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临川一农妇编红军斗笠56年传承革命精神

江西临川一农妇编红军斗笠56年传承革命精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24 09: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个斗笠的价格5块钱,平均一天编4个,一天的收入20块钱。这样费时费力又赚不了钱的活如今已经很少人会做了。但是,在抚州市临川区茅排乡山陂村,却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叫易泉荣。从12岁开始,就学习编斗笠,至今56年。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坚持50多年痴心不改、乐此不疲呢?3月22日,记者来到山陂村,探访老人的这份执着。

“易奶奶编斗笠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对红军的一份感情,一份怀念。”村民们听说记者来采访易泉荣,都纷纷围了过来,对易泉荣每天编斗笠的的行为和精神大加赞赏。村民张学武更是一语道出老人坚持下来的缘由。他告诉记者,易泉荣编的斗笠和一般的斗笠不同,它有一个响亮而又有意义的名字——红军斗笠。

易泉荣今年68岁,说起红军斗笠的来历,老人异常兴奋。原来1932年的时候,红军某部就驻扎在山陂村,准备进攻南城县城。在山陂村期间,红军和村民们相处的非常和谐,部队官兵优良的作风和待群众如亲人的行为让村民非常感动,村民都非常热爱这支部队。当年,一名负伤的红军司务长被山陂村的乡亲们用担架抬到村里养伤,但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乡亲们将他葬在村外山坡上,立了一块石碑。“我的父母告诉我,红军浴血奋战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易泉荣说,她从小就牢记父母的教导,始终不忘红军对老百姓的恩情。

红军当年非常艰苦,经常缺衣少穿。为了支援红军,易泉荣的父母和村民都尽力为红军提供各种补给。“我爸爸是一名老篾匠,他利用自己的手艺,专门为红军编斗笠。”易泉荣说,不仅如此,父亲还教母亲和其他村民一起编斗笠、编草鞋等送给红军穿。红军走后,村里就一直保持着编红军斗笠的传统。

在山陂村长大,易泉荣从小就看到很多村民编斗笠,对斗笠有种特殊的感情。特别是看到斗笠正前方的五角星时,她感到由衷的热爱。“听着老人们讲述红军故事,看着他们编斗笠,我对红军的感情就更加深厚了。”易泉荣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从12岁开始就缠着父亲教她编斗笠。但是,父亲开始却没有答应她,认为女孩子学习编斗笠不好,篾匠一般都是男性。后来,在易泉荣的多次请求下,父亲终于答应了女儿。易泉荣心灵手巧,学东西特别快,几年时间内,她就学会了编斗笠的全部技术,编出来的斗笠质量一点也不亚于老艺人。一把蔑刀好像长在手上,毫米薄的竹丝不用看,信手就能均匀地一劈为二。看着女儿编的斗笠,做了一辈子篾匠的父亲也是赞不绝口。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编红军斗笠能够补贴家用,是村里的一项好产业。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制斗笠。由于大家编的斗笠质量较好,而且还有特殊的五角星,在市场上销量还是不错的。在临川、南城、宜黄等周边县区常常是供不应求。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斗笠的作用逐渐被雨衣、雨帽所代替,斗笠的市场需求量大量减少。不仅如此,价格也没有得到提升。即使在现在,一个斗笠才5块钱,一天下来才赚20块钱。赚不到钱,又消耗时间,村里编斗笠的逐年减少。如今,这个1300多人的山村只有极少数的人在编斗笠,易泉荣是编红军斗笠时间最长,坚持最久的一个。

“斗笠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现在只有装饰和纪念的作用。”易泉荣一边编着斗笠,一边对记者说道。普通老百姓出门已经很少会戴斗笠,斗笠在周边已经很难销出去,只有销往井冈山等革命老区,供游客选用。如果要算经济账,没有谁会愿意干下去,可易泉荣却没有这么想。她认为,斗笠有价情无价。虽然编斗笠赚不到什么钱,但是这包含着对红军一种深厚的感情。编斗笠,就是为了纪念红军,记住红军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采访结束时,易泉荣说,只要她还能够编,她会一直编下去,让红军精神一直传下去。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