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开展“彰显省会担当 促进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

南昌开展“彰显省会担当 促进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03 17: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林业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和改革步伐,彰显省会担当,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林业建设、保护和利用新体系,促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和智慧林业深度融合发展。6月2日,记者在“精致森林、大美湿地”媒体集中宣传月活动中了解到,南昌市从2020年起,开展为期四年的彰显省会担当,促进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发展思路,以建设独具南昌特色的“精致森林、大美湿地”为目标,用好推深做实林长制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两大抓手,做足“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南昌宝贵的森林、湿地资源三篇文章,以加强湿地保护、发展森林旅游、壮大林业产业、提升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管理、减少森林灾害六个方面为重点,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资源在南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生态保障,用实际行动彰显省会担当。

一、发展目标

——2020年,全市现代林业建设持续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获得联合国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审查批准。全面启动茶园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森林观光点、湿地体验点,着力申报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森林、湿地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森林、湿地旅游年接待人数达1500万人次,年综合总收入突破40亿元。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油茶林基地、花卉苗木、森林药材、森林蔬菜、林下养殖等总面积突破45万亩,各类产业生产合作社、企业突破400家,林业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森林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完成更新、补植和改造各类营林面积3.6万亩,打造一批乡村绿化亮点,新增5处乡村森林公园,创建16个国家级森林乡村。现代林业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病虫害疫情监测持续增强。智慧林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全天候森林防火预警系统项目实施完成,专职护林员巡护信息系统安装应用和手持终端购置工作全面开展。

——2023年,经过四年的努力,全市森林、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南矶生态示范区”、南昌湿地宣教中心基本建成,南昌市“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茶园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基本完成,森林康养年接待人数突破10万人次,实现森林康养年收入2亿元。森林湿地旅游年接待人数达2500万人次,年综合总收入突破65亿元。林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达到22家,油茶林基地、花卉苗木、森林药材、森林蔬菜、林下养殖等总面积突破55万亩,各类产业生产合作社、企业突破600家,林业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森林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完成更新、补植和改造各类营林面积15万亩,新增15处乡村森林公园,成功创建100个国家级森林乡村。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林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森林病虫害市县乡三级测报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市县乡村四级预防预警体系初步建成,林区无线网络、林业“天网”系统和应急感知系统建设应用基本完成。

二、六大行动

第一,开展“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巩固提升行动

1、“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巩固提升。按照省委、省政府每2年举办一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要求,在2019年成功举办江西省首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巩固提升行动。以观鸟为核心,配合开展多个鄱阳湖生态保护论坛和观鸟比赛等活动,加大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力度,“招候鸟来栖、引游人来访”,塑造南昌“生态福地·候鸟天堂”城市品牌。

2、南矶湿地生态岛建设。依托南昌省会区位优势和南矶湿地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南矶湿地“五个示范”,即:智慧型保护区管理示范、高科技湿地科研服务示范、自然教育与湿地科普示范、鄱阳湖生态修复技术示范、自然保护与生态体验产业示范,将南矶湿地打造成鄱阳湖上一颗“生态良好、产业繁荣、和谐宜居、特色彰显”的生态明珠,建成一个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

3、湿地候鸟观光体验点建设。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沿鄱阳湖湿地区域,以点带面,高品质打造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天香园、象山森林公园和南矶湿地战备湖、常湖、白沙湖、深湖观鸟点等7个湿地候鸟观光体验点,全面提升观鸟点基础设施,增强公众观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做到观鸟人群大众化,壮大观鸟经济。同时,依托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独特的生态优势,借势发展,将保护小区面积从目前的300亩扩大到1000亩,高品质的打造白鹤小镇,擦亮南昌“白鹤之城”城市名片,进一步提升南昌市生态地位和影响力,彰显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亮点。

4、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在鄱阳湖区天然湿地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点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与修复、监测预警工程。将瑶湖、儒乐湖、象湖、青岚湖等有条件的城市湖泊湿地以及鄱阳湖等天然湿地区域,申报创建为省级以上级别的湿地公园。加快推进小微湿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小微湿地成为南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相结合,实现湿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5、完善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体制机制。根据国际湿地创建城市需要,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成立市、县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专管机构。完善相关法规和规划,编制好《南昌市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长期规划》,出台南昌市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结合当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使湿地资源应保尽保。深入开展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宣教活动,建设好南昌市湿地宣教中心项目,整合资源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湿地保护进中小学课堂、媒体宣传等一系列湿地宣教活动。

第二,森林景观资源利用行动

1、加速茶园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通过引进国企与社会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茶园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重点开展茶园山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培育与保护、森林体验产品开发、国家级森林氧吧环境监测、森林康养功能挖掘,加快森林氧吧体检中心、养老中心、康复中心、民宿、餐饮、购物场所建设,加速把茶园山林场打造成南昌市休闲避暑森林康养胜地。

2、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南昌市森林生态资源,打造创建一批森林康养基地。不断交融延伸林业、森林旅游业、健康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绿色生态产品供给水平,从而打造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营造沁人心脾的森林环境,生产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塑造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逐步形成集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体系。

3、加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用森林“四化”理念改造美化彩化一批森林公园林相,加大森林公园景区旅游公路、索道、栈道、游步道、绿道以及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中心、信息中心等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南昌市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4、加强森林旅游宣传营销。组织编印南昌市森林旅游旅游宣传资料,积极利用“中国森林旅游节”、“江西森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加强南昌市森林旅游建设成果宣传展示,重点宣传推介梅岭国家级森林公园都市森林、圣水堂国家级森林休闲宗教观光、象山省级森林公园林海鹭鸟、香炉峰省级森林公园森林生态观光休闲等一批精品森林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南昌森林旅游。

5、加推森林旅游品牌创建。积极推进康养基地、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基地、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森林旅游示范县、森林特色小镇、乡村森林公园、森林庄园、森林人家等森林旅游品牌创建,以优质品牌推动南昌市森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林业生态提质增效行动

1、持续扩大绿色增量。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工作,每年实施完成人工造林和更新改造面积1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保质保量完成全市道重要生态廊道两侧,重点景区周围等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任务0.2万亩,打造一批色彩缤纷、四季皆景的森林“四化”示范基地,持续扩大绿色增量,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2、持续提升绿色质量。全面强化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大力推行栽植阔叶、彩叶树种补植补造,形成针阔混交林、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林,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保持森林恒续覆盖,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地产出,不断增强森林综合效能,逐步推进全市森林结构调整。每年完成低效林改造0.3万亩,退化林修复任务1.5万亩。

3、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继续开展以村庄道路、庭院、房前屋后、闲置地、水塘周边和小溪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森林村庄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开展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森林乡村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村庄绿化亮点,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绿色环境。

第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行动

1、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油茶资源优势,通过改良培育和集约经营措施,每年新增油茶林基地0.7万亩,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0.5万亩。重点扶持一批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茶油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全面依托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科技支撑手段,建设一批集高产种植基地、育苗基地、科研基地、综合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基地“五位一体”的高标准油茶科技示范园。

2、壮大林下经济规模。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脱贫攻坚为导向,继续推进花卉苗木、森林药材、森林蔬菜、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合作模式,推行订单式生产,解决林农缺技术、种植主体缺销路、加工企业缺原料的矛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益好、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并在资金、信贷、人才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林业产品加工产业由单一产品加工向系列化产品加工转型、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升级。鼓励知名度高、社会效益广的产品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鼓励企业依托自身资源积极融合三大产业齐头并进。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级规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申报流程和条件,对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农户脱贫致富的企业优先进行申报和升级。

第五,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行动

1.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通过召开总林长会、签发总林长令、林长巡林、林长批示等方式,推动各级林长主动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问题;完善以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源头管理架构,做好巡护信息系统安装应用和手持终端购置工作,强化专职护林员常态监管,强化制度规范、责任落实和绩效考核,深入推进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网格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启动实施“智慧林长制”建设,逐步建成全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立体感知体系,实现对森林、湿地资源和候鸟保护以及灾害防治预警目标。

2.强力推进森林督查工作。抓紧做好每年森林督查发现问题的查处和整改工作,确保依法依规处理到位,减少问题“存量”;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继续加大对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借松材线虫病除治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之名破坏天然林违法行为,遏制问题“增量”。

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以“省鸟”白鹤、“江西树王”宣传和保护为抓手,不断强化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大力宣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滥食陆生野生动物,严厉打击以食用为目的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的行为,依法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健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4.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地整治专项行动,对调整好的自然保护地开展大检查大排查,对新发现的以及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绿盾”专项行动等历年各类检查、督查中的问题,督促完成整改并销号;完善有效管理和监督长效防范机制,确保调整后自然保护地得到严格有效保护。

第六森林资源防灾减灾行动

1、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

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森林火灾重大风险,加大防火宣传力度,深入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对农事用火、祭祀用火、林业生产用火等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顽疾进行集中治理,严厉打击森林火灾违法行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宣传教育、管控野外火源、强化督促检查、打击违规用火、持续抓好整改等措施,坚决遏制人为原因引发森林火灾多发态势,严防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2、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坚持科学组织、关口前移,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防”的基础。一是实施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全天候森林防火预警系统项目建设。在新建、湾里、安义3个区县制高点或重点部位的铁塔上各新建1套多光谱监控前端,利用多光谱自动分析、场景自学习烟雾识别智能算法及数据交互等技术对烟雾粒子进行分析,结合GIS和5G网络技术,实现超远距离、精度更高、速度更快的烟雾报警和定位。二是实施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建设火情瞭望双光谱监控前端15套及森林防火视频监控预警系统,为林区乡镇及国有林场购置常规扑火机具、国有林场购置防火车辆、重点林区哨卡建设防火岗亭。三是加大森林防火“两带”建设。每年新造以木荷、油茶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1000亩左右,每年对近三年新造生物防火林带抚育及对“五边”防火隔离带除杂清理2000亩左右。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规划科学、运转高效的高标准“两带”建设体系。

3、松材线虫病防控保卫战行动。通过四年松材线虫病持续除治,确保梅岭核心景区、南昌县无疫情,至2023年至少要实现8个乡镇无疫情,全市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枯)死松树数量下降40%。科学开展疫木清理。各按照“由外向内、从上到下、先易后难”的原则,有序组织和科学开展疫木清理。规范进行疫木处理。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疫木集中除治、山场就地削片、粉碎和焚烧处理等要求进行除害处理。有序开展松林改造。对交通主干道两侧、景区周边区域、城镇周围等疫情发生严重的马尾松林,结合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造林绿化工程项目进行更新改造,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森林抗病能力,降低疫情发生基数。严格落实疫木管理。切实把疫木清理现场监管制度落细落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山头地块。实行疫木除害处理全过程监管和资料存档,严防疫木流失,确保除治效果。积极开展联防联治。互通疫情信息,积极开展联合检疫执法,统一交界区域疫木清理时间、技术标准、监管措施,防止“你防我不防,疫情交叉感染”的现象出现。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