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春风化雨,战鼓催征。一年前的3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正式“发布”,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集结号,迅即在神州大地吹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西省教师质量协同创新中心锐意进取,潜心研发的“超循环生态教育理念”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和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与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方针相适应,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了一股清泉。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超循环生态系统”
教学过程是一项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师生互动循环为主循环的超循环生态系统工程。
江西省教师质量协同创新中心以江西师大万文涛教授挂帅的课题组,根据教学过程本质观,提出了“N段·四环·五星”项目化教学设计范式,并相应构建起一个以学生的学、思、行、省为单元框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利用行为观测体系所获得的数据,可以构建出以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全体发展为主体框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过程中起到课堂价值引领的作用。
在万文涛看来,课堂是一个以师生互动循环为主要脉络的“超循环生态系统”,教学过程是一项以师生之间的互动循环为主要脉络,以激发个体智慧潜能、陶冶个体道德情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生态系统工程。
在课堂这一“超循环生态系统”中,教师和每位学生都是超循环中拥有生命活力的关键节点,而每一个关键节点本身也都是一个“超循环生命系统”。对教师这一生命主体而言,他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也需要根据国家、社会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来培养学生。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以学定教”,也需要“以教定学”,是教师推动着“由学生到教师,再由教师到学生”的有关“教”的循环。对学生这类生命主体而言,他们需要通过观察、倾听等方式向教师学习,也需要向教师咨询问题或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也在推动着“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的有关“学”的循环。师生分别主导的“教”和“学”的循环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循环。
万文涛教授认为,在以师生为关键节点的课堂“超循环生态系统”中,师生在人格权力上是平等的,但在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和社会角色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以促进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围绕学生的“学”来有效开展“教”。
依靠云平台技术建立全新测评体系
成就一件事,方式方法很重要。得当,往往事半功倍;不当,常常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
传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测评合一、指标有限、重教轻学等问题,已然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严重偏差,主要是由传统指标体系设计者所秉持的教学本质观不当造成的。
万教授介绍说,很长时间以来,知识授受教学本质观在我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处在相对被动的“配角”地位;教学过程被看作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样一个单向的知识授受过程。在这种本质观支配下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要素部分自然是见“教”不见“学”,教学效果部分自然是“重知识性目标达成,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过程本质观决定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观体现教学过程本质观。要建构中小学课堂教学测评体系,就必须全面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寻找到测评体系立足的根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在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万文涛教授发现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由静到动的变化,学生发展观的变化实现了由机械走向生命的转变,研究的价值取向逐渐向人本主义靠拢,并且问题研究方法逐渐回归教学事实。这些变化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测系统致力于专门采集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个体素质评估的重要数据来源池,也是为教师、学校、政府提供的与教师质量相关的“大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万文涛教授研究团队依靠云平台支撑,试图确定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之间更科学的关系,以此建立并优化一种全新的测评体系。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该系统核心功能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的准确记录、课堂教学阶段与行为的智能分析、教师学科教学专业能力与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智能测评、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与新手教师教学行为精准改善与有效提升等。
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教得好,还要评价准。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的构建,充分吸取以往观测体系与评价体系功能定位困难的教训,为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采用了“体系相对分立、数据内在关联”的设计思路。这一设计思路将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两者分开设计;教学行为观测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组合与教学效果指标相关联。
万教授具体介绍说,按照行为主体的不同来划分,课堂教学行为可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又可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评价测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课堂教学观测数据对课堂教学效果作出判断的工具。课堂教学行为观测系统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报告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还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提供数据。
一个时期以来,课堂教学目标是按照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展开的。这种分解方式,实际割裂了各自间的极其重要的有机关联,肢解人才素养这一整体结构,很难让人看到教学行为与目标达成之间的内在契合。
近些年关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讨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认识,将人才素养分解为知识、能力、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四个维度。参考已有的观点,万教授在研究中感到欣慰的是,这四个维度正好与学生脑海中“记忆树”的 生 长 节 律 依 次 对 应 , 与 学 生 的“ 学 ”、“ 思 ”、“行”、“省”等学习行为也相互契合。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四维理解,在构建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研发团队设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社会参与目标”“自主发展目标”四个一级指标。在评价体系各一级指标之下,还设置了一些特殊的二级指标,这些一般都是从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中导入数据的“指数”。
对“双减”下的教学更显现独特功效
研究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通过采访和接触了解到,基于大数据建成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其功能定位于教师自省、教师互助和专家评价时在课堂 (或通过教学录像)获取教学行为数据的工具。其中以“掌上评课”为系统的总体架构,便包括有“观测数据获取系统”“观测数据分析系统”和“评价数据报告系统”等。
一掌在手,教学全有。教师可以在课后边观看自己的授课录像,边在手机或电脑操作根据该体系制作的软件,获取详细的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再查看经电脑转换计算出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报告,以达到深刻自省的目的。学科教师团队同样可以运用这一工具,尝试实现教师间的互助;专家也可以运用该工具较为详细地收集课堂教学行为数据,让此后的评价鉴定更加有根有据,点评指导更加有的放矢。
万文涛以小学语文低段阅读课为例,解释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的内部框架。根据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研发团队在小学语文低段阅读课堂教学观测体系中设置了“复习检查”“新课导入”“初读感知”“字词教学”“重点品读”“熟读成诵”“拓展延伸”等一级栏目。
软件主要采用了分割的方式,来记录课堂教学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还有一些涉及全局、全程又深刻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容,为此,还设置了“综合指数”这样一个一级栏目。考虑到其他栏目都可以边听课边操作,而“综合指数”栏目只能是在快下课的时候,或者下课之后的几分钟内才能作出综合性判断,故这个栏目中子项目尽可能地少。
在复习检查、新课导入等每一个记录主要和辅助教学行为的一级栏目之下,又按照“学”“思”“行”“省”的脉络设置二级栏目。
据悉,“掌上评课”软件具有精准决策、精准自省、精准评价和精准教研等核心功能,既可以用于培训、奖惩,用于分析、规划,还可以用于教学竞赛、教师晋升,用于从校本到区域直至全国的教研等。
该系统供教师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使用,是高品质教师质量服务的后台支撑,现已基本开发完成,已上线试用,深受一线教师好评。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更显现出其独特的功效与魅力。
又是一年春来到,灼灼桃夭花枝俏。初春的江西师大校园满目青翠,花绽草碧树绿鸟鸣,四处透露出勃勃生机。
江西省教师质量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超循环生态教育理念”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和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并蒂花开,竞相吐艳。二者相互配套,相辅相成,有机融为一体,并相得益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力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学天地驰骋翱翔。
(李海红、柴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