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南昌高新区召开2021经济工作暨科技创新大会。会议回顾了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及科技创新工作成绩,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会上,还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表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重奖。
区党工委书记黄俊,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德辉,省发改委副主任宁全,省科技厅副厅长陈炜蓉,市科技局局长李淑英,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彦军及全体在家委领导参加大会并为获奖企业代表颁奖。
2020年,南昌高新区进一步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全年面向企业共计兑现政策(奖励)22.93亿元。其中,在本次大会上,高新区就现场兑现“经济发展类、纳税贡献类、科技创新类、开放型经济类、上市工作类及其他类”等六个大类奖励,奖金达1.28亿元,惠及企业464家。此外,高新区还为企业降低成本27.92亿元,帮扶企业融资超300亿元,为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在颁奖现场,企业家不仅获得真金白银的奖励,更依次登台领奖、合影,荣誉加身。整个会议现场,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企业家们都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
会上,刘德辉作了2020年度工作报告。他回顾了南昌高新区2020年发展成绩。
——园区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工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跃居第26位,连续六年进位赶超,比2014年提升35位,站稳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1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81%;实际利用内资333.1亿元,同比增长22.7%。
——聚焦三大战役,展现了高新担当。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交出了确诊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优异答卷。同舟共济打好抗洪抢险保卫战,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全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势而动打响复工复产攻坚战,及时制定出台高新区“稳增长十条”和“企业用工服务十条”等政策举措,在全省率先开通专机、专列、专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等难题。
——聚焦产业发展,壮大了经济实力。电子信息产业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达1005.75亿元,同比增长19.7%,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高新区第二个千亿产业。航空制造产业势头强劲,营业收入140.54亿元,同比增长24.8%。全年共签约重大项目85个,签约投资总额1024.34亿元,同比增长72.44%。中发天信、华勤通讯、商飞中心等10个省大中型项目、11个市重点推进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龙旗科技园、昂坤半导体等28个产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或运营。入榜全省“瞪羚(潜在)-独角兽(种子、潜在)”企业19家,占全市54%。上市企业达到18家,江西日月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创业板注册制“第一股”。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9家(欧菲、正邦、双胞胎、中烟、方大特钢、江铜、洪都、华勤、济民可信)。
——聚焦科技创新,增强了发展动能。推动了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华为南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落户,推进了中科院江西产业创新中心、北航江西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合作项目建设。全年共引进和培育各类科研平台21家。推进了国家硅基中心黄光照明关键技术突破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开发各类科技项目近200项。全省首个省级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在高新区建成开园,江西省高层次人才联谊会落地高新。出台了人才产业园“双十条”政策,兑现省、市、区三级人才政策资金1.1亿元。
——聚焦深化改革,激发了活力效率。在全市开发区率先开展了机关中层副县级岗位竞聘,充分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航空城项目分三批次打包成功发行25亿元政府专项债,为全省重大重点项目整体打包融资提供了示范样本。
——聚焦人居环境,提升了城乡面貌。地铁3号线、瑶湖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推进了创新一路等18条道路改造提升,白鹤小镇建设初具雏形。
——聚焦人民至上,改善了民生福祉。打造了6个“1+5+X”社区邻里中心市级示范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乡村振兴面貌新,全区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在全市率先上线高新区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平台,形成了社会治理“一张网”。
——聚焦作风环境,实现了效能提升。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大力开展“彰显省会担当,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了全省首个“5G+智慧政务”实体政务大厅,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设立登记“零成本”“3小时”办结制,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改革、“好差评”系统、“赣服通”3.0建设等改革举措,荣获“全国政务服务最佳实践奖”。
他对今年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重点打造“一带”(即西起艾溪湖北路、连接天祥大道、东至鲤鱼洲的科技创新带)、“一岛”(中国(南昌)科学岛)、“一园”(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三城”(大学科技城、航空科创城、鲤鱼洲现代科创城),加快形成高新特色的创新区域体系。
——着力形成现代产业“新体系”。要以做大经济总量三年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高新区的产业特色,重点聚焦LED、国产民机、5G+VR、MEMS等产业发展热点,加快形成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数字经济、医药健康、新材料“2+1+2”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更加有力的支撑。
——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要依托“一江相临、三湖相间”的生态优势,以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科技新城和中国最美高新区,让“高新磁力”越来越强、“高新引力”越来越大。
——着力构建改革开放“新平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紧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国际国内参与度与竞争力。
——着力谋划民生福祉“新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大事,继续推进2021年度高新区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营造作风建设“新常态”。以建设“五型”政府为目标,深入开展“转作风优环境”年主题活动,以过硬作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党工委书记黄俊在会上做了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创新为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改革为重、民生为本,深入推进“三区一城”建设,坚决打好经济总量与质量大提升、科技创新基础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大提升、营商环境大提升“四大战役”,全面助推南昌创新之城、实力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建设,确保“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充分彰显“高新担当”。
黄俊强调
——坚持“创新为要”,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
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融入国家和省市创新战略布局为牵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从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把目标聚焦到加快推进”国字号”的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省级牌”的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市重点”的中国(南昌)科学岛上来。把要素集聚到一批大院大所,一批高端人才,一批科技企业上来。
——坚持“项目为王”,在做大经济总量上持续发力。通过抓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资本招商全力以赴引项目。要勤调度、抓保障、强管理全力以赴建项目。要通过加快政策落地速度、强化政府信用建设、扩展融资渠道、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服务项目。
——坚持“民生为本”,在品质提升上持续发力。要围绕产业所需、创业所需、人才所需,科学布局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功能,打造高品质生活。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塑造高颜值城市。全面对接“城市大脑”,健全基层治理平台,推动高水平治理。
——坚持“实干为先”,在优化作风上持续发力。要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各项业务工作为主线,持续在“实”“新”上做文章,彰显高新干部新风貌、新作为。要讲忠诚、讲奉献、讲拼搏,讲求实干精神。要注重培养专业作风,坚决恪守法纪底线,激情干事业,讲究担当精神。要学好党史,学深理论,学精业务,讲求学习精神。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