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洋:守护“南昌蓝”既要打好攻坚战 更要打好持久战

2019年1月8日在“南昌蓝”新闻发布会上,南昌市市长刘建洋告诉记者,紧紧围绕中央和省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刘建洋:守护“南昌蓝”既要打好攻坚战 更要打好持久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1-09 17: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昌蓝”新闻发布会现场(章文摄)

2019年1月8日在“南昌蓝”新闻发布会上,南昌市市长刘建洋告诉记者,紧紧围绕中央和省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据了解,2013年至2018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由6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56.5%;PM10年均浓度由11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44.8%;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0.8%上升到89.6%,累计上升47.4%,空气质量连续5年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南昌市市长刘建洋(图中)发布新闻(章文摄)

刘建洋说,2018年,南昌环境空气质量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和省内11个设区市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6.8%,下降幅度排全省第一,浓度值在全省最低;PM10年均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5.8%,下降幅度排全省第一。

据刘建洋介绍,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推动下,市县(区)两级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环保的副职为执行副组长,分管公安、工业、城管和城建的副职为副组长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负责对重要工作的部署,重大问题的协调,重要案件的督办。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印发了《南昌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建立工作台账,最大程度细化了重点工作,厘清了部门职责。同时,针对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中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和弄虚作假、推诿扯皮造成严重后果的,多次通报、长期整治不到位且无正当理由的以及当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不升反降、PM2.5年均浓度和PM10年均浓度不降反升,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的现象进行“一责三问”,即:问责当地政府、问责业主单位、问责相关市直部门及其责任人。

三是加强问题整治。以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为契机,强化了对大气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全面加强对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以及有机化工、医药、表面涂装、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的整治力度,一大批大气污染的问题得有效整治。特别是南昌市委、市政府打造了“禁燃禁放”南昌模式,并将相关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四是严格环保执法。始终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2018年,全市环保部门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42件,比新《环保法》实施时的2015年增加223%;移送行政拘留36人,比2015年增加300%;移送涉嫌犯罪(刑事拘留)10件,比2015年增加900%;刑事拘留13人,比2015年增加550%。

刘建洋表示,近年来,南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环境空气质量一直在持续改善,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南昌守护和巩固“南昌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内部发展来说,南昌是省会城市,与全省其他设区市相比,经济发展客观上处于相对优势,与之相对应的,南昌也存在着城区人口多、汽车多、工地多、企业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四多一大”的情况,仅仅在昌使用机动车总量就超过120万辆,远高于全省其他设区市。从客观环境来说,南昌地处“武汉-黄石-九江-南昌”北方污染团南迁路径,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外来污染物对南昌市空气质量影响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的1月、2月、11月、12月,PM2.5平均浓度是全年的1.4倍,是3月至10月的1.7倍;PM10平均浓度是全年的1.2倍,是3月至10月的1.4倍;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全年低19个百分点,比3月至10月低25.3个百分点。而且,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降雨量逐年减少,2016年比2015年减少15.2%,2017年比2016年减少9.1%,2018年比2017年减少7.7%。所有这些,都对南昌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出了巨大挑战。

生态环境保护绝非朝夕之功。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日积月累的效果。守护“南昌蓝”,既要打好攻坚战,更要打好持久战。南昌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和省里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

刘建洋表示,下一步,南昌市委、市政府将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更加注重从严从细抓整改,全力打好整改歼灭战

一是更加细化责任。南昌市委、市政府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结合此次机构改革,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环保是牵头部门,也是行业主管部门,既要负责提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各部门工作职责、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通报有关工作实施情况,制定并组织实施考核工作;又要牵头负责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负责调整扩大高污染燃料锅炉禁燃区,组织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设置安装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等工作。工信部门牵头负责整治搅拌企业扬尘、淘汰燃煤锅炉,组织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城市管理部门牵头负责整治道路和运输扬尘、拆除工地扬尘,整治餐饮油烟、露天烧烤、垃圾焚烧及建成区秸秆焚烧;公安部门牵头负责烟花鞭炮禁燃禁放;城乡建设部门牵头负责整治房屋建筑、市政、地铁工地扬尘,负责建设施工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国土部门牵头负责整治已收储未供应地块扬尘,整治砖瓦窑企业;交管部门负责查处违法车辆、严控重型高污染车辆进城,等等。二是更加严格执法。南昌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监督企业实现达标排放。特别是将强化与公、检、法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健全市、县(区)两级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案件的审理力度,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更加聚焦重点。主要是聚焦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四尘三烟三气”,不断加大整治的力度。南昌市委、市政府将以“智慧南昌”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进一步强化对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四尘”和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及燃煤锅炉烟气“三气”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更加注重常态长效,全力打好产业升级战

一方面,严把项目准入门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瞄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项目,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南昌市委、市政府将坚持源头严控,并在环评审批中坚持四个“一律不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能过剩的项目不批;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不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不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项目不批)。另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南昌市委、市政府将坚定不移继续“强攻产业、决战工业”,重点围绕“4+4+X”产业体系,加快转型传统产业,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加快培育产业新动能,打造生态型经济体系,使发展层次向中高端跨越,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双提升”。

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全力打好大气防治协同战

大气环境流动性强、涉及面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社会性特征。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协同各方力量,推动大气环境共建共治、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一是突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南昌市委、市政府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等考核机制,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突出责任落实,进一步优化督促检查办法。南昌市委、市政府将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突出责任落实,统筹规范实施领导督查、纪检监察督查和行业督查;坚持问题导,既着重发现已经存在的具体问题,又及时了解有关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注重整改实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区别对待、分类整改,对当前能够解决的,要求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改出实效;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要求建立台账、销号管理、统筹解决,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既不简单以问责代替整改,也不简单搞终身问责。三是突出协同作战,进一步增强联防联控、共建共治合力。一方面,是推进区域力量协同。南昌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力量协同、联防联控,推动四省会城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结果互认,转移危险废物信息互通等工作,与周边地区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共抓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同时,在南昌大都市圈范围内推动建立健全区域性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会商机制,定期对包括大气防治在内的等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决策,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推进。另一方面,是推进社会力量协同。将针对不同群体分类施策,从而形成人人知责履责尽责,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形成上下左右勠力同心的工作合力,切实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同时,南昌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自觉支持、理解、参与污染防治工作;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化培育,倡导绿色出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全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