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赣鄱乡村】小产业助力乡村大发展

(记者邓玉玲)骄阳与酷暑炙烤着大地,也甜蜜了果实。(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目前,三江镇岗坊村花卉苗木基地带动岗坊村及周边村庄30户100余人固定就业,辐射临时务工200人,包括脱贫户50余人次。

【行走赣鄱乡村】小产业助力乡村大发展

来源: 央广网
2022-06-28 16: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广网南昌6月25日消息 (记者邓玉玲)骄阳与酷暑炙烤着大地,也甜蜜了果实。6月22日,南昌市乡村振兴局组织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走进全市的城镇、乡村,一同感受乡村振兴脉搏,记录时代发展成就。

南昌县三江镇岗坊村:花卉苗木产业铺就乡村“致富路”

如何让村民真正找到创业致富的“金钥匙”?只有就地取材,紧贴当地农村特色,紧盯着城里人的需求,接地气,有新意,才能铺就乡村振兴新路。

“岗坊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生态发展为追求,以生态富民为归宿,立足村内现有农田和水系等自然条件优势,结合新石器时代遗址、抚河风光等旅游资源,打造了一个集乡村文化、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文旅融合产业示范村。”南昌市人防办驻南昌县三江镇岗坊村第一书记冯景华介绍道。

  南昌县三江镇岗坊村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在南昌县三江镇岗坊村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大棚里阵阵花香扑鼻,各式各样盆景植物绿意盎然、摆放整齐。工人们在忙碌地除草、施肥、修整……一株平淡无奇的植物,经过修整后,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观赏盆景。

  第一书记冯景华介绍绿植的名称、生长过程等。(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过去的花木苗木基地可不是现在的场景,从漫天灰尘的砖瓦厂到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及停停做做、收益甚微的扶贫车间,一直让岗坊村处于“半瘫痪状态”。

花卉苗木基地成立于2021年,培育的以根茎类为主,涉及种类50多种,大多是城市景观花卉和观赏盆景。除了销售南昌市以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销往浙江、北京等地,初步预计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南昌市人防办驻南昌县三江镇岗坊村第一书记冯景华介绍说:“岗坊村花卉苗木基地是在三江镇党委、政府的精准指导和岗坊村党总支的引导下,通过‘党员+致富能人+农户+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吸收周边闲散农户、脱贫户等人员,并定期组织开展苗圃种植培训,通过现场教学,向周围群众传授造型、修枝、营养配方等技术,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大棚里各式各样盆景植物绿意盎然、摆放整齐。(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目前,三江镇岗坊村花卉苗木基地带动岗坊村及周边村庄30户100余人固定就业,辐射临时务工200人,包括脱贫户50余人次。

接下来,三江镇岗坊村将用好用活乡村振兴的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引进特色产业项目与三江镇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基地融合发展,建设岗坊村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花卉苗木)基地项目,力争至2023年达到100亩,至2025年达到300亩以上。将花卉苗木产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打造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花卉为一体的花卉苗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有当地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安义县罗丰村:“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火龙果变“致富果”

产业强百姓富,乡村振兴底气足。记者来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新民乡罗丰村火龙果种植基地,一株株果树整齐划一排列,即将成熟的火龙果垂挂于枝头,等待丰收采摘。

  村民正在检查火龙果的生长情况(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罗丰村与大多数农村一样,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而家中的田地就流转给他人。罗丰村党总支部书记魏菊花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这些土地都接过来,种上了水稻。不过,随着近几年水果采摘流行,魏菊花联合两个村小组,共同打造水果种植采摘基地。

  村民正在检查火龙果的生长情况(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魏菊花经过摸排调查,决定采取“基地+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引进台湾“红心火龙果”和江西本土经济作物——“赣葛1号”种植,并成立安义县绿康蔬果专业合作社,将乡亲们全部纳入产业脱贫链。

其实,最适合火龙果生长的温度为25℃-35℃。而安义县山多,常年温度不高。那么为什么会在这里种植火龙果呢?“红心火龙果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魏菊花说,在考察期间,他们发现红心火龙果在生长过程中很少有病虫害,几乎可以不用农药,且具有投入一次几十年收益的特点,种植简单省人力。“火龙果成熟后,可以在枝头继续生长一段时间,采摘下来之后,还能存放几个月,非常耐储存。”

“罗丰村火龙果村级产业基地有40亩,一亩土地可以栽种1000多棵火龙果苗,每一棵苗能产4-5个火龙果,按照一个火龙果1斤的重量,每斤20元的售价,一亩地可收入8万元左右。” 罗丰村党总支部书记魏菊花向记者介绍,我们长年聘用农户进行种植管理,实现了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很多村民有了稳定性收入,日子过得又红火又甜蜜。

  安义县绿康蔬果专业合作社(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魏菊花请我们来种火龙果,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在这里我还学到火龙果种植技术,如果种植效益好的话,以后我们也跟着种。”村民们高兴地说道。

“带领群众干,不如做给群众看,我要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魏菊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罗丰村村民的钱袋越来越鼓,魏菊花并不满足,她先后争取到85万元资金,实施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维修农田水渠、除险加固山塘水库等项目。如今,村民喝的是干净水,上的是卫生厕,走的是平坦路。她多方筹集资金50万元,改善村小学硬件和教学设施;争取县卫健委对村卫生所建设的支持。现在,村民小病不出村,就近看病有保障,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小芦笋大产业 尖尖绿芽富一方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只见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井然有序地分布着。村庄不远处,成片的芦笋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碌,呈现一派丰收和繁忙的景象。

  成片的芦笋长势喜人(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据了解,2016年以来,石埠镇西岗村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温棚芦笋种植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实现了种、产、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芦笋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打药、采摘、捡笋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今,全村芦笋种植面积突破千亩,不仅解决了农户就近就业增收的问题,种植的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俨然成为撑起当地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在家门口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能照顾到家里,比在外面强多了。”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高兴地说道。

  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大力发展大棚芦笋种植产业(央广网记者 邓玉玲 摄)

“自从2017年村里引进芦笋产业后,村民们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则长期在基地务工,成为‘职业农民’。然后,靠着流转土地和务工的收入,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西岗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彬向记者介绍道。

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因交通不便,又没有产业,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近几年,西岗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成片旱地多的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发展大棚芦笋种植产业,拓展芦笋产业链,打造田园综合体,形成村企携手、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民致富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

(邓玉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