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触摸到了发乎内心的满满获得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党的十九大将在今年召开。人民网特别推出“喜迎十九大、触摸获得感”专题报道栏目,汇纳人民网记者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医院、哨所等基层的所见所闻,用记者的笔触、镜头、图片、视频,讲述沾满泥土、饱含露珠、带着温度的鲜活故事,反映基层改革发展的喜人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希望用这些小小的故事,编织成美丽的花环,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从市内驱车80多分钟,到了离丰城市区最远的一个村庄——曲源村。
站在村头高处俯瞰,村中一栋外墙为粉红色的三层连体楼房和宽阔的水泥操场格外显眼,那是村里的小学——曲源小学。曲源村十个小组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上课时朗朗读书声、下课时嬉戏打闹声成为这个山村最悦耳的音符。
时间追溯回五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校内路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上课的教室“灰头土脸”,学校没有食堂,教师没有寝室……五年间,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带着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到这里传道授业,曲源小学和其他乡村学校一样,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曾经“落寞”的山村学堂,如今正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放暑假前,本网记者来到丰城市蕉坑乡曲源小学采访时,正好碰到孩子们在学校食堂门口打饭。(时雨摄)
财力虽有限 对教育投入却很大方
“铃铃铃……”
随着下课铃响,曲源村小的学生们拿上饭盒涌出教室,直奔食堂。
食堂里,灶台的柴火烧得正旺,锅里的辣椒炒肉滋滋作响,阵阵菜香已经飘出食堂,在教室里都能闻得到。
电饭煲里的米饭“噗呲噗呲”冒着白气,浓郁的米香味让人直流口水。小学生们很自觉地在灶台前一字排开,探头探脑往锅里看。
曲源村低山高丘,山林繁茂,有10个村小组共1682人。和大部分江西农村一样,村中的青壮年劳力约590人常年在外打工,留下老人和儿童在家里坚守。曲源小学有学生180余人,年龄涵盖了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其中95%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孩子上学需要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
为了解决孩子们中午吃饭问题,村里在主教学楼边上专门修建了厨房,还专门雇了一位厨师,为孩子们蒸饭烧菜。
虽然是江西省级贫困村,村里的财力极其有限,但是曲源村对教育的投入却十分大方。
“村里有一个林场,每年收入在三四万元左右,其他开支就靠上级的转移支付。但是,为了让孩子走出乡村,有更好的前程,我们对教育的投入一点也不含糊。”曲源村党支部书记杨桂根说。据介绍,五年来,曲源村多方筹措,共投入15万元,对曲源村小学的软硬件进行改善提升。
除了村里从“牙缝”里省下钱来办教育,中央、江西省各级部门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得益于各项资金的不断投入,如今的曲源小学已经大变样:校内操场全部水泥硬化,操场的一角开辟了一个游乐园,滑梯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窗明几净,教室内的条桌换成了一人一座;图书室内千余册图书为孩子们“打开了外面的世界”;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图文并茂,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2013年开始,丰城市为所有乡镇学校配备安装了监控,曲源小学同样受益。(时雨摄)
打造“最安全”学校 让在外务工家长安心
袁小平今年54岁,土生土长的曲源村人,现在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他的办公室里,一台电脑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校园里的实况以及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学校在四个角落安装了4个摄像头,在这里可以无死角观察。”袁小平说,这4个摄像头是2013年丰城市教育部门统一安装的。
以前没有摄像头的时候,经常有调皮的孩子翻围墙受伤,有了摄像头之后,就可以及时发现,立即制止,久而久之,再也没有学生冒险。“自从装上摄像头之后,学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因为摄像头不仅有监控的作用,还能起到震慑的作用。”袁小平说。
由于山区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导致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不够,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特别是溺水事故频发。“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袁小平指着校内墙壁上一张硕大的“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海报说,这方面的教育也纳入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必须要让孩子们了解溺水的危害。记者注意到,这张海报图文并茂,不仅有“小学生如何防止溺水事故”“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等内容,还有一整套“学生防溺水歌”,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无形当中就让孩子们学到了这些“救命知识”。
袁小平说,曲源小学虽然是一座山区小学,但老师们立志要把学校打造成“最安全的”学校,守护留守儿童的安全,让在外务工的家长们放心、安心。
省里下拨一部分资金,当地再配套一部分资金,教育部门投入共计30多万元对曲源小学进行全方位修缮、装修和现代化改造。如今的曲源小学已焕然一新。
这是暑假前校长袁小平在多媒体教室给孩子们上课时的场景。教室窗明几净,教室的条桌条凳也换成了独立桌椅。(时雨摄)
这座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多媒体教室”。(时雨摄)
留守儿童不孤单 “父母”在身边 孩子不“放养”
和大部分江西农村一样,外出打工是曲源村大多数村民的选择,曲源小学也有不少留守儿童。和在家的父母相比,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安全更加关心;同时,和老一辈父母相比,现在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业也更加上心。
6月底,学校放假了,曲源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小萌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像“小候鸟”一样,飞往父母的身边。虽然离开了学校,但老师们的心却还没放下。
“我们不仅是老师,还要充当孩子父母的角色。”袁小平说。
据介绍,近几年,曲源村通了4G网络,智能手机在老师和学生、父母中普遍得到应用。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通过微信、QQ等,随时可以和孩子保持联系。老师也通过视频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随时发给在远方的父母,沟通更顺畅,对孩子成长也更有利。
“我家女儿是7月2日从家里出发,3日到的福建,孩子开心得不得了。”李小萌每年暑假都会去父母的打工地,她的父亲李浩今年专门从福建回来接女儿,同时也捎上了其他几名孩子同行。“到了目的地之后,班主任还和孩子来了个视频连线,并嘱咐我和妻子要让孩子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假期。”
“像这样的连线,上课的时候,每周都有,孩子可以看到我们,也就会觉得我们一直在他们身边。”李浩说,他也是曲源小学走出去的学生,与那时的“放养式”上学相比,他女儿可算得上是“幸福的一代”。
曲源小学校长袁小平向记者讲述5年来学校的变化。(时雨摄)
近5年来,随着教育资金的不断投入,曲源小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雨摄)
曲源小学未改造前的教室显得很破旧,操场也未进行硬化。(资料图)
师资“兵精粮足” 老师能沉下心来育人
教好一个孩子,就点亮一个梦想。教育被视为农村孩子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而掌握这把钥匙的是伴随他们成长的教师。近年来,在曲源小学,除了教学理念和软硬件得到显著改善外,师资力量和教师队伍的水平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五年前,我们只有6个老师,其中2个还是代课老师。现在我们有8个老师,全部是有正式编制的,其中5个老师是新来的,他们更年轻,教学理念更先进。”袁小平说。如今的曲源小学可谓“兵强马壮”。
杜敏涛是曲源小学毕业的学生。1990年,他毕业后在外地做了15年老师,2005年回到了母校,一直到现在。
谈起老师的工资待遇,杜敏涛说,自己从业近30年,工资一直在提高,但是提高速度最快的还是近几年,这也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农村老师越来越重视。
“近五年我的工资翻了一番,特别是去年,增加了500元左右。现在平均每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收入有保障了,我们也能沉下心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杜敏涛表示。
“教过的学生太多了,有的时候不认识,但是学生认识我们。”“这个村子里45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我的学生。看着我们老师队伍一天一天变大,我很欣慰。”采访中,不管是资深“老”师袁小平,还是年轻教师杜敏涛,脸上无不洋溢着为人师表的自豪,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父母一起,托起乡村孩子的梦想,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