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烟草:老刘与烟叶的“不解之缘”

安福烟草:老刘与烟叶的“不解之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3-30 10: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万象更新。阡陌乡间奏响春耕备耕奋进曲,烟叶也迎来了移栽的黄金阶段。

近日,记者走进江西省烤烟种植第一乡--安福县寮塘乡,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烟农们正忙碌在田间地头,进行埋肥料、覆地膜等工作。到处农机轰鸣,备战春耕。

“今年,我继续种植了16亩烟叶,预计可以增收4万元以上……”说到收成,在烟田干活的岗口村烟农刘桂昌开心地笑了。

提起刘桂昌,那可是安福县交口称赞的烤烟种植“名人”。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对烟叶种植一往情深!满脸沧桑,刻印着他种植烟叶的艰辛岁月,炯炯有神的双眼折射出永不服输的坚毅性格。

尝试实现小梦想

2004年安福县掀起种烟大潮时,大字不识一个的刘桂昌率先种植烟叶8亩,大胆心细又肯专研的他和能吃苦的妻子一起晨出暮归,在烟草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现当年烟叶纯利润1万余元。

刘桂昌(左)在烟田里为烟叶进行中耕培土

自此,尝到甜头的他便和烟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逐年发展到现在的16亩。他坚定信心不动摇,认准产业干到底,逐步成为精通种植烟叶的好把式,在种烟致富道路上大步前进,实践使他对种烟不断有了新认识、新方法。

谈到种植烟叶老刘感慨地说:“安福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烟叶生产的独特优势”。

精心管理出品质

事实是最好的见证。每年从烟叶生产种植伊始,基本上每天都能在烟田看见刘桂昌两夫妻的身影,从生产备耕到采收烘烤,顶着酷暑在烟田里中耕除草,冒着大雨采收烟叶,照着月光还在编烟上杆,为能烘烤出好烟常常熬到黎明,才和衣酣睡。

“轻轻松松是种不出好烟的,选择了种植烟叶就是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风雨致富路。” 这是刘桂昌常挂在嘴边的话。

刘桂昌吃苦耐劳是远近出了名的,经过近二十年的亲手作业和认真总结,他认识到要生产优质烟,实现收入更高效,必须持续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技能。

生产季节,刘桂昌总会及时总结、虚心求教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安福县烟草部门的烟叶人员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基层技术员,刘桂昌都能如数家珍,这些都是他技术探讨的对象,通过所学所悟他的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懂管理、善经营的种烟致富能手。

“学烤烟技术,找刘桂昌”这成了十里八乡烟农的普遍共识。刘桂昌的烟叶种植田块每年都作为全县的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田,产出的烟叶品质也一直处于全村前列,经常被县里评为科技兴烟示范户。

勤奋开出幸福花

烟叶收入的不断提高,更加坚定了他走烟叶致富决心。“种烟收入是家庭经济的及时雨,通过种植烟叶解决了两个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现在两个小孩都已经成了家,但还是放不下种植烟叶。”刘桂昌欣慰地说道。

刘桂昌的儿子在浙江开店,前年也当了爷爷,因为丢不下烟叶种植,上半年两夫妻在家经营生产,忙完后他妻子便外出帮忙带孙子。如今,刘桂昌一家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新变化,和烟农们一起阔步走在种烟增收创富的大道上。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桂昌满怀信心地说:“趁现在自己还干的动,就不要浇灭这一腔激情。”面对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老刘决心在烟草部门的热心服务和精心指导下,继续谱写种烟增收创富新篇章。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经过18年的不断坚守,刘桂昌不仅自己种烟致富,还带动村民种植烤烟。全村的烤烟种植户由当初的两三户发展到常年种烟四五十户,全村的烟叶面积常年稳定在千余亩。刘桂昌成了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咖”。(彭桃军供图)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