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昌“教授村”

探访南昌“教授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9-22 11: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百年古樟、旗杆石、乌沙门……9月22日,记者在“‘赣’劲十足、昌南争先”2020年全国重点网媒江西行暨中国江西网创办20周年大型集中采访活动中

走进南昌县月池熊家村,一步一景都在清晰地传递着这个村子的文化基因。百余年来,从这个小村庄里走出了300余名教授、副教授,40余名博士、硕士,这里也成为闻名遐迩的“教授村”。

在南昌县冈上镇的赣江之畔,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月池熊家村,十余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头。

古树旁,有一个半月形池塘,周围以水泥、石块砌得整齐有序,据说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百余年来,这个小村庄培育了300余名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40余名,县处级以上干部130余名,成为闻名遐尔的“教授村”、“人才村”。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鍚兄弟也从此走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心远中学”。

熊华顺,冈上镇月池熊家人,是一名退休老党员。虽年过八旬,却多年如一日,为传承家族的优秀家规家训四处奔走,先后编写了17本家风书籍,还主动当起义务讲解员。2017年12月,熊华顺成功入选市纪委主办的南昌市党员干部示范户;冈上镇月池熊氏家规家训也被评为全市廉洁文明家风优秀家规家训。

国风之本在家风。2017年以来,冈上镇纪委深入开展“廉洁文明家风·党员干部示范”专项行动,抢占月池熊家这块具有得天独厚人文优势的高地,挖掘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力量,以打造“一乡镇一品牌”为契机,建成“教授村”廉洁文化示范点。

媒体团的记者进入月池熊家这个村子,看到的四尊铜像,最前面的这位老者便是熊家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先祖,名叫熊世昌,熊家的第一条家规“要读书”就是他提出来的,后面三位是熊世昌的三个儿子,熊家的三大房。再抬头我们看到很多打开的书,每本书的右手边那一页都有一个字,那些字便是熊家的字辈,分别是“乐为贤才中和位育正大光华道德仁义修治齐平”,把传统儒家思想都融入的家族血脉之中。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一个村为什么能涌现出如此多的人才?80多岁的冈上镇月池村老党员、义务讲解员熊华顺告诉记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百多年以前,月池熊氏首先是着眼于族人子弟的教育而兴办新式学堂,在本族的祠堂里办起了心远小学。熊家许多代人都受惠于家族兴办的新式教育,并且一代又一代延续着教育世家的血脉。

现如今,冈上月池“教授村”一步一景都在清晰地传递着“教授村”的文化基因——百年古樟、旗杆石、乌沙门、月池、古井生动再现“树人”场景,55个家风小故事、十多幅书型家训家教时刻警醒激励后人,青瓦、白墙、勾棱。不仅如此,冈上镇在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这里生态环境优美。而之所以说是“才子之乡”,想必是人才济济,出才子的地方,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月池熊家,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村子,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由政府命名的“教授村”,民国初年至今,从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就已经走出了300多位教授级以上的人才。(王健、邱业成、洪漫摄影)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