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景德镇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一年多来,景德镇针对昌江、西河、南河进行治理改造,目前已完成新昌南湖公园、西河湾湿地公园、宝石码头公园、南河蓄洪湖公园、昌江百里风光带(浮梁段)等重点项目,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未来还将开展西河湿地公园、天宝桥湿地公园、昌江百里风光带(城区段)等项目建设。通过对水系生态的进一步治理,将实现“让水清起来、让水留下来、让水动起来”的整体目标。
昌南拓展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徐九生介绍景德镇市防洪工程、水体净化情况(章文 摄)
10月8日上午,景德镇“双修”调研采访团来到西河湾湿地公园,采访西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了解景德镇市防洪工程、水体净化情况。这里水清沙白、青草如茵、鲜花簇拥。昌南拓展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徐九生指着烟波袅袅的湖面向采访团介绍说,“在治理之前,这里是西河流域的一段狭小河道,周边分布着鲤鱼洲、陶金岭、老石岭3个自然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河流成了臭水沟,生活环境脏乱差。由于地势低洼,每到汛期,村庄都有遭受洪涝灾害的危险。西河没有带给沿岸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自然和人的相处于对抗的姿态。
近年来,景德镇着重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据了解,西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是景德镇市实施“城市双修”改善城市面貌的第一个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西河湾湿地公园(章文 摄)
昌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是景德镇人的母亲河。她一路奔腾浩荡,离不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支流汇入,西河就是昌江的一处重要支流。2016年西河水系整治之前,河道堵塞、污水直排,一到汛期,浑浊的河水就漫进村庄。“一年最少要淹个两三次。”村民苦不堪言。2016年10月,西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上海市政院整体规划,江西省水利研究院进行水系规划,高规格高标准对西河水系进行整体的改造规划。上下游的工业污水全部排入污水处理厂,做到雨污分离。拓宽河道,在河床里修建拦水坝,西河水汇成了220亩的西河湾和1000亩的昌南湖两个城区湖泊。围绕湖区,建设人工沙滩、游步道、花卉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还打造了沿线8公里的滨河景观带。
徐九生告诉记者,湖区大坝以及排水设备的建设,还彻底解决了附近体育场馆渗水和排水问题。
徐九生说,“景德镇山多水少,亲水空间有限,我们在西河修筑堤坝,蓄水成湖,并从福建厦门运来海沙,再移种一些棕榈树。目前,西河湾清澈的活水和松软细腻的海沙滩成为景德镇人与母亲河亲昵互动的地方。每到周末,很多家长都特意带着孩子来这里来玩沙子,享受西河湾湿地公园营造的海滨热带风情。经过一年的治理,去年国庆节,西河湾湿地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7天就接待了22万人。湿地公园已经变成景德镇市的生态新地标。”
“你看那边正在建设的房子,就是原来西河周边3个村子的村民安置房。”顺着徐九生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不远处有几处高层住宅楼正在建设中,可以俯瞰整个西河湾和昌南湖。我们把这里最好的土地用来建设拆迁安置楼。2016年,600多户,2400余名村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征迁完成。
昌南湖湿地公园(章文 摄)
沿着西河湾的游步道穿过桥洞,就到了一岸之隔的昌南湖湿地公园。昌南湖湿地公园有着江南水乡的风韵,水草荡漾着碧波,岸边杨柳依依,原来村子里的七棵大樟树错落伫立在湖心和湖岸,远山如黛,碧波如洗。
不久的将来,村民们将搬进新居,不会再有洪涝之苦,还可以远望“乡愁”。西河与人的相处,原本就应如此和谐自然。
记者看到,景德镇将山水和人文串起来、城市和乡村联起来,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山体不断复绿、水系逐渐变清,城市绿地湿地、山体小公园、城市风光带随处可见。
宝石公园(章文 摄)
10月8日下午,景德镇“双修”调研采访团来到“昌江百里风光带”的重要节点--宝石码头,了解景德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情况。据悉,宝石码头因昌江河中矗立着三块天然的巨大“宝石”而得名。
宝石公园(章文 摄)
景德镇陶瓷自古沿水路运输,有“草鞋码头”之称,“船来船往、瓷来瓷往”,陶瓷文化饱含着“码头文化”。宝石码头青石板上的车辙印,那都是送胚、拉胚的独轮车日复一日辗压留下的印迹,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重要见证。
宝石码头(章文 摄)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沿江有数十亩自然生态景观,山林里大部分为树龄40年以上的古树。项目建设中,按照“自然、美观”的要求,聘请经验丰富的民间老工匠,以传统方式施工,使用的建材大都是麻石和青石板,尽可能保持码头的原始风貌,展示“昌江百里风光带”优雅的内涵与品位。
据景德镇市重点办主任朱明强介绍,宝石码头是景德镇陶瓷园区的原始山林,从前,这里虽“天生丽质”,自然风光秀美,但环境一直脏乱、荒芜,垃圾成堆、杂草丛生。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陶瓷园区充分挖掘独有优势资源,对宝石码头进行了环境整治、生态修复,为建设“昌江百里风光带”首先破题,并以5A的标准将其打造成景区,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