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满华章: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黄文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9-07 16:52:39
分享

智慧满华章: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黄文龙

黄文龙荣获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奖(摄影:王健)

95日在第二届“感动江西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黄文龙作为十位获奖人物之一,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抚州市东乡区第三中学校长黄文龙,敬业爱岗,追求卓越,扎根教坛育奇葩,先后两次被组织选拔进入公务员队伍,却两次主动要求回到基层学校;他救活了两所学校,先是把一所死亡8个学生、问题重重的农村学校带成了全县样板,后是把一所濒临倒闭、从民办学校转制而来的东乡三中带成了全国文明校园、全市十大名校;他钟情留守儿童教育,历经20年艰辛探索,成功创建“校中建家”模式,该模式就是扩展延伸学校功能,把家庭教育的责任主动揽到学校教育中来,为全省、全国留守儿童教育贡献了“东乡智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典范。湖南、广西、福建等省内外同行纷纷前来学习、考察。民政部未保处处长杨剑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校中建家颠覆了我多年来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知。让留守儿童成为优秀群体,可喜!可贺!可推广!”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以政府公报、红头文件等形式,向全省推广东乡模式。此外,他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了《校中建家:全新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等3本总计20余万字的教育专著,由江西省高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他还在全省各地讲学30多场次,被评为抚州市首批十大名校长、抚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智慧满华章: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黄文龙

黄文龙获得过诸多荣誉(摄影:王健)

两出两进,扎根基层学校

弃教从政是很多教师的梦想,黄文龙却有过两次进机关却又两次回教坛的经历。

1997年,他在东乡某农村中学任副校长,经过考试选拔,由原抚州地委组织部选送到上海参加脱产培训,回来后担任占圩镇镇长助理。对他来说,这是改行从政的极好机会,可在一年之后,他却放弃职务,重回农村中学任副校长,是同批36个选调干部中第一个回学校的人。

2010年,原东乡县城最大的民营学校(江西树人学校)难以为继,急需派人接管,在教育局工作了7年的黄文龙临危受命,不当副局长,毅然回到学校任校长。有朋友劝他说,“人家都是从学校到机关,你却从机关去了学校,从米箩跳进糠箩,这不是自找苦吃吗?”黄文龙付之一笑,顶着艰辛,迎难而上!当组织部长问他为什么想回学校,他回答:“我骨子里更爱学校和学生,教书育人更适合我。”

以校为家,救活两所学校

1999年,原东乡县王桥中学厕所倒塌,死亡8个学生,组织上任命28岁的黄文龙去当校长。是时,占全校房子二分之一的危房全拆了,几个校长都没有房子住,他和老师挤住一个房间。死亡学生的家长把学校的玻璃窗几乎统统打掉了,还经常来校闹事,害得老师无心教学,个个都想调离。他暗下决心:彻底改变现状,重树全新形象!从此,他以校为家,吃住在学校,带头上主课,带领师生植树铺路、平整操场。他用人格力量感化师生也感动当地父老乡亲。2001年冬天,学校泥塘里面大量臭泥需要清理,他没有分配任务,而是完全采取自愿的办法,身先士卒带头清污泥。一些年轻的女教师,为了挖塘泥,特意去买高筒胶鞋。他和全校老师硬是利用空闲时间,奋斗一星期,将塘泥清理好。“那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只有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农村才能看得到,却在21世纪的校园看到了!”师生们对此赞不绝口。

3年后,王桥中学雄风再起,成为全县农村中学先进样板。全县素质教育和“校建校管”两个现场会在此召开。正值农村学校生源普遍减少时,王桥中学办学规模却不减反增、春花独秀,大量进城学生回流,由最初的500多名增加到1000多名,不但本地学生没有走,还吸纳了周边几个乡镇的学生,就连邻县余江也有不少学生慕名而来,甚至出现了县城户口学生来该校就读、“孔雀都往王桥飞”的动人景象。

2009年,东乡最大的民办学校树人学校(东乡三中前身)因各种问题并发,无法办下去了。黄文龙再次临危受命,接手时,该校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高三年级只有526个学生。按老百姓的说法:“树人学校”是差生王国,学生打架、谈恋爱、沉迷网吧,只要是坏情况,这儿应有尽有。并且教师思想混乱,拖欠很多工资,人心一盘散沙。要当好这里的校长,难上加难!任职8年多,他几乎没有双休日和寒暑假,包括大年三十也在学校,可谓呕心沥血。苍天眷顾有心人,东乡三中终于实现华丽转身:学校规模由当初526人扩大到如今5200多人。原来老百姓心中最差、最烂的学校,在2017年竟然被评为抚州市唯一的全国文明校园,前来参观、学习的省内外同行络绎不绝。

因为一心扑在学校,他无暇顾及家庭,对独居农村的父亲和家居城里的妻子和女儿,关爱太少太少,欠下了“还不清的感情债”,难怪知情人善意批评他“有校无家”。他认了,有内疚,也有欣慰,五味杂陈。

廿年坚守,培育教坛奇葩

黄文龙生长在农家,又多年工作在农村,对留守儿童教育情有独钟。1999年他任王桥中学校长时,就开始留守儿童教育的探索和思考。那5年,他几乎每天走进寝室与学生交谈,走进食堂和学生共餐,走进学生家中了解民情。在校寄宿的300多个学生,他差不多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对寄宿孩子的生活、学习、家教等问题,他了如指掌。

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他苦苦探索了整整20年!从1999年开始,他在江西师大当了11年的老学生。每年寒暑假都在师大自费参加各种培训,甚至和初中生一起参加英语口语培训;哪怕是当了教育局副局长,他还是提着塑料袋和大学生一样在图书馆占位置,每天早上在师大的香樟园和学生一起早读。炎热的夏天,在学生寝室里住宿,攻读江西师大教育硕士期间,他从理论上系统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所写的硕士论文《新时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问题研究》首次提出“校中建家”的全新理念。在教育局任职时,他又着手调研全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尝试着把王桥中学、小璜中心小学作为“校中建家”试点学校。等他出任东乡三中校长后,更是大刀阔斧,全力以赴,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创造性实践“校中建家”全新模式。

“校中建家”就是扩展延伸学校功能,把家庭教育的责任主动揽到学校教育中来。孩子们和在家一样,集体学习、集体生活,在学校的习惯教育中成长,在生活教育中自强。为此,他白天当校长,晚上也当校长。既管留守儿童的学习,又管他们的生活,几乎每天早上都在操场等着留守儿童出操、和留守儿童一起晨跑。他四处为贫困留守儿童“化缘”。在教育局担任工会主席两年,他跑遍了全县房地产开发商,把亲戚朋友也动员起来,两次举行募捐晚会,共募得善款21万多元资助各学校家庭贫困的留守孩子。走东家串西家的艰辛、“说到钱便无缘”的无助,他默默忍受。到东乡三中任校长后,黄文龙利用自己的人脉和人大常委的身份,为留守儿童谋取“私利”,先后动员20多家爱心企业与三中1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代理父母”结对;还争取企业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促使“一品”基金会、“雨帆”基金会每年都捐款捐物支助三中的留守儿童。他掏钱为孩子买“六一”儿童节的礼物,有天早上晨跑,看到初一8班的学生小徐鞋子“穿帮”了,他自掏400元帮学生买好鞋子。记不清有多少个留守儿童得到他掏钱支助。他是多个学生的代理父母,连续多年支助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每个学生费用达6000元每年。

“校中建家”是黄文龙办学思想中最亮丽的一笔。20年来,他勤奋求索,把“校中建家”醇成的美酒芬芳华夏。在东乡三中,习惯最好、学习进步最快、特长发展最好、心态最阳光的都是留守儿童班的学生!全区中小学书法大赛,该校留守儿童获奖占据全区半壁江山;全省、全国陶艺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赛,该校留守儿童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近几年中考,全校前10名,半数都是留守儿童!

20185月,民政部未保处处长杨剑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黄文龙校长创建的‘校中建家’颠覆了我多年来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知……校中建家让留守儿童成为优秀群体,可喜可贺可推广!”现在的东乡三中住宿班里出现了部分假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都在县城,甚至就在学校旁边,却把孩子放到留守儿童班来学习,看重的就是这种“校中建家”的教育方式。

“校中建家”给本校留守儿童带来了福音,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省政府、省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以政府公报、红头文件等形式,向全省推广此种教改模式。此外,他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了《校中建家:全新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等3本总计20余万字的教育专著,由江西省高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他还在全省各地讲学30多场次,被评为抚州市首批十大名校长、抚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扎根教坛育奇葩,江西省绿色学校、抚州市首届十大名校、全省第一届文明校园、全国第一届文明校园(全市唯一)等荣誉频频光顾东乡三中。面对累累硕果,黄文龙深知静水深流,在他深爱的教坛,在那广阔的精神天地,追求卓越,必将走得更高更远。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