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4年的艰苦发掘和4个月的激烈角逐,2018年4月10日,鹰潭大上清宫道教遗址成功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我省继海昏侯墓之后又一考古重大收获。5月24日,在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池红表示,“大上清宫遗址考古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仅仅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后续的发掘和保护任务将更加繁重。”
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新闻发布会
继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大上清宫遗址占地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现已揭露上清宫区域中轴线以东5000平方米范围,从考古角度讲,揭露一侧基本完成考古需求,但从遗址展示来看,局部揭露难以直观反映遗址布局结构,同时,对于两宫十二殿二十四院的主体建筑,考古队仅揭露了其中一宫的部分,对于整个上清宫而言,展示区域还是不足。因此,继续有重点选择发掘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是有必要的。由于考古发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因此,还要对前一阶段的考古成果进行整理转化,形成简报或发掘报告。
加大遗址宣传力度
从目前国内一些知名遗址成功案例来看,如成都的金沙遗址、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无不体现了宣传先行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活态的大上清宫遗址能否成功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宣传工作省文化厅初步拟定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专家论坛形式,不断获取学术界的关注与支持;二是媒体宣传,通过拍摄遗址纪录片、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内容在媒体进行宣传;三是以大上清宫为素材,创作小说、电视剧、电影、歌舞剧等,增强普通民众的认知度。
启动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该项工作是遗址后续项目工程的基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规划的编制,特别是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的申报。
深入开展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目前大上清宫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项目资金已经获得国家文物局意向性审批。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和要求,省文化厅将尽快对遗址本体保护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确保遗址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进一步做好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转化
为保护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省文化厅将抓紧组织编制《遗址周边环境整治规划》《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全面合理系统地推进大上清宫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池红
大上清宫遗址自2014年6月被发现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鹰潭市文广新局立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入驻现场,在4年的工作中,考古队在考古调查、考古勘探、考古发掘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
2014年6月至8月,2017年9月至10月,考古队先后开展了两次考古调查。一是摸清了大上清宫区域内遗迹及遗物分布情况;二是调查了以大上清宫为中心的30平方公里的范围。两次调查发现各时期与道教有关联的遗存、墓葬、窑址、崖洞等29处,证明大上清宫的发展过程不但自身强大有力,而且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土壤。
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考古队对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大上清宫遗址不但有明确的宫观分区,还有严密的内外院墙,总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如此恢宏规模,凸显了大上清宫遗址在中国道教非同寻常的地位。
2014年8月,田野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共揭露面积约5000平方米,清理出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提点司、崇元院等20多处遗迹点,出土了大量纹饰精美的建筑构件、生活器具及两块御赐碑刻。这些遗迹、遗物和遗址内丰富的地层关系,不仅反映了遗址宋元明清连续不断的传承过程,也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大上清宫在北宋时期迁到今天遗址所在地的史实,更为中国道教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历史见证。
随着考古工作逐渐深入,揭露遗迹面积不断扩大,省文化厅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安装铁围栏,悬挂警示标语,并在遗址内铺设游步道,对遗址地面、遗迹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针对遗址本体保护的问题,还专门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该工程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关注,并要求将大上清宫遗址的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打造成文物保护精品。
在发掘和保护的关键节点上,2017年9月7日,省文化厅和鹰潭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了遗址发掘保护利用推进会,统一协调解决省市各有关单位对发掘用地、文物调查、保护规划、人员调度等事宜。之后,多次邀请国内考古、建筑、宗教和文保领域专家,举办专家论证会及研讨会,对遗址的考古价值、历史地位等给予研判;组织各级媒体实地采访,规范宣传。在冲击十大发现过程中,省文化厅还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反复打磨汇报展示文本,这些活动和举措有力保证了考古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正是由于组织协调有力,谋划得当,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并一举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荣誉。
在4月10日十大发现评选终评会上,专家们认为,大上清宫不仅是道教正一派祖庭,还是宋、元、明、清全国道教系统最高管理机构;它代表了同时期道教宫观建筑的最高艺术水平,体现了皇家建筑等级的特点。它是迄今我国发掘的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等级最高、时代序列较清晰、揭示遗迹最丰富的道教宫观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进一步理清了中国道教发展史的脉络,填补了我国大规模宗教考古研究的空白,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对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社会价值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日益显露。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
关于大上清宫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意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1.大上清宫遗址考古价值得到认同
作为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起到重要的作用。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的发掘,发现的数十处相当完整的重要遗存,重现了大上清宫昔日的恢弘场面;出土的丰富文物,特别是高规格的建筑构件,彰显了大上清宫曾经拥有的非凡等级;而考古揭示的大上清宫历经宋、元、明、清连续不断地层关系,反映了大上清宫自宋代以来逐渐走向辉煌的轨迹和传承过程。这些价值是获得十大发现的基础。专家们的认同,既是对遗址价值的认同,也是对科学考古的认同。
2.龙虎山世界遗产地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滋养
鹰潭龙虎山为我国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除了优美的地质奇观外,2000多年前古代越人崖墓葬俗也是龙虎山地区的文化奇迹。大上清宫遗址考古以及考古调查发现的大量的与道教有关的遗存,揭示了龙虎山地区悠久、厚重的道教文化积淀,是龙虎山重要历史和文化资源有力拓展。这是龙虎山道教的文脉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对考古成果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遗产地人文历史价值的提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为遗址的展示利用奠定了基础
考古与保护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充满历史价值的考古点一定会展示利用提供丰富的空间,一个成功的展示利用方案手段也会为考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十大发现带来的考古热度转化成经久不衰的文化效应,把现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和新发现的考古成果有机结合,让文化与旅游合理利用,既是各级文化部门遇到的难得历史机遇,也是各级政府需要面对的新的课题。我们也对这个课题充满期待。
徐长青表示,关于后续的发掘保护和利用计划,一是发掘,要解决学术问题,二是保护,要保护遗产,还要为遗址的利用服务。遗址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比如大上清宫早期道教问题,比如辉煌时期两宫十二殿二十四别院的分布情况、功能区分等。文物考古研究院要围绕这些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并及时完成学术报告的编写,还要为遗址申报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准备。
徐长青说,发掘以来,文物考古研究院十分重视遗址的本体保护工作,地方政府为遗址保护做出了巨大努力。今天我们看到的如此完美的大上清宫遗址,成果来之不易,过程非常艰辛。随着发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遗址的保护规划也将开始编制,相关的利用方案也会很快实施。不久的将来,大上清宫遗址一定会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历史价值,做出其历史贡献。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