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何盛有 隐身24年: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中心走来...

2011年战友聚会时,何盛有夫妇与当年的同事吕敏(现为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夫妇在北京的合影(中间为吕敏夫妇)生活在家乡破旧土坯房里的何盛有老干部夫妇俩(2017年10月摄)

会昌何盛有 隐身24年: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中心走来...

来源:会昌老乡缘 2019-09-03 10: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真实珍贵视频!

在进行塔爆后,中国在1967年6月17日,进行了第一次武器级的空投氢弹实验,中国用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

他,是会昌县的一位普通退休干部,认识他的人并不多,然而,他的名字却与中国核物理学家吕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等众多核武人的名字一起,镌刻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丰碑上。他,就是会昌县档案局原局长何盛有,这是会昌人的骄傲和自豪!这是江西、赣南的荣耀,这也是国家的荣誉!

何盛有,图中第3排中。

从寒门学子到研究员

何盛有, 1937年出生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筠门岭镇学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那时,抗日烽烟正起,中华民族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当时,年过半百(51岁),晚年得子的父亲,对小盛有钟爱有加,可是,以农耕为业的小农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三口仅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活,偶尔遇上灾荒,尤其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经常是断粮断炊,至今当他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何盛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莳田、割禾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1949年,何盛有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当年12岁的他,才开始上小学,他在学校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天,他多次跳级,仅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学业,15岁那年考入会昌中学,后考入赣州高中,1958年7月于赣州高中(现赣三中)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保送到中南矿冶学院本科学习。

1960年8月被选入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先后调干入华中工学院工程物理系、武汉大学、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等四所大学学习,从1958年到1964年7月,经过六年核电子学学习的他,选招到国防科委21研究所工作。

从此开始,他隐姓埋名在戈壁滩上,度过了24年的军旅生涯。期间,还在北京中国原子能所,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武汉、武昌等地有关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从参加中国首次核试验起,执行过中国首次QD试验等多次核试验任务,在核试验现场负责产品的重要参数测量的实施,为核试验重要参数测量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和负责人之一。参加并主持过2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核电子仪器研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10项,五等奖6项。在某核技术研究所刊物《试验与研究》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在21所历任技术员、技术参谋、核试验现场测试分组组长、工程师、研究员等职。在从事核技术研究的同时,他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核技术研究人员,他们中有的已在中央军委担任要职。

2011年战友聚会时,何盛有夫妇与当年的同事吕敏(现为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夫妇在北京的合影(中间为吕敏夫妇)

从氢弹爆炸中心走来

1967年6月17日,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注定载入共和国的史册,这一天,一轮火红的太阳在我国西部升起,我国进行的第一次氢弹试爆成功,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何盛有亲历了这一惊心动魄的试爆过程,当年,正是他负责这场第一次氢弹试验重要参数测量的速报,他和其他研究室的3名研究员,就在距离爆心不远的地下工号里,利用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测试仪器,采集氢弹爆炸瞬间所产生的重要参数,并马上对数据进行精确处理,然后快速上报给指挥部,以完成对核试验的效果测试。这是首次大当量高空氢爆试验,不能排除万一因降落伞打不开或不能及时打开,可能造成爆心偏离或落地爆炸的意外危险,地下工号尽管有牢固钢架等高强防爆设施,测试人员也可能会被深深埋在工号里出不来,这任务是何等的重要和艰巨。

何盛有回忆说,当他听到报时员报出“起爆”口令后,瞬时地动山摇,响声震天,坚固的工号也似乎要被压垮,整个工号灰尘弥漫,在测试仪上看到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挂在戈壁大漠上空,他和队友迅速采集好各项参数,他们很幸运,穿着防护服安然无恙地走出了工号,在工号外,他们看到的是,距爆心几百米处的钢板铸件烧化,水泥构件的表面被烙成玻璃体;强大的冲击波把距爆心近几公里,重约几十吨的坦克、火车等参试品吹翻出几十米,而且面目全非,几公里外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拎着宝贵的数据箱,看到爆炸后的壮观场景,想起在工号里研究室副主任吕敏的来电说,自己的妻子已来到21所,何盛有的心早已飞到了21所家属区,氢弹首爆成功和妻子来到基地,这一双喜临门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生活在家乡破旧土坯房里的何盛有老干部夫妇俩(2017年10月摄)

一封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遗书

1967年5月初,刚从新疆某试验基地来到乌鲁木齐某招待所办事的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全军挂像英模),在招待所的大门前,看到一位南方打扮的农村姑娘,手里拿着一个信封,指着信封右下角的通联地址,正在向一位干部模样的同志打听通联地址在哪里,林俊德好奇地凑上去看了一下,当他看到信封的通联地址是“新疆永红**号信箱”时,心中感到一阵震动,这个通联地址不正是自己所在的某试验基地21所吗(因保密的需要,某试验基地21所的通联地址对外称是“新疆永红**号信箱”)?林俊德立即把这位姑娘带到招待所的办公室里仔细问,一进入办公室,姑娘就从信封里取出一张结婚照片,并告诉林俊德自己叫刘凤娇,当林俊德看到照片,听到姑娘说自己叫刘凤娇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哽咽着说“凤娇…刘凤娇…,嫂子…,你…找着…家…了….”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女人就是队友何盛有的妻子,就是在一个多月前,这位队友抢着死的威胁,走进了氢弹空爆中心的地下工号,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忘不了在他走向地下工号的前夜告诉自己,他的妻子近期会来部队,如果不能从工号回来,把这封遗书交给他的妻子,遗书很简短,已看过一遍的林俊德怎么能忘记这封遗书的内容呢:“我的凤娇,你来队辛苦了,我有任务没去接你,并有纪律不能通讯、对话,请谅解!

这么多年全靠你帮我尽孝照顾我敬爱的老爸,实在太感谢你了,我们当兵的是人民子弟兵,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切听从党安排,保证完成任务,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今后,我诚挚希望你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一定要坚强地克服一切困难,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在此,我特别拜托你照顾好我的老爸!并请你代我向我敬爱的老爸问好!谢谢他和我的妈把我生养长大,培养我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儿子!亲爱的凤!我期望有来生,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的恩情!谢谢你了!!!要坚强!坚强!!你的盛有” 。

这哪是留给妻子的遗书?这是军人用青春谱写出的一封爱国情书,是军人用生命谱写出的一封为国家铸就核盾牌的史书。在确认了她是队友的妻子后,林俊德很快联系好基地的专车,把她接送到某试验基地21所的家属区,他不能把何盛有执行氢弹试验任务的情况说出来,只能告诉刘凤娇说,这里是你丈夫所在的部队,你丈夫出差去了,要一个月以后才能回来,部队就是你的家,你就在部队里安安心心等他回家吧。此时,林俊德的心情异常的沉重,一个月以后何盛有能不能回来?

从爆心地下工号走出来的何盛有,和妻子短暂相聚后,就又匆匆地走进了研究室,妻子只身回到会昌老家那个穷山村,队友林俊德将遗书物归原主,这封遗书也就在何盛有手上尘封了50多年。

每当谈到家人,何盛有都会忍不住流下伤痛的泪,因为他从小失去了母亲,是父亲把他拉扯大,忠孝不能两全,是妻子代他尽孝,甚至老人家临终时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更遗憾的是父亲到去世都不知道他的儿子所从事的职业。后来,妻子带着儿女4个随军十多年,边带小孩边做家属工,辛苦一辈子,操持一个家。没有妻子的为军为家付出,也就没有何盛有的为国为民贡献。

新婚燕尔。

难忘马兰花儿开

何老24年的军旅生涯,几乎是在茫茫戈壁的核试验场里度过的,从1964年10月16日首次核试验起,何老参与了我国45次核试验中的17次试验,在茫茫戈壁滩,风餐露宿喝苦水,披星戴月顶风沙,加上长年累月频繁的接受强辐射照射,使得何老积劳成疾,很难再适应核试验基地的工作,1987年经上级批准退役转业,本来象何老那样立下赫赫功勋的团级军官,可安排在条件较好的省会城市工作的,可是,何老带着对家乡故土的眷恋,转业来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所在地的会昌县城,先后在会昌县科协、县档案局等单位工作,作为一名部队转业干部,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从国家重要军事基地转业的军官,转业转岗后,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地方工作岗位上延续,时刻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自警自励,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曾受到上级和县委的多次表彰。

曾经血气方刚,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何老,现居住在位于九二氟盐化工基地206国道旁的老家果园。原本茶果飘香的花果山,因受诸多因素影响,疏于管理,几近荒废。那栋建于解放初期的古老土坯房,四周墙体千疮百孔,室内家居简陋。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年因病离他而去,何老仍孤身一人坚守在果园看护着仅存的一些心爱的果树,言语中有太多的无助和无奈。

回想峥嵘岁月,他仍感慨地说:“这辈子值了!我不后悔,现在国家强大了,我也年纪大了,身体弱了,做不动了,只想好好安度晚年!家乡美丽,富足乐怡,但永难忘却西北大漠的马兰花儿开”!

何盛有与妻子故地重游。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