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现了乡村振兴“开局之战”首战告捷

2019年1月16日下午,江西全省农工部长农业局长会议在前湖酒店三楼多功能厅召开,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在会议上表示,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三农”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江西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作为、干字当头,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乡村振兴“开局之战”首战告捷。

2018年江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现了乡村振兴“开局之战”首战告捷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1-17 09: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1月16日下午,江西全省农工部长农业局长会议在前湖酒店三楼多功能厅召开,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在会议上表示,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三农”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江西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作为、干字当头,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乡村振兴“开局之战”首战告捷。

第一,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438.2亿斤,连续七年稳定在420亿斤以上;“两区”划定任务全面完成,“7+2”稻米区域品牌培育计划有序实施,带动种植优质稻1037.1万亩、同比增长29.6%;走出了一条稳粮、提质、增效的新路子,持续巩固了全国粮食主产省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更多优质“江西粮”。“菜篮子”产品供给有效,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分别达到330万吨、256万吨、1732万吨、446万吨、7万吨,除水果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外,其它主要农产品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农田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新建高标准农田294.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61.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比重达44.6%,位居全国前列,有效提升了粮食综合产能;建成设施农业面积94万亩,设施大棚面积32万亩。良种良法良技广泛应用,建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个,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打通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通道;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是59.02%、72.8%、77.7%,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结构调整迈出一大步,启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1+9”行动计划,集中打造了一批优质稻、设施蔬菜、特色水果、标准茶园、道地中药材、草地畜牧业、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调整农业结构面积449.7万亩,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比重提升至4.5%,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比重提升至36.1%。产业集聚效益加速形成,“百县百园”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33个;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预计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556亿元,同比增长7.9%,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为2.3:1,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行的重大跨越。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成功举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93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一成;智慧农业“123+N”建设保持全国领先,PPP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序推进,建成农产品运营中心102家、益农信息社8000家,“赣农宝”上线品种达3500余种。

第三,绿色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向纵深推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产地持续转绿,化肥、农药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预计使用量分别下降1.5万吨(折纯)、350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7%,经国家考核评为优秀;规模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83.4%,建成27个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141.1万亩湖泊水库退出集约化养殖,清理围网8.94万亩、围栏6.04万亩、网箱250.69万平方米。质量持续向优,深入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累计制定颁布农业地方标准464项,占全省地方标准总数的67%;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5335个、新增623个,创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25个,“扫码入市”农产品1881个,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8.5%;万年县、鄱阳县和柴桑区3起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品牌持续唱响,婺源绿茶、崇仁麻鸡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赣南脐橙、庐山云雾茶等区域品牌强势跨入“2018 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行列,宁红茶被认定为第18届亚运会官方唯一指定用茶,“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效益影响力日益显现。

第四,乡村风貌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逐步推行,43个县(市、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2000余个村组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578.72万户农户用上水冲式卫生厕所,占农户总数的73.5%。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统筹整合省市县财政资金60亿元,以“七改三网”为重点,全年2万个村组整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覆盖到69%的村组;45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累计筹措资金近10亿元,为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产业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健全完善了“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81.85万户贫困户获得产业扶持;与此同时,优先将5464个贫困村组和805个深度贫困村组,纳入新农村建设指标,并全部整治到位,使农村贫困群众增添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五,改革开放步子提档加速。农村资源要素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核实集体资产958.2亿元,全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5499个;“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建成11个市级、102个县级和1454个乡级流转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互联互通”;农地流转率45.7%,比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推动出台加快构建政策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意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8万人、农民合作社7万家、家庭农场3.9万个;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4.7万人,其中37.1%成为村“两委”干部,42.5%在农村创新创业;86个县成立了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协会会员带动13858户贫困户脱贫、78400户农民致富,有力激发了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农业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财政支农总量稳中有增,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超150亿元以上;“财政惠农信贷通”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发放贷款503.14亿元,贷款余额145亿元,受益新型经营主体12.16万个;农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引进投资新项目240个以上,实际进资280亿元、同比增长20%,农产品出口13亿元、同比增长2%。

第六,机关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大力开展“五型”机关建设,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大“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力度,厅机关行政权力事项由原来的323项精简调整为141项,并在江西政务服务网全部上线,农业农村系统政务环境明显改善。坚持以“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百名处长挂百县”活动为突破口,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三农”队伍作风大转变、大提升。农业农村宣传阵地更加多元,会同江西广播电视台共同创办“江西公共、农业频道”,整合建立江西农业融媒体中心,讲好了江西“三农”故事、唱出了江西“三农”好声音。与此同时,牵头组建农林牧渔安全专业委员会,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综治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

胡汉平说,2019年,江西要把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办好,牢牢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认真践行省委提出的“24字”工作方针,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按照“围绕一个总目标、聚焦两大硬任务、抓好九项重点任务”的工作布局(“1+2+9”工作布局),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围绕一个总目标:就是要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品牌农业、规模农业、工厂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创新农业,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五美乡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聚焦两大硬任务:就是要打赢农业产业扶贫攻坚战、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抓好九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创新活力、加大农业品牌培育、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五型”机关建设等九项重点任务。

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420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为2.4:1,整治完成2万个村组,农业综合产值增长7.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