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那一个夏日,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满校园。在南昌航空大学的校门前,鲍丽娟伫立许久,对她而言,“人民教师”四个字的分量,很重。面对即将实现的童年愿望,她眼神透露着坚定,心中满怀无限期许。
保持热爱,深耕不辍
千万丈的大厦总有一片奠基石,最初的热爱却是无可替代的存在。“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当问及鲍丽娟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初衷时,她将记忆幻灯片缓缓拨至童年。“那时候的我经常拿着小黑板,给比自己小的孩子‘讲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鲍丽娟来到南昌航空大学,从方寸课桌到三尺讲台,从南京到南昌,鲍丽娟完成的不仅是自身专业水平的精进,更是给学生们渴求知识的心带去了温润的滋养。
“数学是一门具有‘魔力’的学科。看似复杂的理论背后,蕴含着极强的逻辑性,在将数学模型投入航空航天等领域实际应用时,你能感受到每一个数据的温度。”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她逐渐察觉到自己教书时的力不从心:课堂似乎分裂为教师与学生的两个群体,学生积极性不高、深度思考能力不足,传统课堂的弊端逐渐显现,她常为自己不能给出更深刻的解读,让学生轻松学习而苦恼。
对教学的热爱是鲍丽娟的信仰,而引导学生们进入并徜徉于数学乐园则一直鞭策她在专业上孜孜以求。反复思忖后鲍丽娟认为,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该改革了。
当首次了解到“对分课堂”的授课形式后,她尝试将其引入教学:课堂上,一部分时间由老师讲授知识,另一部分时间由学生们自行分组、讨论、答疑,让学生自己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发现自身逻辑上 “卡脖子”的难点,在“攻坚克难”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0与无穷大的乘积还是0吗?”一阵热烈讨论后,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虽然0乘以任何数为0,但无穷大乘以0这样的形式叫不定式,它的结果可能为0甚至是不为0的任何常数,也可能为无穷大,也可能无解。”
“鲍老师的高数真有趣!原来我也可以学好高数。”上过鲍丽娟高数课程的学生如是说:比起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似乎更加重要。
虽然“对分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她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又尝试将自己在教学上的实践心得进行整理输出,以希望帮助更多有着同样困惑的人。关于“函数连续性与间断点”的对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教改论文由此诞生。
“择一事终一生”!面对“没必要”“太辛苦了”的声音,鲍丽娟认为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那么就要用实际行动去不断耕耘,不断去展现“教师”二字的内涵。在她的从教生涯中,也一直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她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理解:热爱教育事业、不计名利、乐于奉献。
“竞”心为学,务实从教
“‘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鲍丽娟为了走在教学最前沿,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在参赛过程中,鲍丽娟投注了真实的汗水和十足的努力,数十年的学习和教育经验终能集腋成裘——她先后获得了“2013年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2020年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三等奖。
每一次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反复打磨的蓄势待发。正是通过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生动展示,鲍丽娟在切磋中反思、总结、进步。她常常沉浸在高数微课设计、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站里,学习优秀的授课方式,也常常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她用一遍又一遍淬炼后的内容,成就了每一堂充实的课程。后来的教学中,正是有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肇端,她才能将启发式、问题驱动式、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程当中。
在对高数基本的“零点定理”的讲授中,面对已经在同学们脑袋里扎了根的“连续”的观念,鲍丽娟从常见的一维事例出发,由此引申出“不动点理论”的二维、三维甚至四维情形:
“试想在一个水平面上拉一根橡皮筋,一头朝左拉,另一头朝右拉,在橡皮筋不拉断的情况下,橡皮筋上是否有一点在它原来的位置上不动?”
“从‘线’拓展到‘面’,在桌面上有一张纸,将其揉皱成一团,把它扔在原来位置上,那么,纸团上至少有一点,它在揉皱前的初始位置上方。”
“从‘面’延伸到‘空间’,假设有一杯咖啡,我们缓慢均匀地将它搅拌,使得没有湍流和气泡产生,没有液体溅出,然后令咖啡徐缓地静止下来,那么至少有一个分子,它在搅动前的位置和它在静止后的位置重合。”
“当引入‘时间’维度,同学们你们可以举出对应的例子吗?”
设计问题,引导学习,并将知识投入实际应用,鲍丽娟表示:“如果说竞赛传递的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那么让同学们在体会到数学逻辑的严密性的同时,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在竞赛中最大的收获。”
示以美好,授以希望
“先育人后教书”是鲍丽娟一直笃行的信条,“老师和学生应该彼此尊重,‘亲其师而能信其道’,师生间友好信任了,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平等民主、亦师亦友”是她和同学们的相处状态。
作为教师,她对同学一视同仁。课间十分钟,是鲍丽娟与学生的“思政”互动环节。
“老师,上课我都听懂了,但题目就是不会做。”面对基础薄弱的同学,鲍丽娟细心指导:“大学的学习模式和高中不同,课后的及时总结更加重要。”私底下,她常鼓励在课程学习中得心应手的同学主动上前帮助,增加同学间的友爱互动。
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同学,鲍丽娟耐心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鲍丽娟的温柔关切,同学敞开心扉,从入学的困惑到学习状态的缺失,她都侧耳倾听,并给出诚恳建议。
施教亦受教,作为朋友,鲍丽娟珍惜每一段师生情谊。2019级学生张恒硕谈及对鲍丽娟的印象时说道,“鲍老师平时生活中每天都积极向上,就像一朵向日葵,跟她聊天时总让我们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当2015级学生黄全得知自己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总决赛获得一等奖时,便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知了鲍丽娟。“能和孩子们分享前行道路上的喜悦,我感到很幸福,心间总会淌过潺潺暖意。”此刻,她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微笑。
回忆起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鲍丽娟望向窗外,深情地说:“教育本是师生间的相互成就,孩子们对我教学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反馈,就是我教学前行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一堂鲍丽娟的课,传道解惑在春风化雨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获取自然水到渠成;与其谈一次心,和暖之风盈满心田。师者也正该如此,正如德国哲学家思贝尔斯说的:“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