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7-17 11: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5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绿盖红壤千烟洲·乡村振兴谱新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活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依托于第十六届江西省大学生绿色营,通过对千烟洲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调查、公共宣传、绿地图绘制、自然体验等活动,达到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大学生年轻一代对乡村振兴的认识等效果。

当日中午,实践队顺利到达千烟洲试验站,于下午三点开展学习交流研讨会。泰和县发改委生态文明办副主任廖文峰、灌溪镇副镇长李水华、千烟洲试验站副站长杨风亭出席会议。试验站相关工作人员、地理与环境学院暑期实践队指导老师程婷、陈露及绿色营全体营员参加。泰和县发改委生态文明办副主任廖文峰在会上对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同学们交流了千烟洲模式以及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关做法,他介绍到千烟洲的生态恢复与立体农业模式1.0已经得到了国际间的认可,并评为“全球生态百佳”,还指出千烟洲模式2.0目前在摸探索中不断发展与推广,也希望我们的大学生结合校内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创新的意见和想法,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灌溪镇副镇长李水华也对大学生们的到来与实践表示期待,希望同学们在这里为期一周的学习与调研能够有所收获。

随后杨站长以及试验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带我们整体参观了千烟洲试验站。穿过水稻试验田小道,在杨站长的带领下营员们领略了繁茂葱绿的人工林。据杨站长介绍该人工林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树种,并且详细向我们介绍了马尾松、湿地松等树种的生长习性,眼前浓密的绿植覆盖着红壤山丘,长势可人。

葱绿山丘之间有一个水坝,杨站长解释说:“很多年前因为缺水问题导致农作物难以大范围耕种、绿植缺水难以生长,经过不断完善水坝,蓄水、灌溉的需求得到解决。” 我们也看到水坝附近有着水塘,实地见识了“丘上林草丘间塘”发展模式。

随后,参观了四季果园,在“千烟洲模式”2.0的探索上,“四季果园”是一个重要的项目,通过合理的栽培设计,让四季都能有果实的收获,试图推进未来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接下来参观了乌鸡养殖基地——乌鸡与油茶树的和谐共生,林下养殖是其探索的一个成功项目,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乌鸡养殖。通过生态喂养的方式,降低饲料成本,增强生活力和抗病力,提高肉质和口感,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物,改善土质,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和 经济效益。

“绿盖红壤千烟洲·乡村振兴谱新篇”,一天的观摩与学习结束后实践队的同学们受益匪浅,表示在未来的几天实践调研中会积极沉到基层、下到农户,与当地的村干部、村民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理念与建议,从多个角度共同助力千烟洲模式推进乡村振兴。(江西师大供图)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