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中华秋沙鸭又回赣江中游万安窑头越冬

“国宝”中华秋沙鸭又回赣江中游万安窑头越冬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26 14: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26只体态优美、气质高雅的“国宝”中华秋沙鸭,不时掠过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下游水域,在不远处降落,时而悠闲自得地随波逐浪,时而突然潜入水中寻觅小鱼,饱餐后便在江中的浅滩上安静地休憩。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通常被视为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

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

赣江中游中华秋沙鸭越冬群(钟平华摄影)

赣江中游中华秋沙鸭越冬群(钟平华摄影)

中华秋沙鸭(左1、右1为雌体,中间两只为雄体)

中华秋沙鸭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繁殖,每年10月开始,会迁徙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栖息,通常岸边有茂密的水岸树林。江西省五河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越冬栖息地。2006年以来,江西省科学院戴年华研究员与江西师范大学邵明勤博士等一直关注并研究中华秋沙鸭在江西省越冬生态,先后在信江弋阳、龙虎山、乐安江婺源、昌江浮梁、修河武宁和修水、抚河宜黄调查到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种群数量90-255只。李茂军等2013年3月在赣江吉安首次发现中华秋沙鸭,钟平华等在2016年12月在赣江一级支流蜀水河遂川、万安和泰和境内发现22只中华秋沙鸭。近日,钟平华等在赣江中游万安窑头江段又调查到26只中华秋沙鸭。

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坝址右岸位于赣江中游万安县窑头镇,左岸位于万安县韶口乡与泰和县马市镇交界处。是一座以航运为主,兼有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型航电枢纽工程。工程于2021年12月28日全面投产运营,项目总投资45.56亿元,装机容量约133兆瓦。

出生在赣江边的动物生态学者戴年华研究员指出,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建成运营后,坝下鱼类资源增多,赣江主支2022年也开始纳入了“十年禁渔”范围,鱼类资源得到了较好地保护,此江段左岸有较好的森林植被,为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戴年华建议,当地有关部门要加强该区域的护水护鱼护鸟等监管工作,尽快建立保护小区,创造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好这一明星物种。

目前,万安县拥有万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和云洲省级湿地公园。万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4075.8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052.98公顷,湿地率达50.37%。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正常蓄水位为67.5m,库容为2.928亿立方米,万安县湿地面积有了较大的增加。

中华秋沙鸭全长约49-63厘米。嘴长而窄,呈红色;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雄鸟的头和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杂以黑色斑纹;大覆羽、三级飞羽和初级飞羽组成的翼镜白色;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其尖端具钩,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下体近白色,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雌鸟的头和颈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渐变为灰色,并具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沾灰色;下体白色,肩和下体两侧具鳞状斑。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中华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鳞胁秋沙鸭。后来,鸟类学家发现它们的原产地是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分布范围狭小,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所以才改称它为中华秋沙鸭。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