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沿线风景秀美,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以景德镇为核心,在半径200公里内有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等“六山三湖四城”旅游热点和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2021年4月9日,记者在采风调研中了解到,景婺黄(常)高速公路自2006年11月19日建成通车以来,对开发江西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通道。
进入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江西段,映入记者眼帘的景象如诗如画:蓝天白云下,花红草绿,树木葱茏,空气清新,沿线所经古村落、古建筑等保持着原生态,整条公路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恍如大自然“长”出来的一条路。高速公路所经婺源县江湾村的古樟树群郁郁葱葱。据说这些古樟树群是当年修路时建设者们经过精心设计避让才被原地保留下来的。
婺源县委宣传部网宣办主任单长华告诉记者,“2006年景婺黄(常)高速公路通车,婺源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从此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特别是近五年,婺源县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4%。”
单长华告诉记者,今年,婺源县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由13.6:32.5:53.9调整为8.3:23.2:68.5。全域旅游龙头地位更加凸显。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3 家,4A级景区数量继续稳居全国县级之最。荣获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域旅游“婺源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向全国推广。生态工业发展更具潜力。工业园区扩区调区获省政府批复,规划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至3.39平方公里。新增投资20亿重大工业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38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多季节油菜花”全球首次试种成功。“婺源绿茶”连续25年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荣获全国乡村振兴整建制推进科技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婺源绿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有机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示范单位、婺源绿茶入选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18年首次夺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进步奖”,2019年经济指标综合考评历史性挤入全市第一方阵,荣获“2017-2019”年度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单位;连续七年蝉联全省科学(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
沿着高速公路自西进入上饶的门户婺源赋春镇。这里是婺源西南旅游商贸中心镇。赋春镇东邻中云镇、清华镇,南连许村镇、镇头镇,西接浮梁县,北邻大鄣山乡,镇域面积305平方千米,山林面积39万亩,森林覆盖率84.15%,耕地面积33076.6亩,其中水田面积29261亩,旱地面积3815亩。赋春镇下辖赋春、冲田、新田、游汀、臧坑、洪家、排前、虎溪、盘坑、林塘、岩前、长溪、严田、湖山、甲路、胡家、对坞17个村和长降社区,100个自然村147个村民小组。赋春镇政府驻地赋春村,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9800人。赋春全镇总户数9489户,3.2万人。
单长华主任告诉记者,赋春高速路口自2006年建成以后,对婺源县赋春镇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高速公路建成前,全镇2006年财政收入为422.25万元,2020年已经达到3823.9万元,增长805%。自高速公路建成后,赋春镇打造鸳鸯湖、严田古樟风景区和源头古村等国家4A级景区3个,带动旅游发展,从原先每年接待20万人增长至每年接待300万人,增长1400%。同时,赋春镇凭借高速路口的交通便利条件,顺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永鑫环保、顺兴木业、新辉木业等大型生态工业企业。这些变化也实实在在将当地农民收入从原先的每年人均5000元增长至如今每年人均12000元。
经过婺源县江湾村,就是著名的晒秋古镇婺源县篁岭村。“旅游从来不限一地一隅、不囿一景一区。单独的景致不免有点单调。景婺黄高速公路的开通串联着千年瓷都景德镇、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世界自然遗产黄山。对游客来说。这条高速公路无疑是最精品最便捷的线路。在这条高速上婺源篁岭晒秋古镇更是受益匪浅。春赏万亩梯田花海,夏观鲜花小镇,秋瞰晒秋人家特色乡俗,冬品民俗文化。一年四季客人爆棚。”今年46岁的篁岭村村民曹加祥兴奋地告诉记者。
像往常一样,曹加祥一大早就忙着为“活态晒秋”做准备,时不时还提醒游客在哪儿取景角度最好。曹加祥说,他每天都要把时令农作物晾晒出去。
曹加祥说,“在高速公路开通以前,我们村很穷,出行很难,小孩读书、老人看病、村民碾米都要到邻村,还经常停电,村里留不住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2009年,也就是高速公路开通的第三年,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算开发景区,在山下盖起房屋,动员村民进行房屋置换,把土地流转过来。”
听说篁岭景区要开发,2012年,曹加祥辞掉在杭州的工作,返乡应聘进入篁岭景区农业拓展部种油菜。曹加祥说,“当时,家里人很不理解,觉得我在外打工挣钱多,干嘛要回来。但我觉得,只有家乡发展起来了,家乡的人们才能有好日子,我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力。”
曹加祥告诉记者,篁岭村有600多年历史,晒秋是传统农俗。这里地无三尺平,村民在老房子上伸出木杆,晾晒吃不完的瓜果蔬菜,而秋天收获辣椒、玉米、黄菊后,晒秋的色彩度特别好。以前农户是随意晾晒,你家晒玉米,他家晒辣椒。景区开发后,曹加祥组织策划,让村民搭配成各种色块“艺术晒秋”。2014年国庆前夕,他设计用辣椒、谷子摆出国旗的图案祝福祖国,一下子让“篁岭晒秋”出了名,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符号”。
如今,曹加祥已是篁岭景区民俗体验组负责人,专门指导村民“晒秋”。这些年,他投入十几万元购买摄影装备,拍摄家乡的美丽风景,照片获了不少奖,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不仅如此,他还将山下的住宅改造成民宿,每年有30多万元收入。“旅游做活了,村里人开起了农家乐,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说。
曹加祥说,景婺黄高速公路开通后,从景德镇或黄山经过的游客大多会选择在婺源篁岭景区作为停留休息点。随着道路和停车场的拓宽、完善,乘坐旅游大巴车和自驾游小汽车来篁岭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县城宾馆日日爆满,当地村民也陆续开起民宿。客人品尝到村民非常地道的农家饭菜后,还会购买当地的笋干、腊肉、茶叶、篁菊等当地农特产品带给家人。这也刺激了当地种养产业的发展。一日复一日,挣到钱后村民们开始家家买起小车,通过景婺黄高速,远到黄山和景德镇机场或高铁接送游客。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篁岭村民奔向致富之路。
据介绍,交通的便利,不但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的农民的就业生产方式。通过土地流转,篁岭村民实现了资产性收益;通过本地就业的方式,村民实现了劳务性收益;通过家门口创业的方式,村民实现了创造性收益。篁岭由生存型的“自然村”,升级为消费型和发展型的“商业镇”,同时通过村民的就业、创业、兴业,实现了农村经济的产业融动,重建了农村的经济自信、农业的产业自信、农民的文化自信,彻底“挪穷窝”“拔穷根”。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江西婺源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说,2019年,景区支付给村民的工资达500余万元,村民旅游创业收入达600余万元;篁岭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到4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到13万元。
漳村位于婺源县思口镇,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小村子,淳朴而自然,村子的南面,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坪和一条缓缓流动的溪流,三座长长的板凳桥串联两岸和草坪其中。高速公路开通后,凭借着优渥的自然环境和中国最长板凳桥的名号,漳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2002年,漳村村民王利保因车祸导致腰椎断裂,卧床6年看病,欠下30多万元外债。因为年轻时王利保会打鱼,随着来漳村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就撑着竹排在河中撒网,凭借一套优美的撒渔网动作,成为摄影师们的“兼职模特”、摄影爱好者眼中的“网红渔翁”,吃上了“旅游饭”。后来,向他预约付费拍摄的旅游团队也逐渐多了起来,2018年,王利保一家脱了贫。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