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 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诊号脉”

南昌市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 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诊号脉”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01 13: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进一步抓好南昌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9月27日、28日南昌市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学者在南昌县、进贤县等部分村点实地察看南昌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并进行恳谈交流,为南昌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诊号脉”,全面调查整治现状、分析查找短板弱项,为南昌市十四五时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出对策和建议。

9月27日,记者随专家、学者走进南昌县塘南镇张溪村南坊自然村。这里农民的别墅连排成片;随处可见的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保留住田园的自然元素,彰显新农村特色风光。张溪村全村781户4021人,下辖9个自然村,其中南坊东自然村共103户455人。

村民魏九妹告诉记者,她每年收入5万多元,自家的田地通过土地流转租给别人种,自己到南昌县塘南工控陌上园打工,业余时间到村活动中心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现如今农村的生活不比城市差。

张西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慎民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都有比较高的稳定收入。村里出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村民非常支持,同时感觉幸福指数提高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塘南镇党委、镇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极度重视张溪村南坊东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组建精干力量开展一户一宣传,拆除有碍观瞻建筑3500余平方米,立面改造房屋103栋22175平米,新建景观墙面积6648平米、人行道1124平米、停车位35个、路灯23盏。清理杂草杂树5000余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857平米,乔木248株,球类270株。以农房改善为契机,整治重塑乡村环境、整合集聚资源要素,积极发展乡村景点。除此之外,镇党委对南坊东的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治理同样高度重视,大力建成地下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给水管网,建设日处理污水量50吨的污水处理系统,配备20立方调节池、100吨一体化处理设备、人工湿地等。

9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白虎岭西南、“十三五”时期的省级贫困村在南昌县黄马乡罗渡村山下组,记者看到,如今的罗渡村“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

黄马乡罗渡村山下组村民黄标告诉记者,他靠种植富硒白莲致富,年收入50多万元。他在县城购置了楼房,爱人在县城工作,平时帮他做白莲管理和营销。在山下组他家也盖起了三层别墅。他说,以前回到村里,到处是泥巴路,现在都换成了柏油路,从城镇到乡村往返非常方便。

山下组村民吴和平说,由于他家的土地不能大面积种植,流转不太方便,就自己雇人种植蔬菜和水稻,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他说,自己在城镇购买了楼房,在农村也有两层半楼房,孩子都已成人,在城市里教书,目前全家生活得非常惬意。

罗渡村驻村第一书记习江北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该村14个村小组均建设了垃圾屋,并配备了保洁员,在全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堆放;打造了高标准的四星级厕所;建设山下、罗渡、港头、刘家四个自然村污水处理项目,农村污水横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村民既看得到变化,又感受得到幸福。

记者了解到,罗渡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村。近年来,在市委办公厅、市委保密机要局对接帮扶,罗渡村走出了一条高颜值致富路,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江西省文明村。

罗渡村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积极申请、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8项,多方筹措资金,推动交通、环境、水电、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了罗渡村自来水户户通工程,解决百姓用水问题;全村1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有硬化的对外机动车道,家家户户有入户便道;对所有自然村电网进行整体改造升级,已全面实现户通生活用电。

9月27日,在南昌县冈上镇蚕石村,农村大妈们正在跳广场舞。

南昌县岗上镇蚕石村副书记刘荣华告诉记者,冈上镇实行上下联动、分片管理、责任到人、齐抓共管镇村组“五级”网格制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和镇村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常态化开展“段长制”“路长制”活动,全力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中,并带动、影响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冈上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坚持因地制宜,把人居环境整治与本地人文、自然环境资源有机结合,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记者了解到,冈上镇注重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发动,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

一是推行“三风+人居环境整治”。依托“三风”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了“好家训好家规”、“文明家庭”、“清洁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动员村民自己主动整理庭院,做到每家每户或有果园、或有菜园、或有花园。2021年蚕石村共评选出22户文明家庭、32户清洁家庭,示范带动了更多家庭见贤思齐,主动加入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

二是推行“村民自治+人居环境整治”。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家族带头人、外出乡贤和农村致富能手等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调解矛盾纠纷,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对不想参与整治的村民,由理事会成员上门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拆围墙、平菜地、推平猪圈鸡舍旱厕茅房,确保了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对一些重大整治项目,按照程序要求做好张榜公示,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知晓,激发他们主人翁自豪感。

三是推行“网格化管理+人居环境整治”。实行上下联动、分片管理、责任到人、齐抓共管镇村组“五级”网格制度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和镇村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常态化开展“段长制”“路长制”活动,全力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中,并以切身行动带动、影响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9月27日,在进贤县温圳镇杨溪村李家自然村,记者看到这里水环境与惠民生共赢的画面。

杨溪李家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围绕水环境治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规划、打造,不断优化全村水环境,突显了“水是古村之韵、文是古村之魂”特色景观。

杨溪李家村地处江西六大水系之一的抚河中下游东岸,位于千年古镇温圳镇城镇南郊。全村263户共1278人。

该村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历史人文厚重,曾先后孕育了5名翰林、12名进士、24名举人,堪称名副其实的“进士村”,为我国著名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李瑞清故居,也是江西省原副省长李世璋的家乡。

该村自2012年成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后,结合村庄三面环水,村落居中,为溪水和杨柳环绕的生态自然景观,以及溪内大小水塘相串,水系相通的地理自然优势,按照古村“保护与利用”原则,乘势而上,杨优成势,着手规划水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优化,将水环境列入古村落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为创建好水生态文明村,全村干部群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做好了四件事:一是管好水源。村里成立了水生态文明创建小组,积极推行塘长制、渠长制,建立了完善的水塘、水渠管理责任体系,开展了塘、渠“清四乱”行动,对村里水塘清理淤泥6060立方,整修杨德清渠道3.75公里,水塘护坡700多米,水渠红石护坡620米,对塘渠堤岸进行绿化,整治提升,促使塘、渠污染有效改善,水质达标全面提高;二是节约用水。村集体合理配置水源,积极做好节水工作,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村理事会注重提升理事管事能力,积极抓好水资源监控管理。同时着力普及科学用水,节水知识,营造了浓厚的节水氛围;三是治理污水。争取上级150万元专项支持资金,村上投入200多万元配套资金,建设3个日处理100吨污水的处理设施,建设污水管网2000余米,认真推进治污减排工程建设,实现了全村治水处理全覆盖,确保了村庄水域水面优良清洁;四是护好水源。村小组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切实加强水源地整治,抓实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影响水土保持和影响水源清洁的生产和建设实行“零容认”坚决予以制止和处理,确保了水域生态环境健康良好。

据了解,通过水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李家村家家安装了自来水,村民生活用水符合国家《农村实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合格率达100%;农户卫生厕普及率100%;生活垃圾清运处置率达100%,居民生活生产污水排放处置规范科学,绿化环保全面达标。

9月27日,在进贤县温圳镇东岗村委会岗前村,记者了解到,该村聘请江西中昌设计院进行了高标准村落建设规划。

拆除了主房83幢,附属建筑36处,新建81栋新户型,新建一栋850平方米老年公寓,对旧房进行统一“穿衣戴帽”,新建4个活动广场,整治门塘一口,实施雨污分流,新建一处具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湿地公园,安装太阳能路灯96盏,进村主干道和村内主干道全部铺设了沥青路面。

东岗村委会书记吴建辉告诉记者,该村组建了由10名吃得苦、受得气、人公道、会做事的村民任理事的村民理事会,对村里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洁、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村风民风建设进行自治管理。

9月28日,记者在南昌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恳谈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南昌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通过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庄整治全覆盖。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建立完善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卫生保洁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厕所革命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改造卫生户厕43.99万户,户厕改造率为94.2%,再加上乡村公厕建设,全市农民基本用上了卫生厕所。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全市13%的自然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进行纳管处理。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五个涉农县区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南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凌永青介绍说,接下来,南昌市将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品质提升,大力推进南昌市乡村建设三年行动,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主题,立足村庄自然资源禀赋,延续历史文脉,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精心塑造乡村特色风貌,力争到2023年全市建设120个左右更高质量、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新时代“五美”乡村。(王健摄影)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