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临川乡村产业开出“特色致富花”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抚州市临川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富有乡土特色和本地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实现产业兴、乡村旺的目标,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西临川乡村产业开出“特色致富花”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9-24 22: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抚州市临川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富有乡土特色和本地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实现产业兴、乡村旺的目标,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花果成“致富果”

“我在这里采摘无花果,一天有60多块钱,我觉得还不错。”9月22日,在大岗镇下门村的无花果种植基地,脱贫户陈美华正在忙着采摘。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采摘的人群。基地创办人陈冬根说,如今,每天都有40多人在山上采摘。

无花果又叫天仙果、明目果,其果实肉质肥厚、个体大、口感鲜美。几年前,创业能人陈冬根租赁荒山500亩,引进无花果种苗进行种植。 目前,已形成集种植、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年产无花果100万斤,产值达1500万元。长年安排附近50多人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为带动村民致富,陈冬根无偿提供种苗、技术,引导12名村民种植无花果。村民熊保康原来家里比较困难。自从种植了5亩无花果后,他每年收入达4万多元,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他还打算继续增加种植面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灯芯草成“黄金草”

“自从种了灯芯草,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在荣山镇新安村,村民何长金每天都坐在家里,加工灯芯草,平均收入每天40元左右。

何长金今年53岁,丈夫早年因病去世,自己患有多种慢性病,干不了重活。以前,何长金仅靠政府的低保金救助,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18年,新安村委会根据她的身体条件,让她认种一亩灯芯草。何长金经常生病住院,忙不过来,村干部主动上门帮助她栽种、收割灯芯草。一年下来,何长金认种的1亩灯芯草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目前,荣山镇灯芯草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产值5亿元,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灯芯草,每人年收入有3000元以上。

紫薯变为“地中宝”

金秋九月,在罗针镇300亩紫薯种植基地,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村民正在收紫薯。随意挖开一株,五六个紫色的薯就显露出来,大的有鸭蛋大小,小的也有大拇指粗细。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这片紫薯种植基地今年6月中下旬创建的,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
许友民一直在家种田,收入并不高。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今年种植了3亩紫薯。如今,紫薯获得丰收,他不愁销售。村委会早就帮助他联系好了。许友民表示,以前,单靠种田一项收入太少。现在加上种植紫薯的收入,一年下来,可以增加2万多元。罗针镇农技站长陈求发介绍,目前,全镇种植紫薯的村民有24户,种植面积3000多亩。此外,该镇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发展蔬菜、水果、孔雀、黄鳝等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致富道路。(章晋辉摄影)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