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扶贫见闻:阳明湖畔的守望

山村的旱地坡地上,村民种植的朝天椒爽辣可口,驻村扶贫工作队觉得可以发展这一产业。山脚下有一些低洼地,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帮扶干部一道,积极宣传产业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开挖鱼塘,发展养殖产业,让贫困户享受到每亩鱼塘奖励3000元的产业扶贫政策等。

赣南扶贫见闻:阳明湖畔的守望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9-06-17 13: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新网赣州6月14日电 题:赣南扶贫见闻 阳明湖畔的守望

作者:王昊阳 赵敏

盛夏时节,雨后初晴。江西上犹县水岩乡龙门村,一辆皮卡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道上穿行。

山间微风拂过,吹散雾岚,天地间逐渐清朗起来。如动态水墨画一样的美景,对于扎根在此5年的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来说,是常见的风景。

汽车在山中盘旋,车速时快时慢,沉稳有力。驻村第一书记李宗芳紧握方向盘。接到驻村扶贫任务之前的一年,李宗芳购买了这辆皮卡车。

“刚来龙门村时,村组公路都还没有硬化到位,真是巧合,这辆扎实耐用的皮卡车,在山里可算是派上了大用场。”皮肤黝黑的李宗芳说完,憨厚一笑。

车辆行驶在山路上,路上挑担行走的村民见到皮卡就像见到亲戚一样,招手之下汽车立即停住,李宗芳让村民坐上车,帮助把山货搬进车厢,将村民送到家中。

送货、拉人、爬山、下地,5年时间,皮卡车在山间欢快地奔跑了15万公里,车厢里也装满许多笑声和故事。

上犹县地处江西赣州西南,有一座赣南最大的水库--陡水湖,2018年改名为阳明湖。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的扶贫点龙门村,就在阳明湖畔。

龙门村地处偏远,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均耕地不足0.3亩,全村462户1952人,其中114户是贫困户,贫困人口共422人,多为因病或缺技术、缺劳力、没有一技之长等致贫。李宗芳说,龙门村依山傍水,看似资源丰富,却无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山林是公益林,不能砍伐利用;湖泊是国家4A级风景区,全面禁止人工养鱼;湖水是饮用水源地,禁止养猪。刚进村时,驻村扶贫工作队感到困难重重。

“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党委经过充分调研后决定,借用阳明湖景区辐射能力,帮助山区库区群众走出大山、建设移民新村,在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推动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让更多群众受益。

2014年开始,中储粮援建的龙门移民新村正式开建,先后耗资210万元,征用33亩土地用作宅基地,对道路进行硬化,建设基础设施。库区渔民洗脚上岸,深山群众异地搬迁。2016年,71户258人顺利入住新村,在交通方便的村镇中心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

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援建的上犹县龙门新村。

山村的旱地坡地上,村民种植的朝天椒爽辣可口,驻村扶贫工作队觉得可以发展这一产业。2015年,为鼓励每家每户种植朝天椒,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决定对种植朝天椒的贫困户每亩补助200元资金,朝天椒在产量上升的同时,质量更是全县小有名气,菜贩每三天一次到村里收购。

“每年8月至11月是朝天椒采摘期,鲜椒每斤售价3.5元以上,干椒每斤售价20元以上。”村支书陈富文说,这个“接地气”的产业让贫困户增收不少。

山脚下有一些低洼地,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帮扶干部一道,积极宣传产业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开挖鱼塘,发展养殖产业,让贫困户享受到每亩鱼塘奖励3000元的产业扶贫政策等。

山区自然生态条件好,村民大多靠山而居,驻村扶贫工作队鼓励贫困户在山间放养鸡鸭,原生态的土鸡吃着虫子草根,肉质鲜美,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去年我家年纯收入2.8万元。种了一亩多朝天椒,两亩多水稻,还收了80多斤油茶,养了50多只土鸡。”66岁的下油栏村小组村民周一祥告诉记者,他平时还在林场做工,每天能拿100元工资,还能享受到教育、医疗补助,生活是越过越好了。

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参与当地乡村建设各项工作。

山上自然生长着绿油油的油茶林,旱地里种满红通通的朝天椒,山下池塘里养着生态鱼,村头开着“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品尝山珍鱼味,绿色生态的山货也变成紧俏商品。村民的腰包逐渐丰盈起来,阳明湖畔的小村落也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

龙门村位于阳明湖到五指峰旅游路线的客流中转站地段,借助上犹县打造旅游大县建设平台契机,上犹县水岩乡决定利用龙门村畔3000亩阳明湖水面优势,推进龙门村旅游设施建设,扶贫工作队积极参与其中、推动规划落实,目前正在建设钓鱼台、水上乐园、林间栈道、游泳区、商贸区、农家餐馆等项目,以促进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一户农家小院,院子里的一条大黄狗摇着尾巴热情地迎了上来。“我们是这里的常客,村里的群众把我们当亲戚一样,像是一家人了。”驻村工作队成员于德宁一把抱起贫困户罗垂旺4岁的小女儿,亲昵地塞上一把糖果。户主热情地端上茶果,招呼大家喝茶。

“扶贫工作虽然辛苦,但感到非常充实。”90后驻村队员罗兴宇说,为了老区群众能生活得更好,我们再累也值得,这美丽的阳明湖,见证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努力。

“龙门村是幸福感很强的村,在中储粮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很多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基本都能得到解决。”上犹县水岩乡乡长周河长告诉记者,无论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建房、饮水、旅游公厕、停车场建设等大事,还是帮助村民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找工作,搬家具,或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鸡鸭、山货等小事,驻村工作队都热心支持帮助,令村民们非常感动。

龙门村村支书陈富文对此也是如数家珍。他说,中储粮驻村工作队是一支住得下来,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扶贫工作队。在困难群众改房、改水、改厕、改路工作中,驻村扶贫工作队逐户核实,100%到位。在扶危济困上,5户汛期受灾群众每户得到了中储粮的资金补助3000元,顺利度过了困难。

罗诗煜、田克富、胡一全等7户贫困群众经济困难,驻村工作队积极想办法,让他们享受到了中储粮公司给予的每户1.5万元建房帮扶资金,住上了新房。在无村集体经济的情况下,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和上犹县扶贫产业基金的帮助下,投资40万元,建设了57千瓦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光伏发电站”。

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扶贫工作获“先进单位”荣誉。

经过多年努力,龙门村的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中储粮集团江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程远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工作要求,确保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驻村工作队不撤,巩固脱贫成果,真情帮扶,不辱使命,努力将龙门村建设成为赣南山区的幸福新村,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完)

(王昊阳 赵敏)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