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创新发展模式 非遗焕发生机与活力

宜黄创新发展模式 非遗焕发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4-25 16: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抚州市宜黄县目前已挖掘整理并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多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项,即宜黄戏、宜黄禾杠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项,即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宜黄神岗傩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项,即宜黄扬花曲艺。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2人。4月24日,在宜黄县国家级非遗进景区--曹山景区文创街区,宜黄戏传承人、宜黄县文化馆馆长唐光明告诉记者。

4月24日,宜黄县文化馆演员正在文创街区古戏台前表演宜黄戏经典折子戏《对丹》(李梓摄)

在文创街区古戏台前宜黄县文化馆馆长接受记者采访(李梓摄)

宜黄县文化馆副馆长邓淑玲向记者介绍宜黄折子戏(李梓摄)

谈到宜黄戏传承保护创新,宜黄县文化馆副馆长邓淑玲说,宜黄戏迄今为止有近四百年的历史,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杠舞,流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宜黄先辈们在劳动生活中敲击禾杠载歌载舞,先是用来驱赶野兽,后发展为表达丰收的喜悦与年轻男女表达爱情的舞蹈,2014年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宜黄县秉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传承保护理念,将创新发展融于传承保护当中,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曹山农禅小镇,村民们常常在树下跳起传统的禾杠舞,由于禾杠舞欢快流畅,后来慢慢发展为广场舞了。

4月24日,禾杠舞节目进景区表演(李梓摄)

宜黄县文化馆邓春辉辅导国家级非遗禾杠舞(李梓摄)

据介绍,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乘着旅游发展的东风叫响远方,宜黄县将非遗融入到旅游业当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宜黄的一张名片。该县结合当地景区特有的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创新发展“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让非遗在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元素绽放光彩。

宜黄县已在主要旅游景点开辟了非遗表演场所,县文化馆经常安排宜黄戏、禾杠舞节目进景区表演,通过举办非遗晚会、非遗项目展演等,全方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将宜黄戏、禾杠舞等项目制作成宣传画册、影音制品、旅游特产等,让非遗搭乘“旅游快车”,叫响全国。

在宜黄县水北小学,宜黄县文化馆邓春辉辅导宜黄戏班学院练习基本功(李梓摄)

在宜黄县水北小学,宜黄县文化馆副馆长邓淑玲辅导小学生舞蹈(李梓摄)

在宜黄县水北小学,宜黄县文化馆邓春辉辅导宜黄戏班学院练习基本功(李梓摄)

宜黄县文化馆邓春辉为宜黄戏班小学员整理头饰(李梓摄)

宜黄戏班学员表演宜黄戏(李梓摄)

宜黄戏班学员表演宜黄戏(李梓摄)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