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风光带
大象湖景区内的万寿塔
5839座水塘、485座水库,赣江、抚河穿城而过……历经千年的南昌城,因水而生,缘水而兴,注定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自2013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南昌已初步构建了“水净湖清家园美、河湖环绕润豫章”的生态环境。“中国水都”南昌的蓝图正从纸上落到地上,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步行20分钟可见水
南昌城区水系格局初显
南昌自古就有“襟三江而带五湖”的美誉。因为水,南昌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25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因为水,南昌入选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经过近5年的治理,南昌显现了“城在水中,水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格局。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布局,城市水生态景观也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十三五”期间,南昌以“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城交融、人水和谐”为目标,一步步在全国树立起“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城市品牌。如今,这个品牌已深入人心。
“目前,南昌城区已经形成了‘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水系格局,可以确保城区居民出门步行20分钟可见水,而且这些可见的水体水环境、水生态良好。”南昌市水务局调研员周洪都说。
清淤截污引活水
展现南昌灵动之美
曾几何时,南昌对这“半城水”有着说不出的忧愁:玉带河成了臭水沟;抚河故道到处漂浮着生活垃圾;梅湖成了蓝藻湖……
“那时,这里的水真臭。我们从来不去河边,也不会让小孩子去。”在抚河故道旁住了快20年的李建国说。2012年之前,不时爆发的蓝藻、水体发臭等问题,让城市管理者不禁思考:如何让拥有大量水系的南昌展现灵动之美?
治水,必先截污控源。为了重塑南昌的水乡风光,从2012年起,象湖、梅湖、抚河、幸福渠、乌沙河等城市截污清淤工程依次启动。“针对老城区内水体生态脆弱的问题,我们实施了城市水系引水活化、河湖水系清淤截污、河湖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让水体水质得到改善和提升。”周洪都说。
做细功,促水清河畅
大象湖景区
成“生态名片”
水是生态之基,只有水美才有城美。在实施城市截污清淤工程之后,2013年起,大象湖景区改造提升工程也随即提上议事日程。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生态财富”,南昌舍得投入“真金白银”。如今,在10平方公里的大象湖景区里,不仅有生态湿地、湖泊溪流,还有林荫葱翠、荷塘草洲,更有亭台楼榭、水鸟低徊。但谁曾想到,这里原来是鱼塘和泥泞不堪的水泽。
记者了解到,象湖景区西堤以西原本规划沿线建设一条商业街,但最终决定将该区域全部建设成城市湿地。南昌在放弃这些唾手可得的“真金白银”的同时,还投入了近30亿元对大象湖景区进行提升改造,以象湖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块,建设城市湿地、构建绿道系统,使象湖风景区成为集“野趣化、本土化、自然化”为一体的市民休憩中心。
拥有水生态资源的大象湖景区不仅提升了南昌的城市竞争力,更成为招商引资的“生态名片”,给南昌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换脑筋,谋发展共赢
赣东大堤成第四代
滨水空间
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同时也是文明续存的命脉。从大象湖景区向西,长达8公里的赣东大堤风光带成了新的“主战场”。“以前这里的杂草有半人高,到处是乱堆的沙子,晚上散步时都不敢往这边走。”家住朝阳新城的张国妹说,相比以前,现在的赣东大堤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当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天色已暗,但来玩的游人却将这里点缀得如同公园一般。谁曾想到,这里原来是一片片沙场和杂草丛生的滩涂。2013年,南昌市启动了赣东大堤岸线综合整治工程。经历大堤加固、水源保护、岸线整治、水景美化、经济开发等数个步骤,最早的第一代防洪工程一步一步升级成如今的第四代滨水空间和滨水岸线。“最早的时候,我们设想的是打造一个防洪工程,后来慢慢地升级,形成了生态景观工程,将防汛、交通、游玩、文化、景观五个功能融合在一起。”赣东大堤风光带景观工程项目经理游利君告诉记者。
如今,赣东大堤两侧长满杂草的滩涂不见了,违规设置的沙场不见了,脏乱的堤岸、违章搭建也不见了,赣江之畔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岸线、景观平台、运动场地、文化长廊,画卷般的美景沿着流淌的赣江水铺陈开来。(南昌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学斌 文 熊家福 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