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伟:构建医防融合体系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全国人大代表张伟:构建医防融合体系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7 16: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亥末鼠岁之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经过全国上下戮力同心、沉着应对、合力攻坚,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特别是暴露了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的短板和弱项。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表示,反思此次疫情应急处置流程,如何处理好及时发现患者、及时预警、及时采取管控措施等问题成为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不可忽视内容。

一是基层医疗及疾控人员对重大疫情防控能力不足,存在“本领恐慌”。基层医疗及疾控人员平时缺乏重大疫情应对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预警训练和指导,对于疫情防控的灵敏度不高,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常不知所措,缺乏应对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

二是疾控机构不掌握一手信息与患者“粘性”不够,存在“前哨不灵”。公立医院和疾控机构同时承担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工作,患者生病一般选择前往医院,往往医院掌握第一手信息。而疾控机构与患者“粘性”不够,导致整个疾控系统“前哨”不灵,预警相对滞后,渐渐失声。此外,痊愈患者一般由医院回访,疾控机构无法掌握后续信息。

三是医疗与疾控机构防控信息共享和协同不畅,存在“信息鸿沟”。此次疫情中,医疗机构向疾控机构上报疑似病患、流行病调查结果、防控建议等相关信息时,存在沟通渠道不健全、不通畅问题。

信息共享和协同不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医务人员对就诊患者相关流行病人数据获取不全,疾控医务人员不能一次性获取需要的数据。因医务人员忙于临床工作患者临床相关检查数据、流行病学调查信息获取不及时,或者部分信息医务人员因传染病防控意识不强未能获取患者相关信息。

2.疫情相关重点科室比如急诊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室等没有设立公共卫生专员,前期疾控医务人员需要了解相关信息需要同时和多名医务人员进行协调对接,增加了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和降低了工作效率。

3.临床医务人员偏重临床思维,而疾控医务人员偏重预防思维相对缺乏临床思维,导致疾控和临床医务人员沟通有时不在一个维度,两者信息沟通存在信息偏倚。需要强化对临床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培训,同时加强对疾控医务人员临床相关知识培训。

张伟代表在提案中说,“医防融合”是今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方向,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双方要在队伍融合、业务融合、资源融合、评价融合、分配融合方面积极探索、积极推进,为建立健全更高效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不懈努力。

一是平战结合:用好实力较强综合医院的“医疗弹性”。

在本次疫情中,收治病患的定点医院是保障治愈率的关键。实力较强的本地大型综合医院在医生、护士、设备上都具备很大优势,可以确保患者得到多学科团队(MDT)、高精尖设备的全力救治,从而提高治愈率。本地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医疗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医疗弹性”,建议承担定点救治任务的综合医院腾空一个院区或者一栋楼,“平时”用于其他疾病患者收治或者作为健康教育“主阵地”;“战时”专门用于疫情患者的收治。

本次疫情中,全国各省都选择了本地实力最强的医院作为重症“集中收治”医院,例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南中南湘雅二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均取得良好效果。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腾空了一个院区,专门进行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救治,累计接诊发热患者9673人次,累计收治217名确诊病例(含境外输入性2例),其中重型患者52人(全省重型患者73人)、危重型患者31人(全省危重型患者32人)。治愈出院216人,治愈出院率99.5%。

二是盯紧前哨:在医院重点科室设立公共卫生专员。

建议在医院疫情相关重点科室如急诊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室等设立公共卫生专员,或将医院重点科室的门诊、住院信息系统与疾控机构对接,保证疾控机构能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数据,及时发现重大疫情苗头,做好疫情防控 “最前哨”。

2016年,河北邯郸市中医院(三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河北省卫计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成立了院公共卫生工作管理委员会,形成了院长为总负责人、分管副院长亲自抓、职能科室及临床人员全力协作的格局。各相关科室均设置了公共卫生专员作为院公共卫生工作管理委员会成员,并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和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构建完善高效、有力、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在此次疫情处置中,该院公共卫生专员积极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联防联控作用,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打破壁垒:打通医疗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

通过信息化加强患者健康管理,打破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打通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将信息服务的瓶颈变为抓手。

当前疫情报告情况是医务人员认为诊治的患者存在传染病风险时才会向疾控机构报告相关信息,但因为临床医务人员意识、能力等局限,存在部分传染病疑似患者信息未能上报疾控机构,疾控机构掌握的信息不全。建议在保证信息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医疗机构部分传染病防控重点科室门诊、住院信息系统账号给辖区疾控机构指定人员,便于疾控机构及时获取相关患者诊疗数据,打通疾控和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孤岛,降低信息偏倚。

四是培养人才:培育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复合型人才。

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此次疫情中两者的紧密关系更为凸显。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建设,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准入标准。在医学学科布局方面,应注重基础、临床、公卫“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既各自发挥学科优势,又互相融合发展,彻底改变“一流人才搞临床,二流人才干公卫”的普遍现象。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领域的“预防医学”是所有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2018年6月27日南方医科大学与广东省疾控中心合作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这些有益经验都值得推广。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