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南昌航空大学五项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一等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南昌航空大学五项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9-02 17: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2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省委书记刘奇、省长易炼红等省领导以及在赣两院院士出席大会并为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大会共表彰获奖项目148项,其中,自然科学奖50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90项。南昌航空大学以第一单位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杨晓光教授领衔的“复杂载荷环境下高温结构破坏理论”成果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完成人:杨晓光、石多奇、胡晓安、刘奋成。该项目深入研究航空发动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端结构的失效机理和破坏理论,特别是针对复杂结构/载荷/环境下的损伤演化与变形机制、破坏与寿命理论以及材料本构关系进行了创新性和工程化研究。项目推动了我国高温结构强度理论的知识更新,所开发的本构和寿命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航发606/608所、航天三院、5719厂、中船重工703所等若干重点型号的研制与应用。

彭晓教授领衔的“稀土氧化物与晶粒细化影响金属氧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应用”成果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彭晓、王福会、王小兰、张艳、谭晓晓。项目成果揭示了稀土氧化物在氧化过程中的物理与化学演化过程,提出了其产生“稀土效应”的全过程理论模型,进而提出稀土氧化物与细晶粒细化耦合可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的抗高温氧化性能。中国是稀土大国,江西是稀土大省,项目成果将为稀土在抗高温氧化金属材料及涂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宋仁杰教授领衔的“烯烃高效高选择性转化”成果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宋仁杰、李金恒、欧阳旋慧。烯烃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化学化工产品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在有机合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烯烃中C=C双键具有高反应活性,可以与自由基发生反应实现烯烃的多样和高效转化。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烯烃的三分子双官能团化反应”和“烯烃化合物的氧化官能团化/环化串联反应”的新现象和机理,建立了烯烃高效、高选择性转化的新方法。

卢超教授领衔的“航空构件声学电磁集成网络检测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卢超、林俊明、宋凯、李秋锋、齐共金、王婵、陈振华、石文泽、陈尧、陈果。无损检测是现代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必不可少的可靠性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卢超教授科研团队和合作单位联合攻关,创新性地实现了将多种声学、电磁无损检测技术与网络技术集于一体,成功研制了基于网络平台的综合无损检测设备,实现了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件和航空发动机高温热端结构件的综合检测与安全评价。

陈玉华教授领衔的“航空航天超薄超细构件高质量精密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陈玉华、张体明、封小松、王善林、谢吉林、邢航、黄永德、董丰波、夏佩云、刘定、程林、柯黎明、郭正华、胡锦扬、钱永进。该项目针对新型航空航天装备在研制、生产过程中对超薄、超细构件及异质构件高质、高精密、高可靠焊接技术的迫切需求,攻克了微细直径丝材与不等直径异质多股线精密连接关键技术、超薄壁构件焊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异种材料激光微焊接接头裂纹控制技术,用于C919大飞机传感器的精密焊接、新型空间可展开机构的研制以及某新型箔片式动压轴承的生产,为型号研制提供了技术保障,为航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防实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南昌航空大学在本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上较往年有稳步提升,同时在质量上也有巨大的飞跃,彰显了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大提升。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