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月高悬,整个城市都沉静下来的时候,一群地铁人便开始了他们的精检细修。每个夜晚,最后一列电客车回库,南昌地铁3号线的轨道检修工,便卯足干劲“暗中行动”,他们有个亲切的称呼,那就是“轨道医生”。
列车行驶在钢轨上,钢轨长年与列车车轮亲密接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仅钢轨会有磨损,尺寸也会有变化,为了确保列车行驶平稳、乘客乘坐舒适,南昌地铁3号线全线的轨道每天都要一节节地接受“轨道医生”的检查和疗伤。而检查和疗伤都是在列车停运后的深夜进行,检修人员必须在3个多小时里争分夺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着列车的平稳运行。
赵建业,南昌中铁穗城轨道公司轨道专业工程师,他是南昌地铁3号线的 “轨道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铁路局到地铁,他已经从事轨道养护工作十余年,现场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每天凌晨时分,赵建业总是出现在悠长湿冷的隧道里,他要组织人工巡道、线路及道岔维修保养、联结零件涂油、钢轨打磨探伤等作业,他拿着道尺检查线路轨距,拉着弦线检查线路的高低,有时候使用钢轨探伤车给钢轨做“B超”,有时候又使用轨检小车给线路做综合检查。每个晚上他都要步行检查六七公里的线路,结实的劳保鞋已经被他磨破了两双,废旧的手套他已经堆满了一箩筐。
零误差的“一手绝活”。水平,是指两侧钢轨之间的相对高差。水平一旦超限,列车通过时便会出现颠簸,极大地影响乘车的舒适度,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整改水平病害,需要抬起钢轨,在轨底调整胶垫的厚度,使得钢轨得到升降,才能有效地整治。而这需要精密的检查,同时技术要求也很高,但对于赵建业来说这几乎是他的“一手绝活”,经验丰富的他通过目测,便能把握好这个毫米级的精度,经过他处理的病害再通过精密仪器测量,每次都能取得水平为“0”的精准效果。
零故障背后的奉献。今年以来,南昌地铁3号线轨道长期保持在无超限、无故障的水平运行,而零故障的背后是则是无数个赵建业地默默奉献。他们每周对正线全覆盖巡视不少于2次,每月对全线线路轨检仪检查不少于1次,每月对全线道岔检查不少于1次,每月对正线钢轨母材探伤1次,每季度对场段钢轨母材探伤1次,每半年对全线5089处焊缝探伤1次,每月对全线36组关键道岔进行工信联调,每季度对全线19组重点道岔进行工信联调,每年对60组一般道岔进行工信联调……
开通当天的抉择。为了全力保障南昌地铁3号线按期开通,赵建业一次又一次地穿梭于正线区间,认真检查,严格把关。开通前,赵建业和他的同事们步行检查了所有的线路,一米一米的检查,一米一米的整改,执行着毫米级的误差标准,不敢有丝毫懈怠。从铺轨开始到开通运营,他先后下现场一百余次,整改问题三千多条,直到开通前一夜,他还在正线区间紧锣密鼓的做着最后的检查。无数个夜晚的精检细修迎来了2020年12月26日南昌地铁3号线的如期开通。而那一天,满心激动的他,一直在现场保障运营到晚上11点,当他回到家里,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因为手臂脱臼已哭了半个多小时,已经连续上了十几个夜班的他,红肿的眼睛里满含着泪水,步履不停地将女儿送往医院。他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医生的救治,一边在那里喃喃自语,三号线开通的喜悦和对家庭对女儿的愧疚交织于他的内心,心力交瘁的他一瞬间好像老了许多。
这便是南昌地铁3号线的赵建业,他始终以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理想信念,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在28.5公里的线路上。那一滴滴从他的额头掉落在钢轨上汗水,折射出的恰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初心。(鲍赣生摄影)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