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临川多举措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灌溉条件,集中连片推进,确保旱涝保收,推动该区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

江西临川多举措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9-14 21: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灌溉条件,集中连片推进,确保旱涝保收,推动该区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2016年至今,5年时间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2.7万亩,新增耕地1万多亩,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连日来,走进各乡镇田间地头,沃野上一片片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园美景。9月13日,在东馆镇下龚四组一片金灿灿的农田里,种植户龚德高乐得合不拢嘴。以前,这块近160亩“望天丘”由于地处偏僻,农田灌溉用水根本引不进来,只能够种上一季。去冬今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 “望天丘”变为高产良田。“以前,这些农田收成不好,灌溉不了。现在好了,两季种下来,每亩收2000斤稻谷不成问题。” 龚德高说。

在荣山镇娄家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区,记者抬眼望去,眼前的农田方方正正,机耕道、水泥灌渠直通田间。据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经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的农田由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由“望天丘”变为“丰产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通过项目建设,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局长邱福文说,目前临川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效果好、群众评价高,走在全省前列。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该区始终坚持高标准、科学合理推进。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灌排体系、土壤特性、林网布局等情况,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格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等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确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去年,东馆镇确定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共开挖疏浚渠道15800米,衬砌渠道12600米,修建机耕路3950米,新建渠系建筑物46座,营造农田防护林8000株,示范推广优质稻2000亩。改造后,昔日的老土渠变成了水泥渠,渠里流水潺潺,非常通畅,带有钢闸门的U形渠通往每一丘田头。水泥渠建好后,进水排水非常方便,真正达到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建好后,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留下来,重新吃上了“种田饭”。熊辉发是河埠乡熊饶村人,一直在浙江杭州打工。去年春节回家,他看到村里的农田得到了大面积的改造,种田条件比起以前好多了,他果断决定留下来,承包了村里80多亩水田。据统计,今年,该乡有10多个村民留在村里,种上了高标准农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35万亩,全年产量超过12亿斤。

建好高标准农田后,该区相关部门还推进多种种植模式,让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区政府把推进稻渔、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作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综合种养在项目区“生根开花”,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共作,稻虾共生,生态环保”的多赢效应。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养殖、规模养殖,在秋溪、抚北等乡镇示范建设了一批产量高、产品优、效益好的稻渔、稻虾综合种养“样板田”。 “鱼、虾与水稻共用一块田,水稻可以为它们提供栖息、摄食的生长环境,鱼、虾等又可以为水稻除草、提供有机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邱福文说。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