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龙不简单,他虽然听不到,也不会说话,但他自立自强,硬是培养出两个大学生,我们都佩服他。”说起聋哑人刘建龙,抚州市临川区茅排乡山陂村的村民都赞叹不已。
刘建龙今年53岁,是一个天生的聋哑人。从小,他在无声的世界里成长。没有人跟他玩,孤独伴随着他的童年生活。刘建龙特别向往读书。小时候,经常跑到学校看着别的孩子上课。回到家里就用手比划着也要去上学。父母知道了他的想法,便带着他去学校报名。可是,学校不接收聋哑人,刘建龙的上学梦就此破灭。
成年后,刘建龙到处找活干,但却屡屡碰壁,都不愿意聘请聋哑人做事。一段时间里,刘建龙十分自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十多天不出门。后来,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刘建龙慢慢开朗起来。之后,经过村干部介绍,刘建龙顺利到附近一家工地上班。他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总是早出晚归,勤奋工作,受到老板的青睐。邻村的一个姑娘看刘建龙会干活,而且实在,决定嫁给他。
婚后,刘建龙更加卖力干活。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生活开支的加大,刘建龙渐渐力不从心了。“他干的都是苦力活,一个月收入很少。” 山陂村扶贫第一书记胡波说,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勉强应付。孩子大了,要继续读书,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2014年,在乡村干部的认定下,刘建龙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胡波成为他的帮扶干部。走进刘建龙的家,看着这满脸愁容的一家人,以及两个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胡波对刘建龙说道:“孩子一定要读书,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不能让儿女再穷下去了。”
胡波说到做到。他一面帮助刘建龙的儿女申请贫困学生补助,落实助学金贷款,一面帮助刘建龙两口子找收入较高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在胡波的牵线搭桥下,刘建龙不久到浙江一家石厂打工,夫妻每月共有4000元的工资。2016年底,刘建龙成功脱贫了。
刘建龙的儿女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2017年,女儿刘丽娟考上了豫章师范学院。去年,儿子刘志赞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刘建龙成为全村唯一一家出两个大学生的家庭,让村民十分羡慕。“我爸爸虽然是个聋哑人不会说话,但我和姐姐都知道他希望我们好好读书,所以他拼命干活。” 刘志赞表示,自己能够进入大学,首先要感谢父母,再就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