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新生:景德镇“千馆之城”如何将千年瓷都炼成超级文化IP?

窑火新生:景德镇“千馆之城”如何将千年瓷都炼成超级文化IP?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9 16: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金秋十月,景德镇再次成为世界陶瓷文化的焦点。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1819陶瓷嘉年华)如期而至,而在此次盛会上,最引人瞩目的并非某件天价瓷器,而是一个宏大的城市构想——“千馆之城”从蓝图照进现实。

10月18日下午,随着第三批107家创建场馆名单的公布,景德镇正式宣告全市“千馆之城”创建场馆总数达到1000家。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达成,更标志着一座千年古城以文化为引擎,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升级与文旅融合实验。

从“一座瓷都”到“千座馆藏”:城市即博物馆的宏大叙事

“千馆之城”并非简单的数量累积。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围墙,将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开放、流动、生长的巨型博物馆集群。在这里,既有中国陶瓷博物馆、御窑博物院这样的国家级文化殿堂,也有藏于街巷深处的名家工作室、非遗工坊、陶瓷企业展厅,甚至茶空间、古戏台、青年艺术集合点。

正如景德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龙在致辞中所言,建设“千馆之城”的核心要义,是“让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空间‘活’起来、‘串’起来、‘火’起来”,构建一个“满城瓷器千座馆”的立体化城市文化生态系统。

这一构想源于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家底:2000年冶陶史、1000年官窑史、600年御窑史。如何将辉煌的历史转化为当下的活力?“千馆之城”提供了答案——它通过系统性的资源整合,将瓷、茶、戏、红色文化等八大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纳入统一建设体系,让“全域覆盖、分类施策”从理念变为现实。

“探馆、看展、寻宝”:一场全城沉浸式的文化寻踪

“千馆之城”的落地,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体验。在本次宣发活动上,携程集团发布的“千馆之城”系列精品线路,精准捕捉了这一变化。

从“特种兵式”的“快闪千馆”一日游,到深度漫游的“乐游千馆”三日游,再到面向高端及国际游客的“沉浸千馆”五日游,这些线路将分散的场馆珍珠串成项链。游客可以上午在三宝蓬艺术聚落感受当代陶艺的先锋气息,下午在御窑厂遗址追寻官窑的历史厚重,夜晚则在陶溪川的创意市集中与年轻的“景漂”创作者交流。

数据显示,这种深度文化体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游客。携程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景德镇旅游人次同比增长49.10%,其中90后占比超过30%,成为出游主力。省外游客占比高达78.66%,表明景德镇正从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向全国性文化旅行圣地跨越。

创新赋能:当千年窑火遇见数字与青春

“千馆之城”的活力,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守护,更在于对创新的拥抱。

在御窑博物馆,“青花上河图”数字特展正引发关注。展览突破传统形式,以“五大秘境”构建沉浸式叙事空间,观众佩戴智能手环,化身“花神使者”在数字与文物交织的场域中探寻青花瓷的前世今生。这是“千馆之城”数字赋能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青春力量正在为古老瓷都注入新活力。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发布的“馆校合作”计划,将启动“啄木鸟校译计划”“金牌讲解员孵化计划”和“社区口述史计划”,让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千馆的文化资源深度碰撞。

“续文脉不是守旧,而是通过青年智慧的传承与创新;增文采不是‘妆’点,而是让城市通过创意再次生长。”该校代表的发言,道出了“千馆之城”的底层逻辑。

从文化名片到经济引擎:文旅融合的“景德镇样本”

“千馆之城”的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在活动现场,景德镇市文旅局发布了“景德·甄选”精品陶瓷文创旅游商品,市文旅局与中国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的战略合作签约,标志着文化金融合作的深化。这些举措旨在打通“场馆+产业+消费”的闭环,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动能。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黄法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景德镇的探索,他指出景德镇“将‘千馆之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发展、数字赋能等紧密结合,开创性地走出了特色道路”,并希望景德镇在品牌塑造、融合创新和服务效能上实现新突破。

从千年窑火到千座馆藏,景德镇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身份蜕变。它不再仅仅以古代瓷都的历史形象示人,更以一个活态的、创新的、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实践场吸引着世界。“千馆之城”正在成为景德镇递给世界的一张崭新名片,它告诉世人:这里不仅有辉煌的过去,更有着充满无限可能的现在与未来。

当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座城市中“探馆、看展、寻宝”,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用自己的视角发现时,千年瓷都的文化魅力,便在这无数个体的独特体验中,获得了永恒的新生。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赵睿楠)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