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有效提升村民收入 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南昌艾溪湖管理处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出硕果

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有效提升村民收入 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南昌艾溪湖管理处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出硕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1-22 19: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各类要素市场配置、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培育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政性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南昌艾溪湖管理处对7个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股份合作制度改革。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2567人,量化集体资产66533.89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4374.01万元,农用土地面积0.118万亩,成立了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有效激发了集体经济活力,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

11月21日,记者随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驻赣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南昌艾溪湖管理处,该处党委委员、副主任黄代亮告诉记者,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为有序推进改革工作,艾溪湖管理处着力构建了处本级全面负责、村级组织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艾溪湖管理处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艾处发201870号),明确了时间节点,细化了改革任务,制定了操作流程,并指导各村成立工作小组和实施方案。成立了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财政、农经、规建、综治、卫计、巡查督察等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指导各行政村开展改革工作。在“两委”领导下,各行政村相应成立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具体承担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资产量化、收益分配等环节的组织实施职责,分工协作做好改革工作。

强化保障,夯实基础

管理处拨付450000元用于农林水专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对薄弱村给予重点扶持倾斜。为获得干部群众支持理解,切实解决改革是平分集体资产、抢夺干部权力思想禁锢,管理处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坚持培训先行,开展专题会议和集中培训共7次,直接培训村“两委”、村民组长和村会计培训人员180人次,带头宣传渗透,充分统一思想。通过悬挂横幅,依托村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全方位集中开展宣传,从而营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浓厚氛围,切实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管理处还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对村级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对各类资产,摸清底数、明确权属,清查内容做到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在清产核资上,资产核实结果通过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进行审核确认,确认后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并上报处、区农业部门备案;处农经部门出台清产核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意见,明确集体资产核销、价值评估、账目调整、违规违纪处理等事宜。

在成员确认上,在清产核资基层上,管理处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对成员资格进行确认,确保公平、公正、合法、合情、合理;在资产量化上,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折股来给你画范围、折股量化方式等事项,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股份量化股权分配对象的确认、股权配置比例的确定,张榜公示,并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民主讨论,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通过后实施;在收益分配上,收益方案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明确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真正把集体资产股权收益分配权落实到位。

黄代亮告诉记者,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一,理顺了“一本账”

通过全面清查核实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债权债务和非经营性资产,全面摸清了管理处集体家底,量化资产总额为66533.89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44374.01万元,股金分红总额44374.01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0.4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0.118万亩。健全了管理制度,村民心里都有了明白账,对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干部工作更加信服,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第二,确认了“一批成员”

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统一确定成员身份的条件、成员身份登记的时间节点,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条件做出了基本限定。同时,在股权设置上,管理处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做到科学设置、合理分配。在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广泛征求意见,确保群众认可,保障股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

第三,开拓了“一条路”

管理处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结合各村实际开拓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提出“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推动村级资产利用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如:艾湖村结合全区产业规划调整和城市环境整治的需要,对产业园进行升级改造,将园区内的小型企业全面清退,与企业合作建设“糖果盒”文化创意园,糖果盒文化与创意创新产业园拟改扩建面积17000平方米,改建完成后达到37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打造为幼儿教育娱乐服务主题的主题园区,并成为南昌市一流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艾溪村与雅言人学校合作,一期投入5000万元,将工业园内原先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7栋厂房,改造升级为“清新、闲适、亲民”的艺术街区,升级为具有江西特色的教育品牌聚集地,年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打造了以特色餐饮为主,休闲娱乐、风味小吃、特色排挡等商业业态为辅,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平民夜市消费街区“艾溪里美食街”,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有效提升了管理处村民收入,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稳定了“一拨人”

随着各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兴起,各村相应产生了一批工作岗位,从而有效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使得一批待业在家的村民走上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以艾溪村为例,管理处在艾溪村打造了高新区第一条夜间经济美食街——艾溪里美食街。艾溪里美食街主打以“艾溪村夜生活·美味不打烊”夜间美食。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热捧。夜市打造前每天2000余人次,打造后提升至6000余人次,打造前每日消费额5万余元,打造后每日消费额提升至15万余元。打造前就业人数160人,打造后就业人数260人,带动就业人数增加100余人。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