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师生团队助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1-04 10:02:35

如何让高校的人才资源、先进的研究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优势,让产业扶贫从“助农”到“兴农”?如何利用广袤的大地和龙头企业的优势转化为培养卓越人才的平台,成为提升老师和研究人员素质和发挥实践技能的舞台,如何成为提升学校相关学科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师生团队助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

洪一江教授向记者介绍“稻渔工程”(章文摄)

201913日,记者带着问题来到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理科生命大楼“稻渔工程”实验室,采访了南昌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洪一江。洪一江告诉记者,“稻渔工程”采用了“良种+良方”的养殖工程。2015年,南昌大学首批获得了“卓越计划”,成立了“卓越班”,加大实践步伐,师生的试验机会加大了好几倍。2017年开始,江西省农业厅将“稻渔工程”列入农业9大工程计划,在300亩稻田中开始推行实施“稻渔工程”。在“稻渔工程”中还采取了鱼蚌混养的方式,实现“一水两治,一蚌两用”。因为珍珠蚌是在淡水中养殖,珍珠蚌又有净化水的作用,而且养殖珍珠蚌不仅收获漂亮的珍珠,还可以食用。所以在稻田里养殖珍珠蚌,可以达到“一水两治,一蚌两用”的目的。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师生团队助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

洪一江和他的学生一起研究“稻渔工程”中鱼蚌混养项目(章文摄)

据了解,2018年,教育部提出“互联网+”规划中,提出了“红色赛道”,其主旨是高校的科研项目实现“乡村振兴”。“稻渔工程”的推行是科研项目对接龙头企业,企业采取承包农民稻田,雇用农民在企业参加种养殖劳动,从而实现了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现实。在扶贫的过程中,卓越班的学生经常跑企业,指导参与种养殖全过程,在劳动中提升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洪一江教授表示,目前,只要是在水田里能够养殖的水产都在推广的范围内。“稻渔工程”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渔与水的关系”,解决肥与重金属对渔的影响问题,保证生态水系的问题。“稻渔工程”对接的企业用两年的时间都实现了稻渔养殖扶贫计划。“稻渔工程”可以复制,投入少见效快,企业可把养殖做成产业化,也是一个“振兴乡村工程”。据了解,南昌大学将“稻鳖养殖基地”建在南丰县,并对南丰提出了消灭“三无”(消灭无品牌、无龙头企业、无带头人)和保护水系生态的要求。目前南丰的甲鱼已从过去的每斤40-50元提高到每斤200元,甲鱼的苗种量占全国的70%份额,成为了中国甲鱼苗种之乡。

洪一江教授说,目前,很多企业看好南昌大学养殖水产团队,主动提出合作。南昌大业养殖水产团队已与30多家企业签约。这些企业将是培养人才基地、项目试验基地和科学发展的平台。“水产卓越班”的学生在南昌大学科技园一号大楼星火众创办公室创立了《江西省厉害了我的渔科技有限公司》,“稻渔工程”让南昌大学水产专业的学生走上正真意义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江西省水产动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组建的“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通过攻坚核心科技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市场的学研产用管道,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助力扶贫的综合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聚力攻坚核心技术

依托该稻渔工程项目和平台,学生和老师成功获得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7项申请专利;创办了“江西省厉害了我的渔科技有限公司”;团取先后获得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多年来,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发展现代水产业的科研队伍,获批江西省水产动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乡村振兴

如何使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如何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多一份营收?种植收益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影响到食品安全,困扰着农业和农村发展。

成立于20165月的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以振兴乡村为使命,依托南昌大学江西省水产动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数十年科研成果,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稻鳖共作”、“稻虾连作+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鱼共作”和“稻鳅共作”6类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亩产百斤渔、千斤粮、万元钱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52.8%,减少农药使用量58.6%。

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了技术革新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依托稻渔工程,在保障水稻不减产的基础上,在稻田里进行水产养殖,让水稻与水产、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构建稻渔生态循环系统,在稻田里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在科研沃土上实现了“一法三促,一策多得”,让种地农民尝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粮和万元钱”的科学生产甜头。

科技扶贫,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以“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和“水产批发市场+水产营销企业+渔民”等合作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扶贫能力。如江西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稻渔工程团队技术服务的两年时间里,亩产值从2100元增长到8600元,扶贫人数从52人增长到2664人,人均增收3630元;江西鹰潭神农氏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的亩产值从9000元增长到23000元,贫困户收入从2500元增长到7200,亩均降低农药使用量59.1%、降低化肥使用量53.5%,公司所对接的锦江镇灌田村的贫困户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在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的帮助下,江西神农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全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鱼米农夫院士工作站,本团队属于桂建芳院士的地方院校技术服务团队,直接对该基地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在2年内,其养殖面积从300亩增至1010亩,亩产值从原来的9000元提高到了23000元,亩均纯收入从5000元增至12000元。扶贫人数从11人增至47人,贫困户收入从2500元激增至7200元,扶贫效果显著。

贫困户徐老女谈到,“男工170块一天,女工是7080元之间一天,夫妻工一个月有6000多块钱,如果自己种田的话,一年下来,还攒不到5000元。”,“有空就到那里做事,有70块一天,比种田好得多”。像这样的公司有19家覆盖江西省17个县区,稻渔工程团队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辐射面积30万亩,累计扶贫金额达到1600万。

产教融合,推动卓越人才培养

由南昌大学卓越水产班为主的青年大学生在2018年第4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中荣获银奖,团队与20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共建基地协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利用龙头企业的资源平台,鼓励引导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实习实训、科研训练、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另一方面,师生利用自己的知识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形式,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应用问题等。团队所属专业学生参与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12项,参加各类大赛获奖15项,就业率达100%,约25%学生进入中科院及985高校继续深造。

团队根植于江西文化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技能过硬、视野宽阔的德才兼备之人。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瞄准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以“稻渔工程”为技术核心,将课堂所学、实验室所研与农村所产、社会所用有机结合,在江西省开展了一系列稻渔工程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稻渔工程项目成为第四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热门项目,并参加了“青年红色之旅”红色赛道的示范路演和现场签约。团队还先后在各地开展相关养殖技术培训班30多期,共培训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与职业农民数千人。

南昌大学“水产卓越班”16级二班吴流政告诉记者,他参加到养殖水产团队跟着老师推广“稻渔工程”,到农村养殖企业参与实践,在那里把学到的理论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下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来,虽然辛苦,但跟着老师现场学习,能够得到老师不断地指导,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很有成就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

记者了解到,2019年南大养殖水产团队的“稻渔工程”推广目标是300500万亩。南昌大学水产养殖团队下一步的目标是,对江西省唯一一个没有水域,完全依靠水库水系养殖的区域东乡县试点进行水库生态保护,养殖品质好的鱼,提高水产效益;同时把“稻渔工程”提升为“种业工程”,进一步解决土壤里的重金属问题和养殖尾水(污水)处理问题作为研究。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