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经开区30周年】修路搭桥 村民村民摇身成为令人羡慕的“包租婆”“包租公”“小老板”

【赣州经开区30周年】修路搭桥 村民村民摇身成为令人羡慕的“包租婆”“包租公”“小老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8-13 11: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我念初中的时候,这片脚下的土地叫青光岭,什么都没有,就仅有一条水泥路,村民也住得十分零散,我还记得相对当时来说,这边也算地处偏远,有些路还需要结伴而行,一个人是不敢走的。”在赣州经开区黄金岭街道土生土长、工作了近20年的黄金岭街道党委委员、组宣委员钟华,和街道一同成长,回忆起那些年的变化,她如数家珍。

黄金岭街道原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一个村庄一个出口,一条路走到尽头,也没有连片种植的土地,基于长期封闭的村庄环境,村民们也安逸于这方水土孕育出的较为闭塞的生活环境,而道路的拓展、修通,为这个与原始村落差不多的原黄金岭街道打开了新的生活方式。

2015年12月,赣州市重点民生工程黄金大桥正式通车,主线为双向六车道,跨章江连通创新大道(原105国道)和赞贤路,并与章江新区的东江源大道交会;2019年客家大道西延黄金岭段正式通车,年底黄金岭辖区高架正式通车等,都为当地带来了极大的辐射作用。

如今,五纵四横交通网雏形形成,黄金岭街道四通八达的出行局面逐渐显现。迎宾大道、杨梅大桥、金岭西路。黄金岭街道的主要交通干道,每天迎来送往着数不清的行人和车辆,105、323国道穿境而过,也见证了整个街道不断繁华壮大。

得益于经开区规划征迁、路网架通、融合划分,黄金岭街道从青光岭的清冷偏僻,灰尘滚滚,蝶变成如今的遍地高楼,车水马龙,村民也摇身成为令人羡慕的“包租婆”“包租公”“小老板”,生活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有了道路,村里更多的人才能走出去,外面更多的企业才会看到我们这里,愿意来这里发展、安家。”钟华说。

黄金岭的成长是赣州经开区“城”长的一个典型代表。赣州经开区的前身是1990年7月成立的赣州黄金岭经济开发区。

建区之初,全区方圆仅0.53平方公里。1993年8月23日,经江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0年5月15日,赣州黄金岭开发区和赣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合并,成立赣州开发区,下辖蟠龙镇、潭东镇和黄金岭街道,占地面积达119.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人。

此时,赣州经开区初具雏形。2009年2月,章贡区湖边镇、南康市潭口镇划归赣州开发区管理,下辖蟠龙镇、潭东镇、湖边镇、潭口镇和黄金岭街道四镇一街道,规划面积2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人。至此,赣州经开区版图基本成型。

此后,2010年3月21日,赣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更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启了新征程。

2016年8月,新一轮事权调整,南康区三江乡、凤岗镇以及太窝乡6个村、唐江镇3个村划归赣州经开区管理,潭口镇、潭东镇和高校园区的7个村分置出去成立了独立的蓉江新区。

2017年4月,章贡区水西镇坳头、横江两个村又整建制划归经开区区管理,最终形成了今日赣州经开区版图,217.24平方公里的赣州经开区已建成区面积达到49.36平方公里。

由小渐大、由弱渐强,目前赣州经开区已成长为一座日渐繁荣的新都市。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