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里的团龙村
团龙村,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高排乡西北部,东临周版线,西与安远县长沙乡交界,为“十三五”贫困村。
沐浴着熹微的晨光,漫步在崭新的村庄,迎面而来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象:远山朦胧,屋舍俨然,阡陌交错,草木葱茏,这里栖息着田园的诗意;义门陈氏家规、家族兴衰故事口耳相传,这里赓续着贤达的优良家风;贺昌的英雄事迹深入人心,这里激活了厚重的红色基因。鲜明的红色、古色、绿色在这里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汲取着乡土文化和传统智慧的养分,乡村文化的振兴正悄然改变着全村的面貌。
激活红色文化因子,弘扬革命先辈遗志。团龙村曾是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地方,也是当年中央苏区与白区斗争的一个前沿阵地。在村东北的金凤山古寺旁,至今存留着红军烈士的遗骸及战壕等遗迹。1934年,粤赣省土地部部长朱开铨在毛泽东主席的指派下,在此成立了中共会西工作委员会,领导高排的武装力量灵活开展游击战争,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保卫中央苏区南大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一支200多人的红军队伍在贺昌同志率领下,突围转移到金凤山上养伤,不幸被国民党军发现,经过顽强斗争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英勇就义。
金凤山古寺
金凤山红军烈士墙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高排乡党委、人民政府在金凤山修建了一座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主题的红军烈士墙。红军烈士墙庄严肃穆,墙身刻有贺昌烈士率领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军英勇战斗的场景。在今年“七一”,不少单位、乡镇的党员纷纷前来瞻仰,在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回顾红色历史,共话乡村振兴。这个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也让口耳相传的贺昌烈士事迹大放异彩。
继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村“两委”班子不忘初心,在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风文明行动中带头作表率,逐步形成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基层组织。难能可贵的是,年过花甲的团龙老党员陈锋联在村“两委”成员的号召下,不辞辛劳,热心公益,为村庄的建设事业奔走忙碌,不少党员在他的带动下,也积极参与到村庄各项建设之中,全村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不少问题迎刃而解。
激活古色文化因子,力倡修德齐家之正道。团龙的大部分村民都是“义门陈氏”的分支。“义门陈氏”素以耕读传世,是“诗书继世、孝义传家”的典范。
团龙村陈氏宗祠
近年来,团龙村注重挖掘义门陈氏优良家风,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反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跟风的陋习,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民俗文化节、“三角班”演出等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经常纷呈,激活的优良家风在这里重新熔铸,焕发新意。
在家风家训警示教育基地,原赣南首富杜必汉家族奢华的“九井十八厅”展现了家族曾经的辉煌,流传甚广的杜氏家族衰败故事更警醒着世人,留下了“成由俭,败由奢”的隽永警言。
杜必汉的“九井十八厅”
在村委会不远处,团龙村还倾力打造一个占地985平方米的吏治陈列馆。陈列馆先后共七个展厅,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吏治制度和管理智慧、古代廉吏等典型人物代表事迹,让人们在对比中感受古代官员的宦海沉浮,通过明史修德,激励更多的干部在把握关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修身修德上作表率,在导民向善上勇作为。
激活绿色文化因子,打造诗意客家田园。团龙村山水环抱,风景秀美,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推动绿色生态再升级,一直是团龙村的不懈追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团龙村充分整合脱贫攻坚政策、资金和资源,在保护客家民居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了集“花千骨、花弄影、花烛夜、花满楼”四个主题风格的花间集民宿,原本的土坯房修缮一新,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客家建筑风貌,又营造了舒适、温馨的浪漫氛围,成为了一个集干部培训、旅游观光、创作写生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基地。
花间集民宿前月季盛开
每到4月份,在花间集民宿前,50亩颜色各异的月季花竞相盛开,清香扑鼻。其实这是团龙村引进的月季花种植基地项目。月季花海不仅让务工的贫困户实现增收,也扮靓了整个村庄,成为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线。村庄河岸上延伸的游步道也是欣赏景色的绝好去处,悠悠的水车承载着乡愁,充满田园乐趣。
团龙村先后被评为“2017年江西省省级生态村”、“江西省赣州市五十佳最具乡愁村庄”,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本村。
作为一个亲历者,去年开始到团龙驻村的第一书记邹伟清深感村庄的巨大变化,“团龙村的‘华丽变身’,是乡村文化的振兴,事实上我村也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2017年底,团龙村接受了国家第三方考核评估,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如今的团龙村正以“产业旺、民风淳、百姓富、乡村美”的目标,让村庄之悠久与民风之淳化同向而行,让山水之秀美与人性之良善交相辉映,让传统的回溯与振兴的前景燎原成势,奋力朝着乡村振兴的愿景坚实迈进。(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