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活基层“一池春水” 共建共享“文化小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1-14 20:05:09
分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之根在基层,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是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课题。

11月9日,在吉安市吉州区创新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工作高峰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吉州区文广新局党委书记谢小萍,请她介绍吉州区创新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工作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

搅活基层“一池春水” 共建共享“文化小康”

2017吉州人文社区高峰论坛社区文化创新分论坛现场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区、老城区、城中村社区混杂,群众来自四面八方难以融合,导致群众归属感、幸福感缺乏的问题普遍存在。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多年来,吉州区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民生情怀,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以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抓手,有效盘活文化资源,充分调动群众力量,搅活基层“一池春水”,以文化感染人、激励人、塑造人,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文化的进步推动社区进步、社会和谐,增强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文化“环境化”,以文化为媒,搭建起社区群众交流的好平台,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疏通心灵通道

“楼上楼下多年不相识,居住对门老死不往来”。这是普遍存在的城市“社区病”。针对这一问题,吉州区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把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注重完善文化硬件,又不断提升文化软件,让广大群众触手可及文化、举手参与文化,以文化熏陶群众、感染群众,以文化促进群众沟通交流,帮助广大社区群众打开心门、疏通心灵通道。

搅活基层“一池春水” 共建共享“文化小康”

鹭洲观澜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72岁的退休党员干部欧阳祖隆(图右一)介绍小区管理经验。当地干部用“青春再次出发、年龄从未叠加、激情竞相迸发”来描述他退休后的工作风采

一是以文化吸引群众“开门”——舍得投入,把群众期待的文化舞台建在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愿意走出家门。面对文化活动场所的缺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吉州区围绕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活动,对老社区通过“8+X”项目推进,由区财政拿出2200万元,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倡议建立社会捐资、慈善捐赠和辖区单位共建等多元化投入机制,撬动社会资金8000余万元,有力推进文化活动中心等八大中心建设。目前,全区5个街道、37个社区共建成46个文化广场、37个文化活动室,文化场所总面积达10万㎡。另一方面,区文化部门顺应群众呼声,想方设法筹措资金280余万元,购买图书、书架、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分送到各社区,帮助完善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排练厅、多功能培训教室等功能室的建设。目前,全区37个社区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18个,图书阅览室藏书总量达5万册。

二是以文化引导群众相识——触角延伸,把群众自己的文化种子“种”在群众队伍中,让群众相互吸引成团。不仅仅满足于单向的建平台、送文化,而是通过延伸服务触角,在送文化中“种下文化种子”,引导群众热爱文化、崇尚文化、参与文化。吉州区突破传统文化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展文化服务领域,开展了以文化服务进园区、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庄、进机关、进军营为内容的“文化让生活更美好”--文化服务“六进”活动,将文化服务主动送到群众身边,帮助基层建立以群众为主角的文艺队伍,指导他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艺术创作,让参与文化传播、感受文化魅力成为群众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在区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吉州区每年定期开办文化宣传员培训班,组织全区各地的文艺爱好者学习,把一个个基层文艺爱好者变成当地最活跃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中形成团队。悄然间,艺术团、乐队、采茶剧团、舞龙队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区仅广场舞蹈队就有100多支,吸引爱好者近万名。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认识了解、增进了友谊。由于成效突出、群众认可,“六进”活动得到了省文化厅高度评价,活动经验在全省推广,并推荐至文化部申报“全国创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吉州区率先在全省成立民间艺术院团发展促进会,出台社会组织体系建设规划,并且成立指导中心,做到以公益为主、因地制宜培育社会组织,让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区遍地开花,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三是以文化促进群众相交——激发活力,把群众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让群众在激情创作中结为朋友。改变过去群众文化活动自娱自乐的“属性”,吉州区面向广大基层群众,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展演、“百姓广场大家唱”歌手赛、“庐陵风韵”配乐情景诵读大赛等首届吉州艺术节系列大舞台,把基层群众推到更高层次的舞台上当主角,以高要求、高水平的展示,充分激发他们团结协作,参与和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被动的简单模仿式表演,到自发的传统艺术传承。奇功技巧的民间剪纸、刚劲有力的民间武术、以假乱真的民间口技等等,为了让自己的节目出新出彩,广大群众互相交流、互相探讨,挖掘出了一个个民间“瑰宝”,打造了一场场文化盛宴,实现了从艺术的旁观者,到文化的创造者的转变。

文化“日常化”,以文化为线,串连起社区群众相互贴近的“文化圈”,让群众在文化享受中达到彼此信任

人对社会的认同,往往与他对自己所在社区、所在城市的认同紧密相连,而人对社区、对城市的认同,又与社区、城市的其他人的认同息息相关。总结多年文化工作经验,立足文化“环境化”打下的坚实基础,吉州区着力升级社区文化建设,将文化从“特殊节日特殊场合的热热闹闹”,向“一日三餐”式的群众日常生活内容转变,以文化为线,串联起社区群众相互贴近的“文化圈”,让群众在日常化的文化享受中不断熟悉、不断了解,从而彼此认同、彼此信任。

一是精准对接文化特色,引导群众将传扬文化作为生活习惯。广场社区引导群众充分挖掘辖区内的“红军九打吉安城”等革命旧址旧居的文化价值,创作编排《红军到吉安》、《送郎当红军》等文艺节目,对社区居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还挖掘辖区内的世兴庙、孔家湾、肖家巷等历史名地的民俗文化,将民间灯彩、采茶戏曲等整理完善,变成文化节目一一再现,让传统文化、传统民俗重焕光彩。同时,为让青少年儿童更了解家乡本土文化,培育优秀的本土文化推介者,区文广新局会同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庐陵小小讲解员”评选活动,将其打造成集评比、培训、队伍建设到义务讲解具有标准流程的品牌活动。目前,“庐陵小小讲解员”已经成为吉州区颇具知名度、美誉度的一个文化品牌活动,“志愿讲解”让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成为了吉安移动的“文化新地标”。

二是精准对接群体特色,引导群众将参与文化作为自身爱好。钟鼓楼社区学校多、学生多,就针对性地开展“我要当小记者”“四点半学校”、家长学校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家长科学健康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家庭受益。青石街社区充分发挥辖区古琴爱好者多的实际,专门成立了古琴协会,设立了青石街古琴坊,为社区乃至全市的古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促的良好平台;书街社区单位退休人员多,就以庐陵大讲堂为平台,开设音乐、舞蹈、养生、手工兴趣等培训课程,开展书法大赛、读书会、女德学堂等活动,培养和提高社区各类人群的文化艺术水平,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是精准对接时代特色,引导群众将创造文化作为生活追求。福星亭社区,引导一支主要由社区党员、小区业主委员会组成的文艺表演队,紧跟时事,将社区爱好跳舞、爱好表演的居民们组织起来,积极编排节目,组织开展表演,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区的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钟鼓楼社区帮助和引导一批烙画爱好者,在传播烙画技艺的同时,以烙画展出等

形式积极传扬庐陵文化、红色文化,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不一般的文化“大餐”。

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追求,都能形成一个个不同的“文化圈”。一个个“文化圈”,就是一个个邻里交流互动的平台,居民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又在不经意间与邻里们打成一片,从而加深了社区干部与居民、居民邻里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信互诚,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例如北门街道福星亭社区的中寰小区,去年重阳节期间,中寰物业及业委会在中寰蓝球场上摆了16桌长寿宴及开展“携手迎重阳 百善孝为先”文艺演出。这次活动得到了中寰小区300多名老人的积极参与。演出的节目都是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她们用朴实的话语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尽管表演并不专业,但是接地气,老百姓愿意看。每次社区举行文艺表演,总是观者如潮。通过这样的形式,群众互相之间加深了感情,物业与业主之间加深了了解,促进了社区温馨环境的形成。

文化“服务化”,以文化为火,熔铸起社区群众相亲相爱的“大家庭”,让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实现互助共享

文化是一团火,能够点燃人们心中的真、善、美。近几年来,吉州区大力支持和鼓励各街道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运用群众自己的力量,解决群众身边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激发和集聚群众正能量,从而熔铸起一个相亲相爱的大环境,将“小社区”变成真正的“大家庭”。

搅活基层“一池春水” 共建共享“文化小康”

古南二小退休美术老师刘美凤在永叔街道青石街社区青石书画室进行国画创作

一是引导群众力量,回应群众情感需求,增强群众归属感。每一个社区成员结构不同,群众的情感需求也不同。倾听群众呼声,精准对接群众情感需求,街道、社区积极引导,通过提供场地、主动服务、上下协调等方式,帮助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多彩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感染人、凝聚人,有效增强社区的向心力。正丙角社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东北人、有上海人、有永新人、有安福人等等,大家互不相识,互不往来,又都希望结识邻里,友爱和睦。为此社区积极行动,组织广大居民开展了以“老吉安新吉安都是最亲吉安人”为主题的邻里中秋大联欢活动,居民们不仅自发表演节目,还争相端出各自家乡的特色美食,一边赏节目、一边尝美食、一边唠家常,一下子就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真诚真情最动人,联欢还特别安排了留守老人与在外儿女现场视频,脉脉流淌的真情将居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仓口社区的儒林里,曾是吉安城区居民集中、商贾繁盛的古街坊,然而,历经百年沧桑,曾经的繁华消失不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破败,许多老居民纷纷迁走。实施仓口儒林里特色古街棚户区改造后,儒林里大变样,成为融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商业特色古街,曾经的老居民又纷纷搬回来了。居民们都想为再次团聚而庆祝,为老街新变化而庆祝。社区大力协助儒林里互助社,开展“邻里情·传友谊”仓口社区街坊邻里怀旧大联欢活动。活动中,老街坊、老邻里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尽情表达喜悦心情,并组织年轻人向老一辈邻里献花,拥抱他们,感谢他们为仓口古街发展做出的贡献。在欢乐与感动中,居民们纷纷感慨“丢失多年的邻里情又找回来了”。还有平安里社区的“长寿宴”、西苑社区的“百家宴”、上田侯路社区的端午“吃五子”活动等等,都有效回应了群众的情感需求,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点赞。

二是凝聚群众力量,满足群众成长需求,提升社会和谐度。不同群体的群众,具有不同的成长需求。吉州区注重凝聚群众力量,满足群众成长需求,化解群众心中困扰,提升社会和谐度。部分社区依托辖区的心理卫生协会,组建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搅活基层“一池春水” 共建共享“文化小康”

常驻火头门社区的民警虞飞云在向社区居民做户籍、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咨询工作

火头门社区针对辖区刑释、吸毒等重点人员管理问题棘手,居民遇纠纷“不找法找政府”的观念较为顽固,造成社区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现象,在社区开办“居民法治学校”,从群众中招募了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义务法治宣传活动,积极举办“法进社区”专题晚会等,并与专业律师、社工师、热心居民等联系,组建完善了法治宣传员、看楼护院队等志愿者队伍,引导居民自我提升、自治管理,有效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建设。

搅活基层“一池春水” 共建共享“文化小康”

社区居民业余舞蹈队在排练舞蹈

长岗岭社区有不少居民是“音协”“作协”“书协”等文联组织的会员或是老年大学的老师,该社区充分凝聚这股力量,积极投身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开设“乐岭课堂”,每周开设声乐、舞蹈等课程,吸引群众学员上百人,还鼓励他们义务给居民学员上课,组织学员开展活动,使社区热衷打麻将的人少了、热心文化活动的人多了。上后街社区借力市科技局,打造了一个社区“科普中心”,让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在有趣的亲子活动中,帮助孩子学习光电产生、影像形成、失重等科学原理,密切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氛围。

三是整合群众力量,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传扬文明新风尚。通过整合群众自己的力量,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活难题,实现群众互帮互助、邻里相互守望,激荡起一股股文明新风。思源社区宜家公园小区建成之初,周边配套设施均不完善,居民生活极为不便。该社区牵头,发动群众志愿参与组建了“宜家帮忙团”,开通了一个24小时联系电话,只要居民有困难拨打了电话,帮忙团就及时派出人员上门去帮忙,以邻里互助的方式为瘫痪的病人洗澡理发、为孤寡老人买米买面、为困难家庭提供资助,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短短3年多时间,帮忙团已从几个人发展到注册志愿者152人。近几年来,全区数百名志愿者长期参与“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在吉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的身边好人和文明志愿者。不仅为广大居民送去了方便和实惠,也激发了居民传递爱心、乐于助人的意识。

文化,让群众找回了心中的归属感,增强了内心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又激发了群众积极奉献社区、奉献社会的热情。搅活基层“一池春水”,共建共享“文化小康”,吉州在路上。(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