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江西省抚州市第三批“非遗”传承人、江西郑记麻姑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贵林眼里,“忙”是这个美好季节的主打词语:北上南下跑订单,提前筹划“麻姑山文化节”麻姑酒非遗展示。
春分时节又逢君,好不容易“逮”上这位大忙人,记者跟随他来到位于江西省南城县建昌镇杨龙湾村的酿酒作坊——贵林黄酒厂,作为唯一一家仍保持传统老工艺生产麻姑酒的民营企业,贵林黄酒厂没有安稳的“家”,整体搬到现在租的厂房是在七年前。沿着楼道,步入二楼的酿酒车间,只见上百个酒坛子有序排列着。掀开其中一个酒盖,阵阵浓香四处飘溢,五旬开外的郑贵林性格爽朗,说起与酒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意气风发。他告诉记者,他们郑氏家族与麻姑酒有着特殊的情缘,祖辈至今四代人都是从事麻姑酒的酿造,对于郑氏家族这个酿造世家而言,酿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有一份血脉相通的执着与热爱。“与麻姑酒结缘是一种幸福。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酿上等酒,用工艺铸就品质,用心意创造口感,是我们秉持的匠心精神。”
据了解,郑贵林从1982开始在原麻姑酒厂从事麻姑酒酿造,至今已有38年的历史,多年的酿酒生涯让郑贵林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麻姑酒酿酒方法,用的水、稻米和酒曲都是祖传配方。他说,“酿酒就如同名医瞧病‘望闻问切’,一要眼看,看糟口;二要耳听,听响声;三要鼻闻,闻香味;四要手摸,第五才是用口尝。”对于郑家四代而言,酿制麻姑酒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麻姑酒不仅好喝,而且有祛病延年之功效,在江西传统名酒中很出名。然而前世有辉煌,今生多坎坷。现在麻姑酒这个‘老字号’招牌暗淡下去,产量下降很快、品质也出现一定下滑,目前可以说是发展又一次到了一个急需转型、急需拯救的时候。”谈起麻姑酒曲曲折折的发展史,与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百感交集。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那时在国营南城麻姑酒厂上班,酒厂有一千多名工人,年产优质麻姑酒五千余吨;而现在整个南城县仍然秉持传统技艺酿制麻姑酒的就只有他一家,每年的实际产量不到十吨。为了抢救当时濒临破败的麻姑酒,2003年,郑贵林自主创业创办了江西郑记麻姑酒业有限公司,开始完成向市场转型。“酿酒先酿心,做酒先做人!踏踏实实做出来才醇厚。”
“麻姑酒艰难走到今天关键还是‘老字号’跟这个市场没有形成有机契合,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不少‘老字号’企业遇到的通病。但作为老品牌,麻姑酒的商业开发价值还是很大,货真价实的麻姑酒还是有消费群体。”为了重新擦亮麻姑酒这一“金字招牌”,几年前,郑贵林把大学本科毕业、在外创业的儿子郑君给硬拉了回来,跟他一起干,希望把酿造技艺传承下去。
“麻姑酒是有前景的产品,不能仅仅让他‘野店三家卖山酒’,关键是要从营销上尽快叫响名号走出深闺,同时让其尽快转变从料酒向餐饮酒转变,让更多人了解接受。”郑君介绍说,去年以来,在保持传统酿制技艺的基础上,他们企业通过在技术攻关、营销方式上创新,已经开发了三大系列近十个新产品,“从原来的只能生产甜黄到现在有半干、半甜、干黄多个类型十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上海、广东等地,咱们市场订单有了很大改观,销售量呈大幅上涨趋势。”
“麻姑酒老字号可以说是一支巨大的‘潜力股’,在香港甚至东南亚一带有市场,现在我们酒厂重点抓好营销,让产品走出去,叫响品牌。”郑贵林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麻姑酒在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大放光彩,清冽芬芳的麻姑酒赢得了好口碑。近期他们已经又一次接到了香港的一笔订单,准备出口一批陈酿优质麻姑酒。
如何挖掘麻姑酒文化,讲好麻姑酒故事,也是郑家这个酿造世家新的使命。谈起未来打算,郑君信心满怀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争取县里支持,准备择址在麻姑山脚下建一家新厂,结合麻姑山旅游,做一个麻姑酒文化展示馆,把南城麻姑酒这一“文化元素”发扬光大。
据介绍,《南城县志》记载:麻姑酒是江西四大名酒之一,有一千七百多年的酿造历史,它以麻姑米和麻姑山矿泉水经精酿陈年储存而成,其酒色金黄明亮、醇香扑鼻,味醇甘密,入口柔和,清爽宜人,有清脑提神,驱风壮胃,舒筋活血,祛病延年之功效,素有“寿酒”之美誉。从清朝光绪年间,麻姑酒开始向南洋各国出口。1913年,南城“庆乐斋”酒坊酿制的麻姑酒销往海外,并参加南洋国际赛酒会获银牌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城县城有麻姑酒家、庆乐斋、老协成、老聚成、老天城五个知名大酒坊,大酒坊独特的酿酒技艺享负盛名,承载了南城县一段悠久的历史文化。1988年麻姑酒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1年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荣誉称号;1994年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名牌产品;2003年荣获江西省名优产品。2013年,南城麻姑酒酿造技艺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彭国正 摄)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