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全线打造约4公里城市绿道,可连通梅湖绿道、抚河绿道等,形成具有慢行机动车、自行车、人行功能的湖滨景观慢交通路线,方便市民休憩、运动、游览、观光。
象湖湿地公园白莲花池塘。(摄影:王健)
记者了解到,湿地公园是该项目的核心区域,约1500亩,原为南昌水产试验场,被分割成大大小小规则型的鱼塘79口。本次改造中对原有地形进行自然化处理,创造各类湖面、溪流、林地、荷塘、草洲等丰富地貌,种植大量湿地树种、水生植物、色叶植物、观花植物、地被植物等近300多种,并放养鱼、虾、贝等各种水生动物,形成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为鸟类、水禽创建一个理想的栖息场所,为市民打造一处“自然、生态、野趣”的湿地景观。
象湖湿地公园内的万寿塔。(摄影:王健)
湿地公园内的万寿塔始建于2004年7月,于2006年12月主体完工,占地约1400平方米,是一座仿明楼阁式观光塔,采用明5暗7形式(上4层下3层)建造。塔高59.9米(其中塔身48.95米,地下10.95米)。在本次改造中,结合湿地建设对该塔进行装饰修缮,增加周边配套景观,完善游览设施,使其成为象湖一大景观亮点。
象湖景区西堤以西景观工程,位于象湖西堤以西、昌南大道以北、真君路以东、水厂路以南,原以养殖水面为主,建设面积约1.89平方公里(约2800亩),原规划在真君路沿线打造景观商业街,但后期市政府决定将该区域全部建设成城市湿地,真正还地于民,还绿于民,计划投资约8.2亿元,将该区域打造成集旅游、休闲、游览、娱乐于一身的市民生态游憩中心。
项目重点从象湖西堤提升、鱼塘生态改造、真君路景观三方面入手,通过景观优化、文化植入和游憩活动策划等措施,丰富原先象湖西堤单一的功能和风貌,提升西堤的整体形象和景点效益。运用水生态处理技术,通过水生态系统设计,结合景观设计、林地设计、地形设计和水域设计等综合改造手段,形成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兼备的象湖水生态示范区和生态景观展示区。沿真君路道路,南北向塑造绿色纽带,东西向打造景观通廊,以真君路道路景观带联系象湖景区和未来发展的商住区,形成景观特征明显、区域辨识度优秀的滨水景观绿带风貌。
抚河公园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南接将军闸,北至滕王阁景区,全长约5公里,公园面积约1平方公里(1500亩),本次重点建设约25万平方(约370亩)。结合原有绿地和截污箱涵建设城市绿道和滨河景观带,沿线实现人通、自行车通,形成集环保、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绿地。项目投资约1亿元。
据景区管理人员介绍,大象湖景区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师法自然”的原则,“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尽量避免大兴土木,充分体现象湖的野趣化、自然化、本土化,突出了大象湖景区“水都明珠、休憩中心”的总体定位。打造“城市湿地”是景区建设的主要方向,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不仅以“停止象湖一切经营性养殖”和“清淤截污”的方式来保证象湖水质,还对原有鱼塘和驳岸进行自然化处理,创造各类湖面、林地、荷塘、草洲等丰富地貌,种植大量湿地树种、水生植物、地被植物等,并放养鱼、虾等各种水生动物,形成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为鸟类、水禽等创建一个理想的栖息场所,为市民打造“自然、生态、野趣”的湿地景观和新颖独特的“水上森林”,使其成为我们的“城市绿肾”,真正还地于民,还绿于民,还生态于民。
采访团记者穿梭于绿道之间观赏象湖碧波荡漾。(摄影:王健)
建成后的大象湖景区湿地公园从绿道、路网、水路三个方面为市民提供游憩方式。打造城市绿道系统(自行车道)约32公里,南北形成滕王阁—抚河—象湖—梅湖绿道系统,东西形成梅湖—象湖—昌南新城—赣江绿道系统,为南昌市市民增加了一种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新方式。建设形式多样、功能丰富的各级游步道15公里,游客可乘观光电瓶车畅游象湖湿地,可骑自行车穿行于河畔林荫道,可步行于缤纷灿烂、蝴蝶飞舞的花径之上,还可静坐于溪边小亭或倚靠于水中栈道栏杆上遐想。景区还设置了码头10余座,航道纵横有序,游客可经象湖大水面在豫章台、湖心岛、聚贤广场、万寿塔等多个景点之间乘船穿行,观象湖碧波荡漾,还可在湿地内部静水面乘坐乌篷船,静静地泛舟荷间。
记者看到,改造后的象湖湿地公园,拥有各类乔灌木、水生植物、彩叶植物、观花植物、动物食源植物等品种达400余种,较之改造前的100多个植物品种,新增了将近300种植物。景区负责人表示,象湖将成为“自然野趣、四季常绿、四季分明、四季有色、四季有花”的象湖。
据景区管理人员说,工程建成后该景区仍实行开放式管理,不仅让南昌市民有了更多的休憩空间,而且让来南昌的游客有更多的好去处,“我们贯彻落实‘象湖不仅是南昌的象湖,更是全国的象湖,象湖景区不仅服务南昌市民,更要服务全国游客’的理念,真正做到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还路于民,达到‘环湖环路、环湖环绿、环湖节污’的要求,整个大象湖景区也将实现水通、路通、绿通、人通。”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进一步增强南昌市“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品牌特色,提升南昌市旅游价值,真正成为市民“休憩中心”和南昌市对外展示的一张靓丽生态名片,对南昌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