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助推航空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南昌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助推航空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03 18: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3日,在南昌市航空装备产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南昌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航空产业大起来、航空研发强起来、江西飞机飞起来、航空小镇兴起来、航空市场旺起来”的“航空梦”,积极推动落实全省航空产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部署安排,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集群规模,按照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助推航空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新闻发布会现场(章文摄)

据介绍,南昌航空装备产业有两个鲜明特点,一个是“早”,一个是“全”。

“早”,是说南昌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创造了业界多项“第一”。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诞生,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行制造飞机的历史,掀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此外,南昌还于1957年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1966年研制了新中国第一批海防导弹,K-8教练机则是中国第一种对外转让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机型。

“全”,是说经过近70年的发展,南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拥有国家重点航空制造企业——洪都集团,以及洪都飞机设计所(650所)、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航空技师学院等科研院所和试验基地,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拥有航空装备产业企事业单位40余家,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造、试飞到适航取证全覆盖的较为完整的航空装备产业体系。

南昌市根据发展实际,重点是建设“一城”、做好“一规”、出台“一策”、引入一系列平台和企业,着力筑起航空装备产业高地。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南昌航空城洪都产业区基本建成。南昌航空城洪都产业区加速推进,产业北区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和搬迁工作;产业南区基本建成,今年8月25日,洪都举行了搬迁入驻仪式,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设。瑶湖机场经过高强度、高质量加速施工,顺利完成了工程建设、校飞、试飞等各项工作,去年8月即正式投入使用;同年10月底,国产C919大型客机转场瑶湖机场,标志着瑶湖机场正式成为C919核心试飞机场;未来,瑶湖机场还将成为通航公司的飞行基地,并承接维修改装、货运业务等,为南昌市航空装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南昌航空城规划布局愈加完善。一是积极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为充分发挥瑶湖机场作用,完善航空城产业空间布局,南昌市已完成对南昌航空城产业空间规划和发展布局规划的编制,完成了中国商飞生产试飞中心、中发天信、航空产业科创城等项目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工作。二是大力推动航空城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了航空大厦,聚集了产业投资、适航审定、低空空域管理和服务等航空配套服务项目,为航空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加紧推进了龙翔路、龙翔五路、龙翔六路、航空规划二路等配套市政道路建设,航空城医院、学校、公共交通等配套项目都已规划到位。

三是,航空装备产业政策正式出台。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的航空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南昌市航空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市政府于去年9月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南昌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分六个部分,共18条,主要通过强化融资力度、支持航空制造业发展、培育通航市场、引育人才等举措,加快整机制造、航空配套、通航运营、航空维修、配套高端服务业等企业、项目在南昌市聚集,促进南昌市航空装备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四是,航空产业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位推动下,南昌市聚焦打造航空装备产业公共平台,目前,已正式落户江西适航审定中心审定平台、北航江西研究院科研平台、江西华赣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平台、低空空域管理和服务平台等4个产业平台,正积极筹建航空应急救援平台、通用航空空中旅游服务平台、航空技术制造研发平台、飞行器交易及展览平台、人才培训平台、民航融合发展示范平台等6个平台。通过产业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服务配套能力,促使航空装备产业项目加速聚集。

五是,产业招商态势良好。南昌市正积极加强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央企的对接合作。其中,中国商飞生产试飞中心项目已于今年4月底正式奠基、落户南昌市。11月初,南昌市还举办了首届南昌飞行大会,集中签约了一批航空装备产业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达280亿元;到场观摩的观众达23万人,盛况空前。目前,南昌市在谈的航空装备产业项目已有20多个,覆盖航空材料、航空服务、航空制造等各个领域,将为南昌市航空装备产业链建设再添生力军。

据了解,当前,南昌市航空装备产业的软硬件条件已经具备、成形,在此基础上,南昌市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是打造三大基地。即打造成为我国教练机研制生产的核心基地,全国领先的民机生产试飞、民机大部件和航空配套设备生产重要基地,以及国家通航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二是构建一大体系。按照“大航空”的理念,着力构建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是实现一大目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航空产业大起来、航空研发强起来、江西飞机飞起来、航空小镇兴起来、航空市场旺起来”重大构想,通过五年左右努力,航空装备产业总收入力争突破800亿元,实现高质量跨跃式发展。

南昌市工信局副调研员史渝闽介绍情况(章文摄)

为了加快实现“航空梦”,将南昌打造成知名“航空城”,南昌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项目建设再加速,筑牢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加快推进南昌航空城建设,配合洪都公司加快洪都产业区南区建设及搬迁工作,加快中发天信及宝航新材料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大力推动航空配套产业园项目建设,为航空装备产业项目入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产业招商再加紧,锻造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继续围绕大飞机整机、通航整机、航空配套、发动机、航空服务等六大领域,全力以赴、强势推进项目招引和建设推进工作。加速融合发展,充分依托洪都、华夏九州、航天科创等企业平台,承接相关企业释放的社会化配套项目。紧盯整机项目,一方面加强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沟通,以ARJ21飞机生产试飞中心的设立为契机,争取ARJ21飞机更多生产制造任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瑶湖机场、航空城空域优势,积极引入后续大飞机总装、试飞项目。聚焦通航整机项目。紧紧把握国家低空空域开放、南昌入选首批通航产业试点城市的历史机遇,立足已有航空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强攻知名品牌公务机、通航整机项目,同时积极引进工业级以上大型无人机项目。推进航空配套项目。以中国商飞整机项目落户为契机,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力争实现航空航天材料零部件90%以上市内配套。引入发动机项目,积极对接中国商发及国外知名发动机企业,引入、配套南昌市整机制造企业。发展航空服务项目,重点发展航空会展、通航物流等相关产业,引进固定运营基地(FBO)、飞行服务站(FSS)以及飞机维修基地(MRO )等项目。

三是平台建设再加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速共用共享,推动瑶湖机场军民两用、开放共享,建立机场使用管理制度。推动平台建设,帮助民航江西适航审定中心按照局省合作内容完成能力建设,具备服务于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运营条件。强化创新示范。加速推进航空装备产业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含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组建运行;搭建航空装备产业发展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合作交流机制,创建航空高端智库基地和航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资金支持,将南昌市列为民机国产化示范城市;全力推进南昌市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完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江西华赣航空投资公司主体作用,加大对航空产业的投入力度,完成包括ARJ21飞机生产试飞中心等系列合作公司的组建工作;鼓励金融企业、社会资本与航空企业密切结合,设立航空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基金等各种基金。

据介绍,适航审定是对航空器能否满足适航标准、确保航空器满足最低安全水平的审定活动,它是发展民用航空工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适航标准、通过适航审定的民用航空器才能进入市场运营。可以说,引进适航审定中心,是南昌航空装备产业逐梦前行的关键一步。为此,南昌市积极配合省政府及江西民航局等部门,向中国民航局争取适航审定中心落户。2018年5月31日,中国民用航空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在南昌正式揭牌。该中心作为全国首个省局共建的民航适航审定中心,是继北京、上海、沈阳、西安之后设立的全国第5家适航审定中心。南昌有了适航审定中心这样一个发展民用航空工业及配套产业的重要平台,既极大地方便了南昌市航空制造产业研究、生产、适航的沟通协作,又有效提升了航空器审定效率、降低审定成本、缩短审定周期,未来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航空资源向南昌市聚集。

据介绍,南昌航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是做大做强航空制造。围绕教练机、无人机、通用飞机以及大飞机等四大飞机项目,深入对接、承接航空工业、中国商飞布局调整,积极参与全球航空制造业分工合作,大力吸引航空发动机制造和维修、航空配套企业落户南昌,逐步健全飞机研发设计、生产试飞、大飞机部件、航空转包和零部件加工一体化的航空制造产业链,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建立整机制造与航空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二是聚力发展航空运营。加快发展通航产业,以现有通航运营单位为依托,重点建设好低空空域管理和服务、应急救援、通用航空服务等通航运营平台,积极开展农业作业、应急救援、公务航空、观光旅游等业务。三是延伸发展航空服务。发挥南昌市航空资源优势,建设以航空旅游、航空教育、航空金融、航空物流为重点,航空会展、航空地产、航空信息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的航空服务体系。支持通航企业开展飞行执照培训,拓展通航培训业务。鼓励院校和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培训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飞行、机务、航务等关键技术人才培养。推动航空保险等现代航空服务业发展,支持航空租赁等金融创新业务。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王健)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