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   本网专稿

南昌5年安排10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 打响人才强市建设“第一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5-15 10:46:11
分享

江西省委刘奇书记强调“抓好人才工作是解决江西发展不足的关键一招”。当前,南昌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攻坚期,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又面临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南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力求以人才建设的制高点抢占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南昌5年安排10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 打响人才强市建设“第一枪” 

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会现场(摄影:王健)

5月14日,在省市人才政策集中发布会上,中共南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江晓斌先生说,4月底,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人才新政”),向全社会传递了南昌市求贤若渴、广聚天下英才的强烈信号。这是南昌市第一个关于人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南昌5年安排10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 打响人才强市建设“第一枪” 

中共南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江晓斌(摄影:王健)

南昌“人才新政”主要分四大部分22条举措。第一部分,实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政策。按照“高端、中端和基础端人才相结合”的要求,实施顶尖领军人才、紧缺急需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本土人才、海外人才引育6项子计划。第二部分,健全创新活力迸发的人才集聚机制。主要是支持开发区新区、科研创新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等聚才载体建设的政策举措。第三部分,持续优化人才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重点是人才评价、金融服务、安居工程、医疗保健、子女就学以及荣誉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第四部分,构建人才优先发展的保障体系。就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协同推进、便捷优质高效人才服务、人才工作氛围营造等方面做出刚性要求。

南昌“人才新政”的特色亮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站位较高。“人才新政”以立足南昌、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南昌的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既脚踏实地又“跳起来摘桃子”,规划了未来五年人才发展的目标,即:安排10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500名地方级领军人才,2000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社会事业紧缺急需人才,新增10万名技能人才,吸引50万青年人才在昌创新创业。

二是竞争较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要求,提升新政竞争力。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和地方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奖励补贴;重大贡献的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实施青年人才“零门槛”落户,中专及以上高校毕业生、或取得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三个工作日内办结落户手续。

三是突出重点。坚持把产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引育的关键考量,重点围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现代金融等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引进和培育1000名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1000名社会事业紧缺人才,给予20—50万元奖励补贴。对有效支撑我市重点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政策、资金、土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设立“洪城引才奖”,对用人单位引进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发放最高200万元引才奖。

四是内外兼顾。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郎”。如,实施洪城菁英提升计划,着力打造100个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遴选1000名本土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名农村实用人才、300名科技专技人才赴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又如,实施洪城工匠计划,资助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对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个人和用人单位均给予50万元奖励。每两年选树50名技能含量高、绝技绝活特色明显的“洪城工匠”,每人奖励1万元。

五是强化配套。新政对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给予扶持、对人才项目的投资给予支持,在人才分配上给予激励。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产业基地建设。组建10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和5000万元的信贷风险缓释基金,政府分担人才创业风险;对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300万元项目资助;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首担、首贷、首投等支持。又如,对产出重大技术成果的创新创业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并减免租金、补助贷款贴息。同时,按照“1+N”的总体布局,正在加快制定系列配套文件,让“人才新政”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六是重视服务。积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对高层次人才家属随调、住房、配偶子女就医、子女就学提供制度性保障。比如,给予顶尖人才300平方米标准的全额购房补贴,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购房补贴。给予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购房补贴等。对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放“医疗保健服务卡”,在市属医院开设“医疗服务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自主择校。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