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王健摄)
1月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九重告诉记者,一年来,江西全省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致力于“群众诉累做减法,诉讼服务做加法”,全面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即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全省法院呈现出审判质效稳步提升、赴省和进京访数量“双下降”的良好态势。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九重发布和介绍江西法院全面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情况(王健摄)
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定纷争
以“您有需求,我有平台”为目标,全省法院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覆盖纠纷源头到诉前再到诉讼前后端全程,包含诉源治理、多元化解、分调裁审三个层次的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为当事人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解纷方案和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解纷服务。江西法院打造多元解纷矩阵集群经验做法,获最高法院周强院长批示肯定。
诉源治理初见成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主动融入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诉源治理体系,推广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通过法治讲堂、法官挂点村(居、社区)、“法律六进”、巡回审判等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和城镇社区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发挥司法专业优势,主动参与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采用集中专题培训、微信工作群、个案视频指导等方式,加强对“特邀法官”“法律明白人”等非诉讼解纷力量的培训指导,提高非诉讼解纷力量专业化水平,提升多元化解工作实效。反映到诉讼末端,全省法院全年新收案件实现增幅同比下降。南康区法院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机制等3项工作经验入选新时代“枫桥经验”江西实践优秀成果。
解纷效能逐步释放。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解决矛盾纠纷方面的作用,让法院真正回归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能定位上来。主动与金融、仲裁、公证、道交、工青妇、工商联、行政调解和行业协会等社会解纷力量对接,建立起法院主导的“1+N”的诉前联动纠纷解决机制,全省制定完善联动解纷文件600余件,组建各类特邀调解员队伍3716人。强化诉讼服务中心的解纷职能,推动纠纷在诉讼服务中心就地解决,设立“两代表一委员”、律师调解等特色工作室225个,将多元化解人员编入调解速裁团队,法官对调解员进行全程指导,提高多元解纷实效。强化诉调对接,畅通联络对接渠道,发挥司法确认程序在保障调解成果方面的独特优势,全年受理司法确认案件4494件。普遍应用多元化解e平台,与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和审判执行系统对接,实现调解资源网上汇聚,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调解、确认、分流等解纷服务。全年全省法院多元化解各类案件6.8万余件,调解成功5.8万余件,调解成功率85%。
分调裁审提质增效。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构建起多层分流引导解决机制,推动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机制,省高院经审委会讨论制定下发了“分调裁审”实施细则和简案速裁案件文书样式,为全省法院提供操作规程。开发并推广应用“分调裁审”系统,规范诉调分流、繁简分流流程,提高诉调对接工作效率。统一场所,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调解速裁区,配备若干调解室、速裁室、速裁法庭专门用于简案速裁。统一团队,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多元化解团队”模式,以“1+N+N+N”的标准整合调解速裁队伍。统一模式,全面推进“多元调解+司法确认+示范判决”的调解速裁一体工作模式,“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简案速裁,繁案精审”。全省法院全年速裁快审各类案件16.4万余件,占一审民事、行政案件的48.8%,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10天,基本实现了部分法官快速办结多数简单案件的目标。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解民忧
秉承“把最好的空间和最优质的服务提供给群众”理念,全省法院不断优化以“厅、网、线、巡”为主体,以线上线下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2019年初,江西法院“打造人民满意的诉讼服务中心”经验做法,入选“2018年度法治江西建设典型经验”。
大厅事务一站办清。以“一次办好”为目标,按照“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解纷化、社会化”的标准,积极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升级改造。大力加强诉讼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便民服务功能,努力减轻群众诉累。目前,大厅集诉讼服务、诉讼辅导、审判辅助、纠纷分流化解、智慧法院于一体,一般分为八大核心区域,提供90余项诉讼服务,功能更加齐全、区划更加合理、服务更加便捷,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一站式办理所有诉讼和非诉讼事务的需求。除21家拟新建大楼的法院外,全省72%的法院已经完成大厅现代化升级改造。
立体服务交融共享。协同推进诉讼服务大厅、网上诉讼服务中心、12368热线及其他诉讼服务渠道一体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不打烊”“少跑路”的诉讼服务。依托江西法院审判综合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网上查询、司法送达、庭审、投诉等网上诉讼服务200万余次。全面建成江西移动微法院,提供“指尖”诉讼服务,探索设立24小时法院,与大厅和网上服务形成优势互补。江西法院12368热线为群众提供诉讼咨询、案件查询等热线服务16万余次。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建成228个“全面双达标”人民法庭,把优质的一站式诉讼服务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
立案模式多元便捷。深化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改革,为群众提供“就近能立、多点可立、少跑快立”的诉讼服务。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要求,优化立案流程,当场登记立案率97%。自助立案便捷化,在诉讼服务大厅和24小时法院配备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自助立案等服务。网上立案全覆盖,大力推进网上立案,所有法院均实质性开展网上立案,全年网上立案5.2万余件,同比增加106.9%。跨域立案通全国,所有法院具备全国跨域立案能力并延伸至人民法庭,全年提供跨域立案及服务5.6万余起,同比增加72.6%。
辅助事务集约高效。将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材料登记、扫描、流转、送达以及鉴定保全等审判辅助性事务前移至诉讼服务中心办理,真正让老百姓一站通办、减轻诉累,让法官轻装上阵、专心审判。收转发e中心重塑诉讼材料接收、流转、送达流程,实现全省诉讼材料通收、通转、通发,全年接收、流转材料84万余批次,送达文书161万余人次。成立全省法院集约送达中心,集中处理全省电子送达事务,将每家法院的分散集约送达方式升级为全省法院统一集约送达,提高电子送达效率,当事人电子送达占比提高约55个百分点。探索将集中外出送达、保全、鉴定等事务集约到诉讼服务中心统一办理。例如萍乡湘东区法院与邮政建立了协作送达机制,鹰潭月湖区法院集中在诉讼服务中心办理保全和交退费,抚州在乐安、金溪等地开展鉴定前置试点,并在全市全面推开实施。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