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村人才的实践探索——“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主要做法

作者: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1-13 09:25:07
分享

2011年开始,江西省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作为加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将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拓展,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着力在实施精准培育上下功夫,为江西“三农”发展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农村人才,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当前农业农村实际需要,培育农村人才的新路子。记者近日从江西省农工部了解到,这项工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

主要做法

精准培育人才,核心是按照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的“三实”原则,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农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升有效对接、紧密结合;要义是根据“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从政策导向、人才选育、管理使用入手,使农村人才培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主要做法是:

精准选才,确保农村人才留得住

成立省、市、县(市、区)三级工作机构,每年招收6000名专科生、1000名本科生,到2020年达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民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统一下达招生计划、条件和程序,做好培养对象招收工作。

一是自愿报。将农村种养加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乡镇农技站(所)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村“两委”干部以及立志在农村创业的优秀青年(国家、省级贫困村招生对象优先考虑)等7类人员列入培养对象范围,由符合条件的招生对象本人自愿签订学成后返乡服务农村农业5年的承诺后,到所在乡镇登记报名。

二是逐级选。先由乡镇政府核实招生对象身份、学历和年龄条件,并结合个人现实表现,挑选真正爱农、懂农、务农的报名对象进行推荐;县(市、区)、市、省三级再按所属农业人口、村点数量和年度培养计划进行逐级遴选。

三是择优录。对资格合格的招生对象,承担教学任务的院校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考试或考核办法,择优录取到江西农业大学或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进行免费深造。经过多级筛选和考试考核,有效解决了农村人才学成后大多“留不住”的问题。

精准育才,确保农村人才用得上

在培养教学环节,围绕省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知识需求热点,采取“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的培养模式,做好教学培养内容的“加、减、乘、除”法,做到按需施训、因人施教,建立与培养对象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能够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村事务管理、贴近农民致富增收。做“加法”:在开设传统的农学、园艺、畜牧畜医、农业经济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17个专业基础上,今年开始增加了农业设施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财务会计4个专业,新开辟了农村经纪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土地流转确权、农产品食品安全、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等课程;做“减法”:对已熟知或过时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删减,结合培养对象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修定了5本“量身定制”的辅导教材,录制了20门课程录像;做“乘法”:在全省建成110个教学实践基地,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堂移到田间、实践搬进基地、成果应用实际,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做“除法”:对培养对象原来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事务管理以及政策执行当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错误工作方法进行疏导、删除。另外,还充分考虑农业季节性特点,避开农忙时间,分段组织教学,把教学点设在“家门口”,方便培养对象就近适时进行学习。

精准助才,确保农村人才干得好

人才培养在于使用。采取三个措施帮助乡村大学生干事业。

一是开展乡村大学生后续培训。对经系统理论教育后的采样对象按农业产业种类进行分类组合,派出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能人进行针对性培训指导,重点提升他们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开展“双送”(送科技下乡、送科技入班)活动,组织专家教授下到乡村田间,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学员传技术、教办法、解难题,指导他们更新观念,主动融入到农村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对致富创业愿望强的培养对象,通过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库、召开农民大学生创业论坛、提供创业信心等办法,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帮带引导,重点增强他们的创业干事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三是建立扶持激励政策。对需要政策扶持的培养对象,从实施科技入户、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信贷扶持等涉农项目给予倾斜支持,九江市拿出100万元支持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发展,仅柴桑区就贷款400万元乡村大学生创业。在政策上进行创业帮扶和营造气氛,组织编写和推广农民大学生创业经验事迹,激发更多的学院创新创业。

精准用才,确保农村人才带得动

一是组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对已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培养对象,按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组建行业分会(如农村电商分会、工业加工分会、水稻分会、茶业分会、果蔬分会等),重点发挥他们的示范、导向和带动作用。全省组建了43个“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靖安县2012级学员、村委会主任张和波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施有机蓝莓产业扶贫项目,引导44户贫困群众108人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和参与经营,带动2个村集体经济发展,2017年每户实现分红收益700元,解决了30户贫困户就业,每户贫困户就业收入达1万元。

二是选拔优秀“一村一名大学生”充实村“两委”班子。积极推荐德才兼备、群众认可、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确保每个村“两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农民大学生。

取得成效

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17年底,江西省已投入1.45亿元,招收培养了40125名学员,涌现了一大批农业先进技术传播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基层组织“顶梁柱”和群众致富领路人,实现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锻炼培养农村人才双向良性互动。

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学员经过系统教育培养和创业培训指导后,个人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充分调动和激发了潜力,成为助推江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经初步统计,仅首批5163名毕业学员当中,就有42.5%的学员实现创业致富,其中839人自主创业,423人把产业做大做强,310人成立了农民合作社,620人成为致富带头人。2014级学员汪艳霞,创办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从事种草养羊有机肥加工,与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分院、浙江省草食性动物专家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投入200万元研发推广高品质羊种选育和高产牧羊套种,累计产值达1436万元。

推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学员通过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兴起多种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弱变强的本质转变。2013级学员、余江县先锋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发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联社,将学到的水稻种植良种良法配套使用,建立水稻合作联社,带领1700余名社员从最初的每亩产量720斤到如今1300多斤、从最初每亩纯收入由零到如今600-800元、从最初承包水田200亩发展到现在10万多亩。2016年底,乐平市乡村大学生长信创业协会创办、领办、合办的新型经营主体359家,带动发展产业18.3万亩,生态综合养殖小区21个,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观光33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2362人产业脱贫。

带领了群众共同致富

经过几年培养,学员致富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学员致富不忘家乡,帮助和带动周边群众实现致富梦想。2012级学员、婺源县长溪村委会主任戴向阳,创建茶农合作社,自费建立村级网站,开设淘宝网店,通过网络营销推介“春天卖茶叶、秋天卖红叶”概念,大力发展绿茶销售和休闲旅游,每年帮助茶农销售绿茶2万多斤,村年接待游客16万多人次,带动村民增收近500多万元,推动了当地茶叶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农户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致富增收。新余市学员陈小红,创办新余景源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分宜、上高、樟树、高安等地农民种植麒麟西瓜面积5万余亩,产值达4亿多元,户均增收5万余元,带动就业人员近1万人。

增强了党组织凝集力

在首批毕业学员当中,村“两委”干部就占了37.1%。在实施培养过程中,抓好“党建+”理念灌输引导,使他们思想解放、思路开阔、能力提升,成为了基层党组织的管理骨干。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创业带动能力。2013级学员、上饶市广丰区排山镇牌门村党支部书记林华,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建新模式,形成以支部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产业基地为依托的带动形式,开展“组织创产业、党员创事业、群众创家业”活动,团结带领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帮助村民发展特色品种“马家柚”种植,带动200户农户(含6户贫困户),种植700多亩,年产达9万公斤,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改变了农村发展面貌

通过不定期组织学员接受红色教育熏陶、参观新农村示范点、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坚定他们感恩社会、回报家乡、建设家园的信念,使他们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精神风貌和改造农村发展环境,塑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新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2012级学员,新余市仙女湖河下镇江口村书记何小猫,带领村民公共创业,致富后不忘回馈社会,建设农村公益事业。1998年,江口小学新校区由于资金短缺,体育设施不完善,影响学生课间活动。何小猫了解后买来多种体育器材,并进行了安装,乒乓球场也进行了硬化。2013年,进出学校的跨沟桥破了,他知道后,2天内自费2万元对桥面进行加宽加固,确保师生进出学校安全。2014年,他任江口村书记后,在上级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自己垫付30多万元对学校的操场、地面、新老教学楼等进行全面改造。村委支付学校工友工资由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了10000元,彻底解决了学校工友工资偏低的问题。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