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力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古田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力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0-21 10: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江西省井冈山市葛田乡古田村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自身红绿资源禀赋,以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大对老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企业、本土人才、社会团体等资源和力量,探索出“公司(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力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10月20日,记者随采访团来到古田村红军街,宽敞的柏油道路两旁,红色驿站、村史馆、公卖处、红色书屋、讲习所等串连起一条红色景观长廊。记者看到,这里的体验区将农耕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将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多方利益主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古田村紧临井睦高速龙市出口,毗邻茅坪八角楼、大仓会见、会师广场等旧居旧址。

古田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玉荣告诉记者,近年来,古田村着力打造以红色研学为核心,集徒步旅行、体验拓展、乡村休闲、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涵盖上古田和王岭2个村民小组,农户106户。为打造古田村研旅基地,古田村目前总投入3100万元,新建精品民宿1栋,旧房改造民宿12栋,与农户联营民宿56家,拥有接待床位1226张,配有农耕体验区、脐橙种植区、红色讲习所、红色书屋、村史馆、做工艺房、酒铺、竹艺坊、豆腐坊、田园广场、水上乐园、山地越野车赛道等业态。

据介绍,基地目前日接待能力可达1200人次,实行“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学在农户”的模式,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进行运营,把学员分配到农户家,按45元/学员(含早晚餐)给予补助,农户每日可盈利20元/学员左右,对村理事会给予2元/学员的补贴。村集体统筹扶贫产业资金入股转化为基地的物化资产,基地给予村集体不低于12万元的分红。此三项,全村增收 200万元,富了群众,壮了集体。

谈起古田村两委班子如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如何利用红色资源“出圈”、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张玉荣总结出三条主要做法。

第一,金凤还巢做亮研学产业。为做好示范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古田村改变以往“筑巢引凤”的理念,采用的是先“引凤”再共同“筑巢”的做法,通过请老乡回故乡,坚持社会化投入、市场化运营,全力打造以红色研学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上古田红色研学基地,做亮红色研学产业。2020年,乡贤凌良华、谢炎军二人带着运营团队和资金返乡创业,累计投入3100万元助推当地研学产业迅速跃上新的台阶,成为井冈山红色研旅的又一生力军。

第二,多态合一做实长效产业。为了让古田村真正“红”起来,打造成为全国备受认可的优秀研学基地品牌基地,村两委班子在建设过程中,多措并举,力争做实长效产业。一是坚持生态,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按照四精要求,把握美感要义,聚焦村民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二是打造文态,倡导乡风文明。充分整合村内现有资源,打造以宣讲红色故事、再现革命历史的上古田讲习所和文化长廊,使原本的小山村变成了别具一格的“红色古村”。改造村内现有的文化广场、祠堂,组织村民开展尊法宣誓等活动,弘扬文明乡风,提高村民素养。三是把握心态,实现有效治理。严格执行村“两委”干部值班、坐班制度,全面推行民事代办服务,积极服务研学产业长效发展。

第三,村民自治做强特色产业。

为了增强研学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动能,古田村组建了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主体作用,通过管理店铺商家、民宿业主、研学旅行接待户等对象,以利益联结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理事会成立初期,理事会便逐户上门宣传,广泛动员,短时间内即将村内58户群众纳入联营范围。在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理事会又充当项目建设监理,在监理过程严格把关,确保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现年62岁的村民谢文泉作为理事会成员,自上古田研旅基地筹建伊始,便积极参与其中。从最初的因村民不理解主动上门做群众工作,到率先带头加入联营民宿,再到说服外出务工的儿媳返乡就业,谢文泉一家见证了研学基地的发展历程。如今,谢文泉一家年均可增收近10万元。在谢文泉看来,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又能参与村庄的建设,这是天大的好事。

乡土能人、返乡创业者、村集体、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大舞台“共舞”,用新理念盘活乡村资源,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强化利益联结,让村民有薪金、租金、股金等多元收入。

张玉荣告诉记者,通过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和红色研学旅游,带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古田村已经形成了“一带、一路、三点、三片区”研学旅游布局,成为了红色研学特色村和全面小康示范村。如今的古田村,家家有民宿、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益。

一是资源变资产,多元业态全面融合。古田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村民闲置房屋及农田山林进行改造,使其变成具备接待及体验功能的教学配套资产。红军街特色区、住宿生活区、教学体验区、农耕体验区等一个个促发展、利民生的项目接连实施。红色驿站、村史馆、工艺坊、茶水铺、公卖处、红色书屋等10余种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深度融合。

二是资金变股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古田村将涉农整合资金及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物化为河道护堤、游乐场场地、立面改造、灯光夜景等基础设施入股到井冈山炎达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按照每年不低于6%的收益分红。公司每年给予村集体12万保底,20万封顶的分红,充分保障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

三是农民变股东,内生动力全面激发。一方面,群众通过出租房屋、土地等直接入股公司,另一方面群众又通过文旅产品、农产品销售、住宿餐饮服务等参与经营。作为研学经营的大主体,内生动力全面激发。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把学员分配到农户家,按45元/学员(含早晚餐)给予补助,农户每日可盈利20元/学员左右,全村可增收200万元。此外,基地的成立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古田村及周边村约80余人的就业难题,加上群众将空闲的土地房屋出租给公司,三项收入为古田群众人均收入增加4800余元。

谈起经验启示,张玉荣竖起了三个指头。

第一,以准确定位、优选主体来夯牢基础。围绕“一带一区一园”布局,找准古田村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红军村”研学营地的定位。联合茅坪镇、柏露乡等周边乡镇串点成线,建设了集红色研学教育、休闲农业开发、山林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同时,根据定位,高标准制定规划,精选招引专业主体投资建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激活乡村致富活力。

第二,以政府主导、村级参与来强化过程。乡镇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项目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做到了“一个项目、一本台账、一名责任人”,强化过程管理。村集体作为利益联结机制当中的重要一环,充分激发了村干部的积极性。村级理事会对项目质量、进度等工作进行实时监督,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三,以群众参与,全面收益来筑牢根本。村集体通过涉农整合资金投入形成的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和自有土地、山林等资源入股公司,村民通过参与民宿经营直接受益以及通过出租房屋、土地等要素间接受益。新模式下,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既让龙头企业有赚头有奔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收获有动力,又让村民收益最大化。

(中国日报摄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