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多少泥土 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记县委宣传部驻站塘乡站塘村“第一书记”陈财
基层一根针,牵动千条线。2015年5月份,会昌县委宣传部选派了文教科长陈财到站塘乡站塘村担任工作队长,2016年8月,委任他为站塘村“第一书记”,至今算来已有四个年头。一个87年生的小伙扎根基层,与群众零距离交流、心贴心服务,想尽办法为民办实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的真谛,为站塘村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不适应”到“结感情”
站塘村全村辖20个村小组,总人口548户共2736人。总耕地面积1480亩,林地15700亩,现有党员40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贫困户110户600人,其中2014脱贫11户52人,2015年脱贫32户150人,2016年脱贫19户81人,2017年脱贫15户86人,2018年预计脱贫33户182人。这些数字,站塘村的“第一书记”陈财全都如数家珍。
6月中旬,烈日高悬,笔者跟随他走访贫困户。时至正午,陈财准备回村委会吃饭,路过家住窝子的贫困户罗力军门前,被贫困户拉住盛情邀请他来家中就餐。朴实的群众用热情的招呼表达着心中的真情意,让陈财心头涌起阵阵暖意:“我记得自己上任第一天的时候,就诚恳谦虚地向老党员和群众表示,自己是来向你们学习,为大家服务的,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可是几天后,我却发现群众的一些困难与自己想出的解决方法有很大差距,于是我虚心地向村委会的老党员请教,他们告诉我天天坐在村委会里‘听’是不行的,得把心沉下来,真正地走到贫困户家中‘做’,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困难。”
从此,陈财不分昼夜的走家串户,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平时做完手头的工作之后,他便走上街头,与贫困户聊聊家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情,了解百姓们关心的各种问题。当时的村委会还没有像样的厨房,陈财驻村之后便学会了自己做些简单的饭菜。“不适应是肯定有的,毕竟自己没有基层经验。可是组织安排我来驻村,我就希望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困难群众做些实事。”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他对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摸得一清二楚,这也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群众中之后,陈财感叹的表示:“老百姓最淳朴了,只要不拿他们当外人,他们更不会拿你当外人,只要放下架子,拉家常、吃农家饭、穿农家衣、干农家活、睡农家床,在与群众的真切交往中迅速进入角色,就能迅速开展工作。与村民面对面,也不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在我了解到群众的实际困难之后,能帮的立刻帮,能解决的立刻解决,有难度的尽量协调尽早予以解决。”
精准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复杂,最多的时候陈财一个人就挂了12户贫困户,而且都是挑家里最困难的往自己身上揽。“扶贫工作任务繁重,但我不能被困难压倒。既然挑起了第一书记的担子,就要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是不行的,更要在学中用,用中学,精准使用扶贫政策,在国家扶贫的大背景下竭尽全力。”陈财如是说道。
从“接地气”到“冒热气”
自驻村以来,以前皮肤还算白净的陈财被晒得黝黑,浑身散发着“土气”。经过四年的锻炼,陈财很好地完成了“宣传员、参谋员、信息员、服务员、协调员”的职责,起到了“下基层、接地气、聚人气,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的作用。
“困难群众的大事小情、邻里纠纷、难事烦事,都是我‘第一书记’的工作内容。”陈财介绍道。从为贫困户办理各种证件贷款,到宣传乡风文明和普及各种扶贫政策,再到帮贫困户插秧、割禾、挖土、捡垃圾……陈财的工作越来越顺手,不光群众受益,他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说起让他印象最深的贫困户,是家住站塘小组的蔡启贵。
2017年初,在上户走访时,陈财得知蔡启贵的儿子蔡敏刚刚检查出患上鼻咽癌,看到蔡启贵家雪上加霜的情况,陈财从皮包掏出几百元钱塞给宽慰蔡启贵夫妇俩,并宽慰他们坚强面对。离开他家后,他满脑子想着的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他家渡过难关。
那时候,陈财才刚刚任职第一书记半年不到,一时间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回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单位领导请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陈财先后去了县民政局、医保局、教育局了解相关政策,希望在医疗费用及小孩读书这块能够给他争取更多的政策。因蔡启贵儿子户口迁到了文武坝镇,当时在赣州住院化疗,儿媳又在医院照顾他,对于去单位办理事务家中两个60多老人实在是个大问题。为此,陈财自己开着车,站塘、县城来回跑,帮助他家办理低保、申请“急救难”补助、申请助学金,从复印文件、送材料、找居委会、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局盖章,都是自己去办,仅民政局他就走了三趟,第一次去咨询,第二次去办理,第三次去领“急救难”资金再送到蔡启贵家里。有认识的干部会说,“这些事情还用你去啊,他本人去就可以。”他只是轻声的回答道,“干部办总比他们自己办方便的多!”其实他内心觉得,能够帮助贫困户办些简单的实事也是一种欣慰。
很多像蔡启贵这样的事例,陈财都用心用情是去帮助贫困户,积极投身这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大行动中,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改变着农村的面貌,成为了群众认可的贴心人、精准帮扶的领路人,颇受群众赞许。陈财自己也在基层这块阵地里,与贫困户的交往交流中活跃起来,在这个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成长为脱贫攻坚战中的急先锋。
从“贴民心”到“解难题”
千条理、万条理,脱贫致富是硬道理。“我作为‘第一书记’来到站塘村,就是想帮助群众打通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路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循着郎朗的书声走进不大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温馨的教室,20多个孩子端正的坐在里面跟着老师读着《弟子规》。若不是经常来走访见证这里的变化,定然不会想到这是贫困户开办的幼儿园。
园长邹敬,是站塘乡站塘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肖冬生的妻子。肖冬生性格外向随和,原本帮别人开车,收入还不错,2014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举债建起一栋新房。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房子还未装修,肖冬生却在工地被正在施工的挖掘机撞到了头部,在医院躺了两个月,回到家又休养了一年多。原本因为建房还欠下不少债务的家庭因这次意外更是雪上加霜,不仅要大量的医疗费,还使得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700元,家中还有怀孕的妻子、一个未成年的妹妹以及身体本不好的母亲要照顾。因没钱装修,一家人只能租住在别人的土坯房里。
2015年,当时陈财还是作为驻村工作队长在走访的时候,肖冬生说自己的妻子在幼儿教育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并且还有教师资格证,提出在站塘村自己开办幼儿园的想法,但是面临着主要几个困难:一是缺资金,要开办幼儿园首先要场地,那必须先装修好自己的房子,还要购置相关用品;二是不知道需要什么手续。看着他如此清晰的提出了发展愿景和存在问题,陈财觉得,他一定能干好,必须帮帮他。
很快,陈财找到教育局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开办幼儿园所要的材料,办理的流程,同时帮助其申请了五万元的“产业信贷通”贴息贷款,用于装修教室、购置课凳桌等。肖冬生及其妻子不仅有想法,行动的也快,不到半年时间幼儿园的场地、教室就全部布置好,教师人选也确定下来。2016年2月正式开园,第一学期就招收了26个学生。因为该幼儿园教师认真负责有爱心,校园环境好,口碑不错,在第二学年就招收到了81个学生,一年盈利达到6万多元。同时,肖冬生本人也在润泉公司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每月有3000月左右工资,2017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万元。
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者,陈财这些年积极地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出谋献策、解决难题,让贫困群众常常看到党员干部的影子,感受到干部就在身边、党员就在眼前,增强了群众有党就有依靠的底气。而随着脱贫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地,像肖冬生一样踏实肯干的有志贫困户,都迎来了创业致富的好时节,不仅告别了贫穷落后,还开始沿着小康的道路迈开大步不断前进。
从“保脱贫”到“谋发展”
铃!铃!陈财手机微信视频电话铃声响起,正在撰写精准扶贫工作材料的他看到打来电话的人,脸上泛起笑容,立马接通了视频,手机对面是他今年刚满四岁的儿子陈诺。“爸爸爸爸,你今天会不会回家呀?我想你啦!”“爸爸正在做事,忙完会回来的,你和妈妈先吃饭,我晚点回来给你洗澡好不好?”“好的!”视频那段陈诺高兴地扭头告诉妈妈“爸爸说了晚上会回来!”一家三口都笑了。
驻村第一书记处在精准扶贫的一线,直接面对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扶贫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再加上扶贫工作本身需要下“绣花”功夫,琐事烦事多,任务压力大,更需要付出艰辛努力,长期驻村的陈财很多时候忙起来连自己的家人都照顾不过来,所以他自己也觉得愧对家人。“自从接过精准扶贫这个重任之后,我就没有请过年休假了。答应过老婆孩子带他们去海边玩的事情也是只能一直延后。”所幸陈财的妻子李杏雯一直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有几次孩子生病了,李杏雯都没有告诉他,只让他安心在村里做好工作,家里的事情她会照料。
“第一书记担当‘第一责任’,不仅要上接天线找项目、寻资金、惠民生,更要下连地气抓党建、强班子、聚人心。”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站塘村第一书记陈财的足迹遍及全村的每一个角落,他进村入户掌握民情,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家庭情况,一刻不停争取项目,跑资金、开现场会,与百姓打成一片……有时候赶材料凌晨三四点还不休息也是常事。
几年下来,摸透了本村情况的陈财对于如何从“输血”变“造血”有了诸多自己的思考。比如说现在全村集体经济主要依赖种植业,大多数老百姓盼富、想富,但缺资金、少技术,至今还仍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但就算种植业在110户贫困户中也并没有连片成规模的好项目。如何打造特色产业,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务招工扶贫,切实推进产业扶贫,培育当地造血功能,实现精准脱贫、长远脱贫?“我认为还是应该加强对接帮扶工作,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在多方面、多行业、多领域深化帮扶协作,做好产业扶贫考察对接,共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