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伟:推进医养结合养老业 应对人口老龄化

全国人大代表张伟:推进医养结合养老业 应对人口老龄化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7 16: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老年是人生重要的“夕阳红”阶段,养老服务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社会服务制度,同每一个公民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国已明确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养老业的健康规模发展,是满足健康养老需要提高生命质量的根本,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思想和部署的重要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哑铃型”特征,即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和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的低端服务多,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证的中档服务不足,存在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等不起”,或者“进得去”却“付不起”,以及“低端质量堪忧”等现象,两级分化严重;而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橄榄型”特征,即高端和低端需求少,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的中档需求多。供需发展不对称、不充分、不平衡现象突出。涉老产业乱象横生,农村“表面养老”空巢压抑,养老机构非法集资、卷款跑路,养老地产和养老旅游虚假宣传炒概念,“养老保健”药物及仪器诈骗,家政保姆和机构虐老报道屡见不鲜,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养老行业屡遭诟病。诸多现象导致了很多家庭对养老服务行业信任度直线下降。

张伟代表在提案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建议。

第一,培育健康养老市场

1.培养正确的养老观。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养老氛围,让大众提前做好个人养老规划、提高养老准备资金、提升年轻人的养老准备意识。

养老不是老年人的事,也不是老年人高峰出现才考虑的事,而是现在就要调动年轻人的力量,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和保障来抓。制度创新,出台类似“时间银行”的政策: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时间,可储存到自己年老时享受相同时间的照顾,从而形成互助养老的习惯和社会规范,等真正迎来老年高峰时期,整个社会也能从容应对。

2.打造适宜产品。要加强医养结合为老服务产业的市场开发,问需于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确保产品和服务与需求相适应、匹配和能接受,增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老年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公信力。同时,要培育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要贯穿一生,老年人会随时代转变消费模式,市场要培养和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行为。

3.建立行业规范和产业标准。出重拳整治养老产业乱象。实施“养老+”战略,促进养老和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老年产品流通体系,形成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老龄产业集群。

第二,优化医养结合养老业的顶层设计

1.政策法规适当倾斜。整合相关行政部门优势资源,共同完善医养结合财政、医保、价格、养老保险、医护险等政策体系。调整制约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的关键政策,如服务定价政策、相关机构标准认定审批政策、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对社会资本和民营养老机构的支持优惠政策等。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并提速扩面,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落实社会力量进入医养领域的各项政策,推动医养康养服务在社区、机构深度融合,明确普惠性社区养老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针对养老产业发展的用地问题,给予政策倾斜。

2.结合模式规范明确。进一步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开展的模式,细化养老市场,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为医疗机构开展或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开前门”,明确医养结合多种合作形式(如签约合作、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的权责界线,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价格政策,根据医护服务实际成本明确医疗机构盈利分成范围,让医养结合业的开展有法可依、有例可遵、规模发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3.“放管服”推进改革。建议由地方政府统筹医疗、民政、社保等相关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理顺公办医院参与医养结合的机制。明确公立医院代表国资参与投资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身份定位,打消具体操作中一些部门担心医院与私营企业合资办养老机构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优化流程和环境。

4.分地区建立标准。我国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差异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群众对医养结合的需求也有较大差异,建议国家分地区探索推进医养结合行业标准。加快建立医养结合中医疗资源合理规范使用的标准、规范化养老服务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服务评价标准,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规模发展。

第三,科学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离不开医疗机构,虽然服务模式多样:或是医养签约合作,或是是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或是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或是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但都离不开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在医养结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巡诊、送诊、转诊机制。

在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下,在养老机构中完善医疗机构的巡诊、送诊、转诊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常驻员额,节省医卫资源。

2.以社区家庭医师制度为基础,实施分级医疗转诊制度。在坚决贯彻医药分开原则的前提下,实施家庭医师社区网格化,首诊、分级转诊,避免过度医疗和过度用药的发生。

3.走中医特色医养结合之路。中医“简、廉、宜”的特点正适用于一般性疾病照护,特别是对于治未病、老年病,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利用中医各种非治疗手段的调理手段:针灸、食补、药膳、按摩、拔罐等方式,辅以适量运动,改善老年人的体质,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4.培养专业医养人才队伍。一是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对医养结合机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二是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三是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四是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培训规划。五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六是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医养结合养老也将是大家都会面临的需求。请大家群策群力,大力支持医养结合,将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推向服务模式智慧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品牌高等化。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