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一念入怀。初冬午后的阳光,明亮而柔和。11月27日下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诗意的下午茶”第六期活动——郑云云作品书友会如期举行。江西日报原总编辑、江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彭春兰,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褚兢,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傅太平,江西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廖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姚雪雪,南昌晚报原总编辑肖江华,江西省武警消防总队原副总队长宋锦龙,林恩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利人以及作家学者彭文斌、詹斌、毛静、王芸、林新、倪爱珍等省内文化名家和数十家媒体代表齐聚林恩茶研园,以书会友,畅谈陶瓷的秘语和体温。本次书友会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部主任、《手指上的中国》责任编辑胡青松主持。
景德镇就是一个值得讲给世界听的江西故事。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策划组稿推出的这部《手指上的中国》将景德镇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中的纸上纪录片,必将呈现给世界一个十分独特的中国意象。
此次书友会的主题是“陶瓷的秘语和体温”,活动开始,该书作者郑云云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手指上的中国》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郑云云谈道,从2007年来到景德镇,便和“景漂”这一词交织在一起。“景漂”一族与“北漂”一族和“广漂”一族有所不同,后者在事业上力求卓越成就,而“景漂”一族更多的代表着那些热爱艺术和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她被这座城市的氛围所吸引,于是不顾亲人的反对,抛掉当时拥有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艺术。陶瓷虽是冰冷的,但其背后的故事是鲜活的、有温度的。这也恰恰和这次书友会的主题“陶瓷的秘语和体温”相呼应。书中故事里提到的每一个艺术家都非常有特色,她认为自己仅仅是从个人视角去描绘一批活跃在瓷都的艺术家,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挖掘。
彭春兰说,“郑云云的父亲是新闻界的前辈,她是在新闻环境中成长并具有文学情怀的女子。看似不善于表达,但她内心富有激情,如同暗流涌动的河流一般,坚持对美的追寻。我看到她全身心投入,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那份执着打动了我,并且支持她去景德镇开工作室,这是她的梦想。也正因为她对瓷艺的独特理解与探索,使得她成为“景漂”大军中的一员,才创作出这么一部有内涵的作品——《手指上的中国》。这本书里丰富而细腻的语言告诉我们,你的内心、你的表达才是秘语,是实实在在的心灵感悟,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我相信她还会有更好的作品面世,希望带给我们的是惊艳、惊讶和震撼。”
褚兢说,“我和郑云云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在我印象中,无论在散文还是瓷艺创作方面,得用三个词来形容:深度开掘、跨界以及创新。她在作品上的创新不是墨守成规、点到为止。最早接触到云云是因为她的散文,她的文章体裁风格多变,有时像小桥流水般温柔细腻,有时现代气息又很浓厚形成强烈的冲击力。我时常想的是,一个人从事任何一份事业,努力是一方面,而天赋更是一方面。云云之所以能跨界成功,从第一流的散文家成为了江西工艺美术大师,在于她的创新意识。”
傅太平说,“江西的文化界都知道,郑云云是我们江西的知名才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散文创作就取得了很大成就,获得过冰心散文奖等诸多荣誉,是当时我们江西著名的散文三秀之一。《手指上的中国》写了一批到景德镇追逐陶瓷艺术的‘景漂’人物。这是一部从新闻的视角,用文学的创作手法写出的作品,因为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人物,甚至有比小说还可读的一面。作品从细处着手,写活了一个个普通的、具体的人,却是从大处着眼的,立意高远。从书名《手指上的中国》,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宏大意图。时间跨度数十年,将人物的命运放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将个人的命运和瓷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冰凉的陶瓷,观照社会人心,洞察世事物象,领悟人生哲理。所以这是一部严肃的、有现实意义的、有一定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的作品。诚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言,“当陶瓷艺术真正成为个人情感的媒介时,状况就改变了”。反之,当陶瓷艺术不能成为个人情感的媒介时,那陶瓷艺术就前景黯淡了,那时代就会变得不那么可爱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秘语之一。相信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圣地,未来的发展肯定是魅力无限的。祝郑云云的陶瓷艺术和文学创作再获丰收。”
廖杰说,“郑云云的男粉丝很多,我就是其中之一。钱钟书老先生曾经说过,‘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当我看到郑云云的文章,接触到她的水墨画,果然美文出自美人,美轮美奂。认识郑云云,我离美近了。景德镇对于大部分来说,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麦加圣地,很多人都抱着朝圣的心态去那儿。当我拿到《手指上的中国》这本书,心中为之一颤,她怎么会写‘手’呢,手所接触到的是金木水火土,而这本书里,描述的都是最平凡的人。历史上的移民缘由无非就是政治、生存、苦难和宗教,而因为艺术文化信仰移民,在这一方面,郑云云做了很大贡献。从《史记》到《二十四史》,都是以人代史,云云从另一个维度写出了一部历史。我觉得,我离心目中的景德镇又近了。结合这次书友会的主题,陶瓷是冰冷的,但是所有冰冷都是经过淬火和拉胚,在这种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无穷的快乐。世界不太平,云云心中有太平。我离太平和安静近了。最后,用一首诗送给云云,‘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青山太平百花来’。”
肖江华说,“我二十岁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和云云成为了同事。云云更像一个知心大姐,给我鼓励,她更是一个有文化情怀的人。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们已经习惯往前走,忽略了往后退。而云云把进退把握得恰如其分。往前走太快,显浮躁;退太多,什么都做不好。云云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她现在的艺术事业。艺术最好的状态就是业余状态,云云除了创作,还懂得如何张弛有度,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对于我们以及当代浮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榜样和一种提醒。‘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只有这种创作心态,才能出‘大家’。画家决定艺术高度,在文化底蕴这方面,我相信云云做得很好。”
彭文斌说,“从云云本人和她这本书来看,我得到了如下启示:人解决了物质上的饥饿后,需要给精神安家,找到灵魂的故乡;传统文明必须在承受疼痛中扬弃,而失去,往往成就了人文意义上的唯美挣扎;文学艺术需要深扎泥土的个人体验,才能盛开成读者的花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江湖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温度,口径再小,也要蕴藏家国天下之义。”
毛静说,郑老师是一位集作家、编辑、艺术家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名家,与“北漂”现象有所不同,前者指向明确,层次高雅,后者更偏多元,也更平民化。“景漂”一族,不管年龄、性别与国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艺术的名义来到景德镇,包括郑老师本人。复合型人才所反映的世界是多维度的,更耐读。
袁利人说,“诗意的林恩下午茶一改常态,第六期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一位知性的女士带着她对‘景漂’一族关注的话题——陶瓷的秘语和体温。郑云云老师那一份对生活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我的心之所向。我们邀请一位名家,品尝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共度一个阳光午后,这就是茶与书结合的简单所在。
据了解,郑云云,浙江慈溪人,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曾任江西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编辑,出版有《云水之境》《作瓷手记》《手指上的中国》《千年窑火》《瓷上文化一一东西方造物观的神秘链接》等。2007年在景德镇创办陶瓷工作室,曾在澳门、意大利、美国等地举办过艺术个展,艺术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